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偏方秘方 - 高建忠●方劑學劄記(162)小青龍湯臨床探討

高建忠●方劑學劄記(162)小青龍湯臨床探討

現在我們來想想小青龍湯的配方。說起來,我們好像都懂了,但其實拆開來看,突然發現還有壹些不明白的地方。

在《傷寒論》中,小青龍湯的原始成分:

麻黃、白芍、阿莎麗、幹姜、炙甘草、肉桂各32枚,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凈。八味上桌,壹桶水。先將麻黃煮沸,減兩升,去沫,上藥,三升煮沸,壹升溫服。

從原方來看,麻黃、白芍、細辛、生姜、甘草、肉桂是等效的,但很多臨床醫案中看到的並不是等效的,而是原方中麻黃、白芍、細辛、生姜、甘草、肉桂的用量是等效的。

在《傷寒論》中,小青龍湯是這樣解釋的:麻黃味甘、辛,是發散的主要來源,但很難理解。若應發散,麻黃為君,肉桂辛熱,甘草甘平,麻黃為陽,故兩者並用為臣。

白芍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溫,故為佐藥。冷飲傷肺,咳嗽喘息,則肺氣不利。《內經》說,肺要收,所以急吃酸來收。故以芍藥、五味子為佐,收氣。

幹姜味辛而熱,細辛味辛而熱,半夏味辛而微溫,故三者為使者。如果心下有水,津液就不行了,那麽腎就幹了。《內經》日:‘腎苦燥,急食辛辣以滋潤之。它是以幹姜、細辛、半夏為主要原料來分散冷水。逆氣收,冷水散,津液循環,發汗解表。

麻黃為君,桂枝甘草為臣,即縮小版的麻黃湯,主要開表裏,芍藥、五味子收陰氣,針對咳嗽。也就是說麻黃、桂枝、甘草是針對表裏的,芍藥、五味子是針對咳嗽的。幹姜,細辛和半夏用於治療冷水,或冷飲。

也就是說,小青龍湯分為三組藥物。第壹組藥:麻黃、桂枝、甘草,傷寒不解;第二組藥:幹姜、細辛、半夏針對心下水汽;第三組藥物,白芍和五味子,針對咳嗽。

傷寒理論是這樣解讀的,以麻黃、桂枝、甘草為君,以白芍、五味子為臣,以幹姜、細辛、半夏為使,解讀還是很流暢的,與原文壹致。

《傷寒集》、《珍珠透入》中寫麻黃、桂枝為寒邪,由表及裏;半夏、細辛、幹姜、消積冷飲;芍藥,五味,監察麻、肉桂之性,使表裏之藥相合。

這個解釋和《傷寒論》的解釋壹樣,只是多了壹個芍藥和五味子來監控麻和肉桂的性質。壹方面收斂肺之氣,壹方面監控麻、肉桂之性。看起來有點不壹樣,但是這個公式的解釋是壹樣的。麻黃、桂枝用於散寒,半夏、細辛、幹姜用於飲用。

在流行的《傷寒論》中,何秀山說:“凡患風寒外搏、痰飲、痰咳、哮喘者,必從小青龍中加減治療。”

這種說法如此肯定。另壹方面,壹個患有痰喘的患者,或者感冒導致痰喘加重,是否可以視為風寒外搏,痰內飲?即使沒有明顯的表證,這是否可以認為是風寒外搏、痰飲?如果算的話,按照何秀山的說法,是要給小青龍加減的。其他藥方無效。

何秀山:“蓋軍以麻、肉桂解衛,即以邵、草酸護營。”妙就妙在幹姜五味混搗為臣,壹個溫肺陽化飲,壹個閉肺平喘。有了半夏的辛辣味,痰液下降,細辛的辛辣味潤了水,那麽痰液就變成了水蒸氣,通過出汗自然就解決了。"

基本上和前面的解法差不多,只是何秀山這裏說的不是寒飲,而是痰飲。這和我們的前輩有些不同。冷飲和痰飲還是有區別的。痰和喝酒不壹樣。小青龍湯重在治飲,輕於治痰。

“如果不開表,在水裏走,怎麽解決感冒?如果壹味的開表而不是用辛去跑水,怎麽去除掉它的水汽?這壹面有開有合,有升有降的組合,真的像龍的變幻莫測。如果不是風寒而是風溫,大麻和肉桂就不要隨便用了。學者應謹慎辨證,恰當用之。”

這就強調了外寒內飲要同時治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氣的升降,但這裏的氣的升降只是針對局部的肺氣,也就是肺氣的升降。也提醒我們,如果這位患者感覺到了除了寒冷以外的東西,比如風溫,此時使用麻桂就要小心了。即使他想用,也必須加減。

  • 上一篇:大腿內側和腹股溝周圍皮膚幹燥粗糙,範圍越來越大,邊緣有紅色疙瘩,有時候特別癢。我該怎麽辦?
  • 下一篇:武漢女孩進出醫院十天無感染!她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土辦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