懷孕初期開始補充各種維生素A,B,C,D,鈣,鎂,鐵,鋅,硒,DHA,擔心寶寶長不大。
孕晚期,因為臍帶繞頸兩周,我每天戰戰兢兢地數著胎動,壹刻也不敢放松,怕壹個不小心寶寶缺氧窒息;
好不容易等到卸貨,堅持順產的妞妞媽媽卻被殘忍地告知羊水過少,需要馬上住院。我非常害怕我會毫不猶豫地轉向手術。
第二個月寶寶濕疹嚴重,滿臉都是包。她整天用小爪子割傷自己。母親問起偏方和秘方,怕娃娃毀容,將來找不到老婆。
大概過了壹百多天,突然停奶,半夜去醫院急診。壹想到我可能再也不能給我的孩子餵奶,我就感到難過。......
娃娃半歲就可以吃輔食了,絞盡腦汁給他做。於是,人們閉上眼睛,扭著頭,捂著嘴,絲毫不考慮為了母親的辛苦。
最後,寶寶快九個月了,我睡覺從來沒有超過五個小時。晚上想給他斷奶,嘗試了近壹個月,初步有效。終於第壹次睡了,興奮的發了朋友圈。結果我被扇了壹耳光。第二天晚上醒了三次,依次拍屁股,哼歌,餵水。最後還是塞了奶頭。
新手媽媽還是這樣。當妳做了多年的老母親,妳會不會經常為孩子擔心?孩子發燒生病不起,擔心燒壞腦袋影響智力;孩子處處調皮,怕長大後危害社會;孩子老實,不善言辭,怕以後被欺負;孩子成績不錯,第二次考試名列前茅。他們擔心以後受不了打擊,逆境商低;孩子成績差,在班裏墊底。他們擔心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沒有前途...簡而言之,媽媽的焦慮指數比普通人高幾個數量級。
女人是軟弱的,但母親是堅強的。每個母親都願意為孩子付出壹切,孩子成長的每壹分鐘都牽動著自己母親的心。我知道我沒辦法擔心,但我還是忍不住擔心。但是,焦慮的媽媽是帶不出快樂的孩子的。
十月懷胎,寶寶出生的那壹刻,完成了第壹次母子分離;母乳餵養到壹兩歲,斷奶的那壹刻是母子第二次分離;孩子上幼兒園,背上小書包,走出家門的那壹刻,就是第三次母子分離;最後,孩子上了大學,工作,結婚,生了寶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母子倆完全分開了。《好母親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說: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的永久占有,而是體面的退出。
可怕二、789、不尊重死狗,青春叛逆期,哪個家長不遇到孩子的叛逆期?所謂叛逆,就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評判孩子的成長。第壹,孩子在繼續發展自己,大人沒有跟上他們的成長;第二是成年人經常試圖讓孩子服從。當孩子有了主見,不再是父母的寵兒,大人就覺得孩子叛逆。但是,沒有控制,怎麽會有反叛呢?
控制孩子是部分家長的需要,但絕對不是孩子的需要。有沒有壹個孩子真心喜歡他的壹舉壹動,大事小情,嚴格按照父母的指示去做,並且在父母的監督之下?孩子不喜歡控制,家長往往會想辦法控制,享受控制孩子的成就感。壹旦他們連小細節都控制不住,就會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幸福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的,“對我好”並不是最幸福的選擇。父母步步緊逼,可能只會讓孩子想逃。
很多家長告訴孩子,妳長大了就會明白我們的苦心。誠然,如果是,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用這個借口來控制孩子的生活。因為我最看重的是孩子的快樂,是他能在家庭中獲得歸屬感,是他遇到問題能主動和我溝通,而不是希望他有多偉大。
“寶貝,妳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相信大多數孩子從小到大都被父母問過無數次這個問題。孩子愛媽媽多還是愛爸爸多?孩子和奶奶、外婆、保姆都很親。他們會停止愛他們的母親嗎?嚴重的話會發展成問孩子世紀難題:妳媳婦和我都掉水裏了,妳先救哪個?
母親對子女愛的要求,可能是試圖在家庭中建立壹種超越夫妻關系的親子關系。有的媽媽和孩子發展出了類似的關系,覺得“沒有什麽比我的孩子更重要”,“老公根本不靠譜”。這樣的媽媽,壹方面會經常要求孩子的愛,另壹方面會認真的控制孩子。健康的親子關系應該永遠讓位於夫妻關系。因為親情,愛情,友情,只有愛情是專屬的。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夫妻之愛。夫妻對彼此有多少愛,孩子就會感受到多少愛。他長大了,心裏有多少愛,就決定了他能愛別人多少。
其他家庭的孩子吃這個牌子的奶粉,買那個牌子的玩具,報這個興趣班,去那個國家旅遊,上這個早教班,考那個重點學校...很多媽媽往往被“來自別家的牛娃”所驅使,跟隨身邊“成功”父母的腳步,不斷為孩子選擇更好的東西,花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同時收獲更多的煩惱。
妞妞媽媽剛二十出頭的時候,在學校附近幫師傅接女兒放學。小學門口,壹大群人圍著她,不亞於壹線明星的見面會。拿起耳朵湊近壹看,哇,太好了。無數的媽媽們聚在壹起,不停地分享著所有關於小升初的信息,哪個學校開始招生了,哪個學校按照某個杯子入選了,哪個學校開始收孩子的簡歷了。各種焦慮,各種無奈,各種詢問,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各種線上”。簡直讓人覺得,如果沒有四方打聽消息,把孩子送到那些排名靠前的學校,爸爸媽媽根本就是不努力,不負責任。可惜妳這麽盲目從眾,沒有主見。
有了寶寶後,大部分媽媽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4小時的重心都在寶寶身上。沒有時間化妝、購物、健身、閱讀、娛樂...壹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五年過去了...原來的美少女今天變成了黃臉婆,生活中只剩下孩子。她是壹個好媽媽,這麽努力,這麽認真,這麽負責,這麽“壹切為了孩子”,這麽敬業。但是為什麽老板不理解自己,丈夫不理解自己,甚至孩子也不理解自己?
媽媽們何不把註意力從孩子身上移開壹點,關註自己的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增加樂趣,偶爾臭臭,看看書,聽聽音樂會。當妳學會了從孩子外部獲得快樂,妳會發現妳的育兒焦慮會減輕很多,孩子也不會因為媽媽沒有全心全意的關註他而感到失望和難過。相反,孩子會變得更獨立,更自立,更有能力面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困擾中國家長最不科學卻又最困惑的壹句話。然而,人生既不是短跑,也不是長跑,而是壹場馬拉松。起跑線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道路上毫無意義。父母把現實生活中的焦慮轉移給孩子。他們沒有競爭力,落後,成績差,沒上過好大學,工作做得不夠好,錢賺得不夠多,不夠成功,所以不斷強迫孩子避免重蹈覆轍。我停止了成長,看不到自己的未來,於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壓力都轉嫁給了孩子。
育兒自己,妳希望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妳首先想成為什麽樣的人。玩手機的父母永遠教不出愛讀書的孩子,拒絕學習成長的父母,也不要指望孩子終身學習。與其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鳳凰,不如先努力做壹個成長中的父母。在妳的眼睛和耳朵下,妳的孩子會被感動,跟隨妳的腳步,慢慢成長。
最近看了宗壹郎的《被人嫌棄的勇氣》,讀到這壹部分,頓悟了。
阿德勒提倡人人平等的價值觀。大人和小孩在認知和能力上是有差異的,但誰也不要憑借自己的優越感,居高臨下。家長或心理咨詢師只能提出意見,是否做出改變是當事人的事。這和把馬帶到河邊,卻不強迫它喝水是壹樣的。
我很喜歡前段時間流行的佛教遊戲《旅行青蛙》。它的設計隱藏了育兒的真相。佛養蛙,佛養娃。
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孩子的活力就不會被扼殺。
我們盡力為孩子提供壹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以身作則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父母首先要分開話題,量力而行,默默守護娃娃,見證娃娃的成長。剩下的就交給時間,靜待花開。
最後,請慢慢來,放下焦慮,做壹個幸福的後媽。
別擔心,娃娃們會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