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名老中醫陸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名老中醫陸治療慢性痛風經驗

痛風的主要環節是尿酸代謝異常和/或尿酸排泄減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癥。當尿酸鹽濃度超過其飽和溶解度時,可沈積於關節、軟組織、軟骨、骨骺、腎臟等組織,引起各種臨床表現,主要分為急性發作期、無癥狀間歇期和慢性期。痛風石是慢性痛風的特征性表現。根據調查資料,痛風石會在發病11.6年後出現。痛風石初期質地較軟,隨著纖維的增殖,質地越來越硬。此時,如果關節炎不能得到有效治療,反復發作進入慢性期,就可能並發腎臟疾病,嚴重者可出現關節畸形和腎功能不全。

痛風是中醫和西醫的合稱。據陸考證,痛風起源於中國,元代確立於。國醫大師陸指出,中醫藥治療痛風,尤其是慢性痛風,具有獨特優勢,可明顯減少發作次數,控制發作頻率,改善全身癥狀,進而改善預後。陸老的治療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仁。

病因和發病機制

魯從現代人飲食結構、生活條件、生活習慣的變化入手,對痛風的病機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飲食失調、脾胃受損是痛風的關鍵因素,而脾胃失調是慢性痛風的癥結所在。陸指出,慢性痛風的辨證論治應著眼於病因病機,調理脾胃是其根本之道。俗話說“脾胃調合,周身之氣調合;脾胃健康,五臟健康,即“執中達四方”的原理。

陸認同丹溪對痛風發病機制的認識,主要強調內因,而風、寒、暑、濕、熱、毒等外邪只是內因前提下的誘發因素,與普通風濕病(包括白虎節)有很大區別。魯認為其發病可能是由於血熱內盛,外寒、涉水、濕邪;或因飲食不當,飲酒過度,損傷脾胃;還是因為過度勞累而想著傷脾。脾虛,胃弱,升降失調,水液運化積聚失調,水內有濕,時間久了會化為熱,容易誘發此病。

陸認為本病急性期多以邪實為主。在治療目標時,可采用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的方法消除疼痛和腫脹;慢性階段,正能量不足,邪實夾雜寒熱。標本兼治時,可通過健脾祛濕、補腎通絡、祛風止痛等方法消除痹癥。

慢性痛風期,關節腫脹雖消失,但仍痛或劇痛,腫脹小,病程延長。久愛病邪,正氣暗耗,脾腎三焦功能失調。正能量不足邪能量過剩,痰瘀互阻,深入筋骨,可引起關節僵硬變形。痰、濁、瘀日積月累凝結形成,則可見痛風石。魯提出健脾祛濕、綜合治療為慢性痛風診治的主要方法。

心理治療方法

調理脾胃,健脾祛濕

痛風急性期緩解後,雖然腫脹疼痛消失,但關節仍然疼痛,因此就診並不少見。邪氣長期深附,正氣破壞,脾氣受損,表現為局部關節酸脹、疼痛或劇痛,陰雨寒冷天氣癥狀加重,關節不紅腫,伴有喜溫惡寒、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軟等癥狀。

《說文解字》雲:“畢,濕疾也。”《蘇文誌珍大論》說:“壹切濕脹皆屬脾...壹切痙強,皆屬濕。”濕邪分為內因和外因,與風濕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是引起關節腫痛的直接原因。

陸在治療慢性痛風時,註重調理脾胃,保證脾健水濕。常用方劑有季芳黃芪湯、三仁湯、藿樸夏玲湯、魏萍散。脾虛濕盛者,可重用黃芪、蒼術、薏苡仁,加萆薢、木瓜、僵蠶。中焦濕熱,煩悶者,可加廣藿香、香加皮、蓮子肉,以芳香化濕;如果感冒疼痛,防風、威靈仙、海風藤等。可加入祛風勝濕、通絡止痛;桂枝、附子、細辛用於陽虛寒痛、紫暗者的等溫經散寒。

桂枝

調理脾胃,別忘了補腎。

腎為先天之本,藏精,導骨生髓;脾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醫書上說,“下焦為中土之根,腎命為水火之根。”腎與痹證的發生、發展及預後密切相關。明代張景嶽說:“凡痹癥者,皆分陰,總有真陰之弱,精血之失,故三氣可用。因此,所有的綜合癥...都是以治痹之法為基礎,補真陰,使氣血流行,最為妥當。”

陸在治療慢性痛風的過程中,除了調理脾胃之外,還十分註重補腎,以養自然。常應用補腎益氣、固精填髓、強筋壯骨之法,選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獨活寄生湯等。

慢性痛風壹般病程遷延,久了會損傷腎氣,而腎氣不足不利於氣化,會導致小便混濁、夜尿頻、水腫等癥狀。常見於痛風性腎病的臨床表現。這個時候,我們在健脾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補腎。我們可以選擇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女貞子、豬苓、茯苓、玉米須等藥物。如腎氣不足、下肢無力、牛膝、桑寄生、續斷等。

牛膝

老年痛風患者常伴有腎精不足的癥狀,如腰酸腿軟、肌腱攣縮、遺精、頭暈健忘、盜汗耳鳴等。,並常配以有血有肉的制品,如龜鹿膠。但是補腎的產品油膩,對脾臟有害。此時,魯常用砂仁、麥芽等辛辣調脾之品保護脾胃,以補其不滯。

活血化痰,散結通絡

濕熱日久,灼津液耗津,精津成痰,血濁成瘀,痰血凝成,氣血不通,四肢關節失榮,邪氣滲入骨骺,故可見疼痛,如針刺、關節僵硬、變形、攣縮、麻木、屈伸不利,或指尖、跖骨、耳廓痛風結節,為痰瘀互結的表現。

痰瘀作為脾胃損傷的病理產物,可進壹步加重脾胃損傷。因此,魯在治療慢性痛風時,強調調理和滋養脾胃,同時註重活血化瘀、化痰散結,使邪歸正,常選用雙河散、丹溪總痛風方。雙鶴散用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二陳湯加白芥子化痰通絡,故稱雙鶴,是治療痰瘀的良方。如果同時患有風濕病,可以給丹溪開壹個痛風總方,既能祛風除濕,化痰祛瘀,又能消積化滯,同時治療中三焦,用於上中下關節疼痛。若皮下結節破潰,脂肪外溢排膿,久不愈,則重用黃芪益氣養毒排膿,加皂角解毒透膿,祛腐生肌,收口。

皂莢

中醫外治法,直擊病癥

魯治療痛風以中藥內服為主,必須輔以中藥外治,才能有效緩解關節腫痛等癥狀,防止其再次急性發作。陳世功說:“外治之理為內治之理,外治之藥為內治之藥,區別即法。”魯深諳此理,善用外洗方治療痛風。通過熏洗藥物,藥物可直達患處。再加上蒸汽的溫熱作用,可以疏通氣血,疏通經絡,做到內外兼治,可以明顯縮短療程。

外洗方藥:陸喜大黃甘草湯、馬鞭草、威靈仙等。其中馬鞭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的作用。《本草經》記載:“馬鞭草為涼血破血之藥...血冷卻熱解,汙者破之,所向無敵。”魯選擇此藥主要是因為它能針對急性痛風的主要病因病機,即濕熱毒瘀,馬鞭草能涼血化瘀,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馬鞭草主要含環烯醚萜類成分,其水提物和醇提物對芥子油滴入兔結膜囊引起的炎癥有抗炎作用。

威靈仙能通十二經脈,正如《藥意》所言:“靈仙,性猛,遮而不守,布十二經脈。主治風、濕、痰、瘀於經絡,導致痛風、關節疼痛、腫脹或麻木。”皂角刺、透骨草、乳香、沒藥、防己、絡石藤亦善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可根據證加減。

威靈仙根

具體用法:指導患者先吸煙,後局部沖洗,每天浸泡半小時,以微汗為度,使傅玄暢通,去舊立新,氣血循環,消除痹痛。或煎取汁,用紗布蘸藥汁熱敷患處。

典型病歷

吳某,男,37歲。初診日期:2011 3月24日。患者主訴左腳1跖趾關節間歇性腫脹疼痛3年。三年前,大量飲酒後,1跖趾關節紅腫疼痛,疼痛難忍,行走困難。自行服用鎮痛藥物後癥狀逐漸緩解。後關節腫痛復發,比疲勞後更明顯。去當地醫院檢查尿酸570μmol/L,診斷為“痛風”。患者控制飲食後,血尿酸降低,但關節腫痛尚可耐受。

診斷:左腳1跖趾關節輕度腫脹疼痛,全身肌肉有遊走性疼痛,乏力,睡眠差,突然頭暈,盜汗,無頭痛,尚可。既往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現服用纈沙坦膠囊控制血壓)。舌質暗紅有瘀斑,苔薄黃,微膩,脈弦滑細。

診斷:痛風(氣血兩虛,濕邪凝滯)。

治法:益氣血,祛風除濕。

防風

處方:季芳黃芪湯合四妙丸。黃芪20g、防風12g、防己15g、炒白術15g、威靈仙12g、桂枝12g、白芍12g、赤芍12g、炒蒼術15g、鹽黃柏15g水煎服,每日1劑。

外洗處方:苦參12g,馬鞭草30g,皂角15g,威靈仙15g,防風15g,防己15g,醋元胡12g,芒硝15g。7劑,局部熏蒸,每天1劑。

7劑後隨訪顯示關節痛、頭暈、乏力消失,盜汗明顯減少,睡眠改善。前者14制成顆粒口服,每次9g,壹日兩次鞏固。建議患者忌食肥甘厚寒之品。

按:患者病前飲食不當,傷脾胃。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此外,痹證長期消耗人體正氣,所以出現乏力、睡眠不好、突然頭暈、盜汗等氣血不足的癥狀。

自衛

氣血不足導致四肢肌肉失養,所以導致倦怠;氣虛則陽氣不升,失於開竅,精神萎頓,頭暈目眩;血不養心,所以睡眠差;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液停滯,濕邪內阻,瘀結關節腫痛;氣虛則血行不通,脈細;氣虛血瘀可見舌質紅暗,邊緣有瘀斑;氣虛導致水液代謝失衡,水液轉換不暢,運化失常,濕則脈滑、舌膩;長期氣虛,化源不足,導致氣陰兩虛,陰不制陽,表守不固而盜汗,陰血不足則生內生風。

患者就診時正值春分時節,內外風合,濕行,故見遊走痛。該方以健脾益氣祛濕的季芳黃芪湯和清熱祛濕的四妙丸為基礎。健脾化濕的藥用黃芪和炒白術;風,防身,防風除濕;薏苡仁、萆薢利水濕;黃柏清熱燥濕;炒制蒼術燥濕可增加胃中陽氣;桂枝溫陽化氣,與白芍配伍收散,調和養血;滑石、六壹散、僵蠶、威靈仙用於祛濕除痹;大肚皮入脾胃,但中間寬大,化滯而去。雞的內金健胃消食,時刻呵護脾胃。

鄭重聲明:

  • 上一篇:中醫食療論文
  • 下一篇:治療抑郁和焦慮的最佳方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