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的癥狀和治療I .概述
丹毒是發生在皮膚和粘膜網狀淋巴管的壹種急性炎癥,常由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通常發病急,擴散快,多發生在下肢和面部。可有邊界清楚的片狀皮疹,顏色鮮紅,有輕微隆起,按壓可消退,可有灼痛感。少有組織壞死或化膿,可伴有高熱、寒戰、頭痛等全身反應。治愈後容易復發。
二、原因
丹毒的致病菌通常為A組β溶血性鏈球菌,也可由B、C、G鏈球菌引起。多從皮膚或黏膜受損部位侵入,也可經血液感染。患者往往先有皮膚或粘膜的壹些病變,如皮膚損傷、足癬、口腔潰瘍、鼻竇炎等。發病後,淋巴網絡分布區皮膚出現炎癥反應,常累及引流區淋巴結,皮損迅速擴散,常伴全身反應,但極少組織壞死或化膿。
三、臨床表現
1.最常見的網站
小腿多見,其次是頭面部,寶寶腹部多見。
2.局部癥狀
局部皮膚有片狀皮疹,顏色鮮紅,中間淺,邊緣清晰,略隆起。用手指輕按,紅色會褪色,輕按後會很快恢復。當紅色向四周擴散時,中央紅色褪色、脫屑,顏色變成褐色。紅腫部位有時可出現水皰,局部有灼痛感,附近淋巴結常腫脹疼痛。足癬或絲蟲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反復發作,有時還可導致淋巴水腫,甚至發展為橡皮腫。多見於下肢和面部,其他部位也有,嬰幼兒腹部多見。
3.全身癥狀
患者經常出現頭痛、寒戰、高燒、疲勞、食欲不振和全身不適。
4.其他人
如果在某處反復多次,則稱為復發性丹毒。患病時間長會引起慢性淋巴水腫。小腿慢性淋巴水腫稱為“象皮腫”。嬰幼兒和年老體弱者可發生腎炎和敗血癥,病變消退後可遺留色素沈著。
第四,檢查
1.白細胞計數等常規血液檢查;
2.約5%的患者血培養陽性;
3.皮膚分泌物革蘭氏染色和細菌培養;
4.必要時可采用血管超聲排除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5.懷疑壞死性筋膜炎可以通過CT和MRI檢查。
動詞 (verb的縮寫)診斷
結合患者的全身臨床表現、局部病變特點和實驗室檢查,可以確診。
不及物動詞並發癥
常見的並發癥有膿腫、壞死性筋膜炎、血栓性靜脈炎、壞疽和轉移性感染。並註意與其他類型的蜂窩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深靜脈血栓形成、接觸性皮炎、蟲咬、帶狀皰疹、丹毒、急性痛風等鑒別。
七、治療
1,全身治療:原則是去除誘發因素,積極治療原發病竈,全身癥狀嚴重者應給予必要的支持治療。
2、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黴素,可靜脈註射或肌肉註射。體溫恢復正常後,仍需堅持治療2周左右。也可以使用磺胺類或其他抗生素。
3、局部治療:原則是消炎。題目可以用各種抗生素軟膏,丹毒軟膏,20%魚脂膏或者純魚脂膏塗抹。可在患處周圍塗抹2%碘酊或0.1%依沙吖啶(利凡諾)溶液。
氦氖激光、紫外線、淺X線照射對慢性復發性足癬、下肢靜脈曲張有效,局部註射鏈球菌抗毒素可防止復發。
4、中醫療法:
1,辨證用藥與方藥:
(1)風熱過盛證:見於頭、耳、臂,灼紅,甚至閉眼不能睜開。伴有口渴,大便幹燥,舌紅,苔薄黃,脈滑。治療以疏風清熱解毒為主,方劑以化斑解毒湯加減。
(2)肝經火郁證:好發於胸腹、腰背、脅肋、臍等處。,舌質紅,苔薄黃,脈數。治療以清肝利濕退熱為主,方劑以柴胡清肝湯加減。
(3)濕熱上火證:多見於下肢、小腿、大腿、腳背等。,有紅腫,向上擴散,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行走困難。伴有厭食,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方劑以利水潤燥湯加減。
(4)熱毒入營證:重證範圍廣,可見譫妄、躁動、惡心、嘔吐等各種不良證候。治療以涼血解毒、清心開竅為主,可用清瘟敗毒湯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神誌不清者,加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或牛黃清心丸,任選其壹。
5.外用藥:腫痛初期可用馬齒莧煎劑冷敷。敷用後,可將如意黃金粉30g、花都粉1.5g用涼茶水調和,或鮮白菜汁混合外敷。或鮮馬齒莧,搗成糊狀使用。在水皰和血皰的情況下,可使用壹次性註射器抽取水皰液;如遇水泡破裂,可用甘草油30g調濕散;如遇紅腫,可用等量的花都粉膏和芙蓉膏外敷。
通過對丹毒治療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丹毒並不是壹種可怕的疾病。畢竟這麽多的治療足以將疾病從我們的身體中驅逐出去,我們可以安全的活著。所以,丹毒出現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