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養生之道內容豐富,論述精妙。通過練動健身、飲食健身、修身養性、寧心養性、理氣健身等多方面的技術。,就可以達到“休養生息”的目的。
中國古代醫學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人要順應自然規律。比如春天,要有壹種生機,但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壹切都在暗中。中醫也主張養生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在養生保健基本原理的指導下,我國獨創的養生保健技術經過歷代逐步建立,並不斷發展完善,最終形成了動力養生、飲食養生、修身養性、寧心理氣養生等多種修煉技術。
所謂動態養生,中醫認為“人欲在形上下功夫,百病不可達。”因此,古人在醫療和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氣功、太極拳、八段吳金秦腔等動態形式,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氣功過去叫導引、行氣、練功、養生、呼吸。
殷周時期,中國人開始練氣功。它以“經絡”和“氣功”理論為基礎,主要通過控制精神活動,調整呼吸氣息,輔助壹定的動作,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預防和消除疾病的目的。
這證明中國發明氣功已有3000多年,是世界上發明氣功最早的國家。
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有極其豐富的養生思想,其基本原則是“順乎自然,保正氣”。要點是:
“法以陰陽為本”,即順應天氣和四季氣候養生保元氣,主張“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和數術”提倡運動、健身指導、按摩、氣功,應有盡有;
“飲食適量”,包括飲食和五味。
“生活要有規律,不要輕舉妄動”指的是四季作息制度和勞逸適度,防止“病生過度使用”;
“絕望的虛無”,註意心理調節。同時也已經意識到,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生命的極限,也就是生命的年份,就是“活到壹百歲”。
《莊子》曰:“吐故納新,只不過是長壽之事,熊必受鳥賞;引此道者,舉形之人也。”
“去舊吸新”指的是氣功,“熊路過,鳥適用”就是告訴人要像熊壹樣爬,像鳥壹樣東張西望。這兩種方法是指導,
指導就是《莊子》中提到的“導引”,是中國特有的保健方法,在春秋時期就已流行。據考古發現,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壹卷有44幅圖像的《向導圖》,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向導圖像資料,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醫療體操圖。
導遊圖中的男女老少,有的光著背,有的穿著衣服,有的赤手空拳,有的拿著棍子和物件,有的模仿熊猴和豺的姿勢,有的模仿壹只長何鵬鷹的動作。
導遊圖中描繪的呼吸動作文字描述中有“印泥”二字,直指呼吸。在古代,“吟魂”的意思是在背上唱歌。圖的形狀是擴胸,雙手向後舉,其動作是加強心肺功能的鍛煉。
導遊圖中除了幾個蹲和跪,其他都是垂直動作。目前國內第五套廣播練習中的八個動作,基本概括了導圖的精髓。如上肢動作有“龍燈”,擴胸動作有“陰淬”,體側動作有“螳螂”,腹背動作有“滿正”,跳躍動作有“領頸”。
除了徒手練習,導圖還發現了棍棍動作、彎轉動作、雙手持棍的運用。正文說“以文接陰陽”。這裏的“文”壹詞,指的是棍打。還有腳下帶球的扭轉動作,也是器械動作的形式。
《導圖》正文中直接提到“煩”、“痛”、“聾”、“熱病”等12項,說明導圖不僅與四肢膝痛、消化系統腹部、五官耳目有關,還與壹些傳染病的治療有關。
太極拳也是健身的主要內容。太極拳綜合吸收了明代著名的拳法,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式長拳,結合了古代的導引、呼吸等技法,並註重傳統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使太極拳成為中國特有的保健運動。
八段錦是我國優秀的傳統保健方法,形成於公元12世紀。之後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練習方法和風格流派,動作簡單,效果顯著。
古人把八段錦的動作比喻為“錦”,意思是動作舒展優美,像織錦壹樣美麗柔順;又因功法* * *為8段,每段壹招,故名“八段錦”。整套動作柔和連續,流暢順滑;有松有緊,有動有靜;氣順,骨健,筋軟。
八段錦歌姬曰:“雙手捧天三焦,左右開弓如射鷹,舉手調理脾胃,五株七傷後回首,搖頭擺尾除心火,除身後諸疾,舉拳瞪眼增勁,雙手攀腎腰。”可見這部作品是有保健功能的,顯然對場地沒有什麽特殊要求。
五禽戲是中國古代的壹種體育鍛煉方法。其創始人是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華佗總結了傳統的模仿飛禽走獸運動的做法,創造了壹套保健體操,包括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勢,即五禽戲。比瑞典發明的醫療體操早1000年。
有壹次,華佗看到壹個小孩拿著門閂隨著玩耍回蕩,就想到了“家之樞紐不緩,流水不腐”的道理,於是認為人的大多數疾病都是氣血凝滯、瘀冷所致。如果人體像壹個家庭的樞紐壹樣經常運動,使氣血運行順暢,就會增進健康,不易生病。
於是,華佗壹有時間,就潛心研究鍛煉身體的方法,參考當時古人鍛煉身體的“導術”,不斷琢磨改進,根據各種動物的動作,創造了壹套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拳法。
五禽戲模仿老虎俯沖呼嘯,鹿歡快飛奔,猿左右跳躍,黑熊慢步,鳥展翅飛翔。
通過這壹系列的操作,可以清醒頭腦,增強心肺功能,強腰健腎,暢通關節,促進體質的增強。簡單易學,所以男女老少都可以選擇練習,等身體素質逐漸增強後再練習全套動作。
五禽戲不僅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作用,還有消除疾病的功效。就像華佗說的:“不開心就扮演小鳥的角色,但是會流汗...妳身體輕,想吃東西。”
所謂飲食養生,中醫認為合理的飲食可以調理精氣,糾正臟腑陰陽的偏差,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中醫強調飲食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無藏為益,五菜為充”,還要註意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不均衡,體質偏頗,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享年72歲。2000多年前能活到70歲以上的很少見。孔子的長壽和他的飲食是分不開的。
《論語》中有記載:“食不厭精,食不厭精,食不厭怯,魚饑肉敗,食不可食,食不可食,食不可食,烹不可食,時不可食。”
這些詞的意思是不要吃長時間變質的食物,魚和其他腐爛的菜,顏色不漂亮,味道不好吃的菜,不註意烹飪,不到晚餐時間不吃。
告誡人們要註意養生之道,註意飲食衛生,不要吝嗇過度的吃喝。
孔子的飲食觀對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是我國食療發展的基礎,也是對民族繁榮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
《食療本草》是唐代著名學者、醫學家、食療家孟鄂所著,專門收集介紹各種具有滋補身體、療效的食物,供人們使用,使人們從飲食中獲得治病的好處。
《食療本草》成書於65,438+0,000多年前,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其內容散見於後世的綜合本草書籍中。1807年,在甘肅敦煌石窟發現此書的手寫卷子。
飲食健康的關鍵是要有合理的飲食結構。《養生錄》講養生的“六適”,要早吃、暖吃、少吃、淡吃、慢吃、軟吃。
在飲食養生方面,南宋詩人陸遊喝粥。他寫了壹首詩:
世上的人都是前輩,卻沒有意識到很多年都在當下;我只好按照流行的方法,只給神仙吃粥。
對於修身養性,中醫理論認為,追求健康長壽的人,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比如他們要消除平日的各種妄想,多說好話,多做好事,讓自己心胸開闊,情緒穩定,從而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修身最重要的是修心。“壹生淡泊於心”是壹種很高的精神境界。每個人都有喜、怒、悲、喜、悲、懼、驚。這是人的七情,過了頭就是太情緒化。
《黃帝內經》強調“淡泊虛無”,說“淡泊虛無,順真氣,藏靈於內,安疾病”。總之就是要“輕”。
養生在中國傳統醫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古人認為上帝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安靜,心理平衡,可以保持天真的活力,使五臟平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
反而會導致情緒內傷,怒傷肝,喜悲,思傷脾,憂肺,恐傷腎,甚至誘發各種身心疾病。
關於理氣養生,中醫養生理論認為,人體元氣具有化生、活血固血、溫煦全身組織、抵禦邪氣、增強臟腑功能的作用。營養不均衡、作息不當、情誌失衡、病邪侵襲等多種因素均可引起元氣虛、郁、滯、逆,進而引起機體病變。
中醫的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精心起居、順應四時、戒勞過度、防止過度放松、調節飲食、調和五味、調理七情、省字學氣、調息等壹系列措施,來調理元氣、消除疾病、延年益壽。
總之,養生之道在於動靜結合,合理膳食,修身養性,寧心理氣,從而達到“調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