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疝氣的治療藥方有幾種?

疝氣的治療藥方有幾種?

方毅導氣湯

它由檳榔10克、當歸10克、蒼術10克、木香6克、枳殼9克、小茴香5克、橘核10克、荔枝核12克、川楝子10克、路路通65438+組成。

疏肝理氣。

主治:肝氣郁結型腹外疝。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二天吳泰藥散

來源“醫學發明”

由烏藥65438±08g、木香6g、炒小茴香6g、青皮6g、高良姜9g、川楝子65438±02g、巴豆65438±00g、檳榔9g組成。

功能:溫寒濕,疏肝理氣。

主要用於治療肝脈寒凝、氣滯所致的小腸疝氣,腹痛少至睪丸,惡溫惡寒,舌淡苔白,脈遲或弦。

方中主藥為烏藥,行氣疏肝,散寒止痛;輔以小茴香溫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青皮疏肝理氣、木香行氣止痛;有了檳榔,直奔下焦,氣化停滯,卻又硬斷。川楝子用巴豆炒,用川楝子代替巴豆,既減少了川楝子的寒性,又增加了行氣散結的作用。諸藥合用,具有散寒凝、疏肝解郁、止疝氣痛的功效。

藥理加速腸壁血液循環,降低小腸張力,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緩解疼痛和脹氣。其中,烏藥刺激胃腸平滑肌,增強蠕動,排出積氣,促進消化液分泌;木香拮抗和緩解腸痙攣;小茴香能排出腹氣,解痙止痛;檳榔增強腸道蠕動,有止瀉作用;高良姜健胃,興奮腸道;青皮促進消化液分泌,排出腸內積氣;巴豆促進腸道蠕動,導致腹瀉,增加膽汁和胰腺分泌;川楝子具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防三補中益氣湯

來源《脾胃》

它由黃芪65438±05g、黨參65438±02g、白術和當歸65438±00g、陳皮和炙甘草6g、升麻3g和柴胡3g組成。

補中之功。

主治:氣虛下陷型腹外疝。

方劑主藥黃芪,補中固表。輔以人參、白術、甘草。用陳皮調氣和胃,當歸補血活血,取而代之,氣血同生;升麻和柴胡用於提升和清理抑郁癥。諸藥合用,起到補中益氣、升陽解郁的作用。

藥理加強內臟肌張力,糾正貧血,保護肝臟;解熱、抗金黃色葡萄球菌、抗癌、抗輻射損傷。黃芪、人參、白術促進白蛋白合成,降低麝香草酚混濁度,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加耗氧量,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紅細胞、白細胞和血紅蛋白。白術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當歸抗貧血、抑制凝血、調節子宮肌肉張力;陳皮增加消化液分泌,促進腸氣排出;柴胡和甘草抗肝損傷。柴胡加強回腸收縮,升麻刺激膀胱和非孕子宮。升麻和柴胡具有解熱、抗炎和致病微生物的作用。柴胡抗病毒,抗過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思暖幹剪

來源《景嶽全書》

由當歸、枸杞9克,烏藥、茴香、茯苓、生姜6克,沈香、肉桂3克組成。

功能:溫補肝腎,行氣化瘀。

適應癥:腹外疝可用於治療肝腎陰寒所致的腹冷痛、疝氣痛、下肢虛寒、舌淡苔白、脈遲等癥。

方中主藥肉桂性熱,溫補肝腎,散寒止痛。茴香溫肝散寒,行氣止痛;輔以當歸養肝養血、枸杞滋補肝腎、烏藥、沈香行氣散寒止痛;用茯苓滋潤健脾,生姜溫散寒凝。諸藥合用,溫補肝腎治標,行氣散寒治標,溫下元,散寒凝血,順氣,治睪丸腹部冷痛。

藥理解熱、鎮痛、改善血液循環、抑制平滑肌痙攣。其中,烏藥、茴香能抑制平滑肌痙攣,排出腸氣,促進消化,緩解疼痛;肉桂擴張皮膚血管,促進汗腺排泄,解熱鎮痛;白木香調節胃腸蠕動;枸杞保肝,提高免疫力;當歸抗貧血、抑制平滑肌痙攣、鎮靜、抗潰瘍、減少胃酸分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吳芳橘核疝氣丸

適應癥:氣滯型腹外疝。

用法:每次5 ~ 10粒,每日3次。

藥方和六種外治法

源頭在民間和醫學界傳播。

由生香附(粗粉碎)60克、鹽60克組成。

適應癥:腹外疝。

用法:將酒和醋煸炒,並用布經常熨燙患處。

處方和外治法

謝陽與簫或鬼蛇散混合在壹起。

適應癥:腹外疝。

用法:外敷於患處。

藥方和八種外治法

由傷濕止痛膏組成。

新生兒腹股溝斜疝的適應癥。

用法用食指捏住疝氣孔,然後用傷濕止痛膏貼緊,再用丁字帶固定。

方九

源頭在民間和醫學界傳播。

成分茴香15g。

適應癥:腹外疝。

用法口服湯劑,每日兩次。

方時

源頭在民間和醫學界傳播。

由荔枝核15g和黃芪15g組成。

適應癥:腹外疝。

用法湯劑口服,每日65438±0劑。

方世毅

源頭在民間和醫學界傳播。

形成白頭翁。

腹股溝疝的適應癥。

用法不限,搗爛後用消腫貼敷過夜。

芳詩爾

源頭在民間和醫學界傳播。

以形成幹燥的碎瓜瓤粉末。

用法:每份6克,在熱黃酒下。

  • 上一篇:壹根魚刺卡在喉嚨裏,妳是怎麽消除或者緩解的?
  • 下一篇:如果有人研制出可以治療所有癌癥的藥丸,這個人是英雄還是罪人?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