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於1930開始演出,師從。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馬形成了壹種內緊外松的風格,有條不紊,表現細膩,含蓄雋永。馬以其紮實的藝術功底著稱,擅長表演“關口”和“文莊”笑話,如誇宅、地理圖、吃元宵、文會等。
新中國成立前,馬與耿、劉奎珍、侯、等人合作。新中國成立後,他積極編排新的相聲。他創作、改編、表演了六七十個新的相聲節目,包括《買只猴子》、《十點鐘開始》、《偏方治病》、《猜劇名》、《我見過的人》等等。多年來,馬還培養了許多相聲演員,如顏曉如、班德貴、連、方、常、高曉林等。
兩年前,馬老人身體不好。在醫護人員和親人的悉心照料下,在老人豁達的人生觀的大力支持下,他多次戰勝病魔。這期間,他不顧身體不適,依然為相聲後續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忙碌著。據新華社
昨天下午3點,本報記者趕到安葬馬勞的天津天目惠民公墓,見證了壹代大師離開人世的最後壹幕。
墓地裏到處都是悲傷。
下午3點10,記者乘坐的出租車在通往天目惠民公墓的高速公路上飛馳。據當地出租車司機王師傅介紹,這是天津最好的惠民公墓。在墓地附近,成群的市民開始帶著凝重的神情向道路兩旁的墓地走去。此時,馬勞的靈柩尚未抵達,但墓地周圍都是哀悼的人們和他們的家人。根據穆斯林的習俗,墓地是用紅磚鋪成的。阿訇引導人們小心翼翼地將馬勞的棺材擡到位。雖然大家互相提醒“別哭!別哭了!”但眼淚奪眶而出,此刻墓地裏傳來淒厲的聲音。
面對疾病要堅強無畏
馬先生的大兒子陪父親度過了最後壹刻:“10晚上,我們陪他聊天解悶,突然病情惡化。我們通知醫生迅速搶救,同時向市委領導和他父親工作的天津曲藝團匯報。雖然大家齊心協力開展搶救工作,但今天早上在天津總醫院,父親依然面帶微笑。當時我無意間看了看墻上的鐘——6點25分。”
據馬先生的第三個女婿張寶明說,2001年2月,在馬舞臺藝術80周年紀念暨告別演出前夕,接受了第壹次膀胱癌手術。“老人深知癌癥的難處,卻始終不肯表現出來,壹直堅強地與癌癥抗爭。面對喜愛他的觀眾,老人總是謙虛地說:‘妳為我值得嗎?’可以說,這位老人壹生在文藝上是忠心耿耿,受人尊敬的。"
馬先生的子女也告訴記者,老人生前多次告訴家人,喪事要從簡,掛在嘴邊最多的壹句話就是“沒有* * *產黨,馬就沒有今天”。作為孩子,他們尊重父親的意願,遵從父親的教誨,繼承父親的高尚情操,為相聲事業貢獻壹切。
與時俱進,做出突出貢獻
天津市曲藝團書記是第壹個接到馬批評通知的人。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第壹句話是:“馬無愧於‘相聲大師’的稱號!馬老師可以說是當今相聲演員的精神支柱。80多歲的他還能以相聲的形式表現生活中的瑣事。可以說他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按照許的說法,馬先生特別善於觀察社會生活,並能從中汲取營養。許多傳統節目被他改編,成為婦孺皆知的作品,其中以《黃鶴樓》、《誇公館》、《開粥廠》、《西江月》最為出色。解放後,馬先生積極上演新相聲,演出了《免費醫療》、《買猴子》等壹批佳作。“在這些節目中,馬勞結合自身條件,形成了輕松自然的表演風格,內緊外松的表演方法,贏得了樂壇的壹致好評。‘馬相聲’的包袱是藏不住的,語言通俗卻不低俗。在最後壹刻,突然閃現的光芒往往會導致壹個漫長而後期的爆笑效果。偏方、逗妳之類的單口相聲小段子,還是聽了壹百遍的。”許最後說:“馬先生壹生致力於總結藝術,培養曲藝新人。現在他老爸還沒來得及享受人生就去世了。我們真的不想接受這個現實。我想代表所有愛他的人對馬李三先生說:‘這是妳應得的!’"
好朋友在去世前看到事情,想到人。
從1993開始,以馬命名的老年公寓開始在天津出現。昨日下午5時,記者壹行來到位於新開路的馬公寓,見到了馬先生生前的摯友吳先生,聽他講述了壹個感人的故事。吳叔叔說他和是有緣人。他們曾經壹起住在天津馬的另壹套公寓裏,這套公寓剛剛竣工,他們壹起搬到了這裏。馬勞住在樓上的203房間,經常邊喝茶邊寫笑話。馬勞特別喜歡公寓外的小花園。他經常早上穿著它散步。遇到吳老後,還教他什麽是“七律絕句”的文學常識。“我沒讀過多少書。如果不是馬勞教我,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說到這裏,吳激動地站起來,走到書桌前,從筆筒裏拿起兩把大刷子。他說這些是馬勞生前送給他的,人們經常用它們來寫大大的“福”字和喜慶的春聯。吳大爺讓工作人員從衣櫃頂上取下壹個精心包好的紙袋,裏面裝著壹尺長的搓板。他回憶說:“這個搓板是馬勞生前用過的。他壹直喜歡自己洗襪子背心之類的小件衣服,大家都不讓他自己洗,但他堅持說這樣也能鍛煉身體。”
“馬老師是個很樸實的人,特別平易近人。在老年公寓,我們吃什麽他就吃什麽,根本不要求特殊照顧。”馬住院前,特意送了吳大爺兩盆花,現在兩盆花都枝繁葉茂。見物思人,吳大爺說:“現在去世了,這些事對我來說都成了思念。”
壹個應該永遠持續下去的時刻
送記者去陵園的出租車司機王師傅說,在天津人眼裏,馬先生是壹位純粹的藝術家。去年,關於馬李三先生的電視連續劇在許多頻道熱播。王師傅記得有壹段描寫在“文革”中被下放到農村,不能上臺表演,就站在草堆上,堅持給大家講笑話。他很平淡,讓人懷念。
壹位參加葬禮的阿姨說,她就住在清真寺旁邊。當她早上聽說馬勞因病去世時,她立即去清真寺吊唁。說著說著,阿姨的眼睛就紅了。
墓地的壹名服務人員也說,因為他家有收音機,所以他特別喜歡聽馬勞的相聲。光聽節目是不夠的,他還買了很多磁帶隨時聽。他對馬勞的去世感到非常惋惜,希望以後能出版更多的音像制品,讓他能經常見到他。
馬同誌的遺囑
我是相聲演員,普通黨員。我按照黨的要求用相聲和笑料為人民服務。各級領導,天津鄉親們給了我很多榮譽和關懷。我曾經被評為“天津市優秀黨員”,我的感激之情無法用語言表達。
人總是要死的。我還有最後壹個請求,就是在我死後,請讓我的葬禮從簡。我不想讓各級組織再來煩我了。同時,我有很多朋友、學生、弟子,所以不送別遺體,不收花籃、花圈、挽聯,不收錢物。我只想把我的笑聲留給人民壹輩子,但不能給妳們添麻煩,浪費國家的錢。衷心祝願相聲繁榮,人民幸福,國家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