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療法的作用和適用範圍:解熱作用中醫認為,發熱主要有兩種,壹種是陽盛發熱,壹種是陰虛發熱。放血的退熱作用適用於前者。因為陽氣盛了,血液就會充盈,放血可以減少血液,從而減少血液中的邪熱,使身體的氣血趨於正常。鎮痛作用中醫認為“總的原則是不痛”,“痛的不合理”。這意味著有疼痛癥狀的疾病必須在其經絡中有阻塞。放血療法能直接帶出經絡中瘀血的致病因素,調整阻滯情況,使經絡暢通,立即止痛。臨床上很多急性病,如咽喉痛、偏頭痛等,用放血療法能很快收到良好的效果。排毒。中醫中的解毒,是指在病理狀態下,機體因自身功能失調而無法抵禦毒邪的癥狀,如毒火過盛引起的“紅癤”,毒邪引起的瘡癰等。出血不僅可以使侵入體內的毒邪隨血液排出,更重要的是通過“調血理氣”的功能,恢復人體的正常功能,抑制疾病和病原體的擴張和再生。中醫認為火熱內擾可引發多種疾病,常表現為心煩意亂、口舌生瘡、四肢疼痛腫脹、急躁易怒,甚至發熱、頭暈、譫妄。放血療法可直接使邪火隨血瀉下,適用於各種熱證。腫痛多為氣滯血瘀,使經絡不通所致。放血可以直接排除局部經絡中的氣血瘀滯和邪氣,促進經絡通暢,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止癢的作用是感冒存在於血液中的表現,所以有“先治風,治血,血行自熄”的治療原則。放血是調理氣血,使血管通暢而受迫,感冒無所遁形,從而達到祛風止癢的效果。緩解麻木。當氣虛未能達到四季之末,或血虛失養時,常出現麻木癥狀。用毫針針刺患肢穴位,使其流出少許血,以活血行氣理論為指導,效果良好。止吐作用急性嘔吐多因胃熱過盛或肝氣郁結所致,而放血能瀉熱平肝,又能解除胃腸郁結,故能抑吐止嘔。止瀉作用泄瀉放血療法的範圍壹般是指胃腸郁結引起的熱性泄瀉,或流行性疾病引起的泄瀉。其機理是瀉火降熱,從而達到升清降濁的作用。急救效應所謂急救效應,是指突然昏厥抽搐的閉合性綜合征。放血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是壹種很好很有效的搶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