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病理改變主要是氣道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輔以肥大細胞、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的慢性氣道炎癥,主要臨床特征是氣道炎癥誘導的氣道高反應性和氣道通氣障礙。因此,近20年來,試圖用急性支氣管擴張療法來代替過去的慢性抗炎療法的治療原則,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過抑制氣道炎癥可以有效控制哮喘的臨床癥狀。但近20年的流行病學調查並未發現哮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提示雖然目前包括吸入性糖皮質激素在內的抗炎治療是哮喘的主要方法,但其遠期療效和哮喘改善的預測並不樂觀,明顯缺乏降低哮喘發病率和死亡率、改善哮喘預後的有效治療方法。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發現體液中大量的細胞因子(主要是白細胞介素)、各種免疫活性細胞或炎癥細胞、各種炎癥介質以不同的形式參與了哮喘發病機制的調控,這使我們註重從系統的角度研究和闡明哮喘的發病機制。但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研究仍局限於局部氣道炎癥,對哮喘全身發病機制的研究較少,因此對哮喘的系統性治療很少。現代研究已經認識到,特應性是使人易患哮喘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從目前對哮喘的研究來看,側重於局部抗炎治療顯然是不合適的。應該從基因治療和免疫調節治療入手防治特應性,近年來研發的Xolair就是壹種成功的藥物。展望未來,由於哮喘發病率逐年增加,原因尚不清楚,今後應加強哮喘的基礎研究,開發新的治療方法,以降低哮喘的發病率。短期內,在未來的哮喘臨床研究中,應進壹步開發副作用更小、作用更強的抗炎藥物。從長遠來看,當前對氣道局部炎癥的研究重點應逐步轉向哮喘患者的全身免疫學、病理生理學、遺傳學和免疫藥理學的研究,從醫學遺傳學和醫學免疫學的角度調整哮喘患者的遺傳異常和免疫功能缺陷,特別是通過調節和治療引起氣道高反應性的細胞因子網絡中的各種細胞因子,這可能是21世紀哮喘治療的主要研究方向。我國應根據國情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哮喘防治研究,如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哮喘,從單味中藥或方劑中提取有效成分等。
1998,李明華教授、尹凱生教授聯合國內20多位致力於哮喘防治的同行,編撰出版《哮喘》90多萬字。內容全面新穎,緊密結合國內臨床實際,出版後多次加印。2006年再版,17萬多字,連續印了五次。受到了臨床醫生的歡迎。
20多年來,國內外對哮喘的研究方興未艾,非常活躍。國內外召開了各種類型和規模的學術研討會,發表了數萬篇科研論文,編輯出版了各種相關專著,不時提出各種新的理論和觀點,這些都表明哮喘防治的研究工作充滿了活力。在這種形勢下,無論是本書作者還是讀者,都希望《哮喘》能夠盡快以全新的面貌再版,及時反映近五年來哮喘研究和哮喘防治的新進展,進壹步推動我國哮喘防治的發展。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李明華、尹凱生等學者對第壹版進行了修訂和補充,並完成了《哮喘》第二版的編纂和出版。哮喘第二版* * * 1.2萬字,分71章。與第壹版相比,哮喘第二版中的所有章節都進行了更新和添加。最突出的變化是哮喘第二版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包括臨床藥理學、免疫藥理學、中藥免疫藥理學、呼吸道感染與哮喘的關系及其治療思路、哮喘診療的臨床思維、哮喘的聯合治療、哮喘患者的手術與麻醉、哮喘患者的生活質量評估、循證醫學在哮喘防治中的應用、哮喘社會經濟學等。此外,作者系統介紹了抗哮喘藥物的發展和臨床試驗,並展望了21世紀抗哮喘藥物的發展和研究。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本書的第二版將對中國哮喘的防治有很大的幫助。
這兩年大家都感覺到,雖然哮喘的研究壹直在進行,各種新藥不斷上市,新的論文不斷發表,但是哮喘的治療原則和思路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整個防治工作處於徘徊狀態,鮮有突破,似乎進入了平臺期。廣大哮喘患者渴望治愈哮喘,而我們目前使用的各種治療方法充其量只能控制哮喘,這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對於我們所有致力於哮喘防治的同仁來說,無疑是壹種無形的壓力,也是我們奮進的動力。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思考和回答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哮喘的治愈之路在哪裏,如何盡快在哮喘研究上取得突破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