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明帝西平二年(517),潁州、冀州設鄞州,取海之意,轄饒安縣(今鉛山縣西南),轄富陽、安得、樂陵三縣。
北周二年(580),大象位於路暢縣,轄市區西部,屬彰武縣。隋煬帝黃凱十八年(598),富陽縣改名清池縣,隸屬滄州。
唐開元十六年(728),遷滄州治市。《元和縣誌》記載:滄州“肖偉後,明帝西平二年分潁州、冀州,滄州因海而名。”清池縣和路暢縣屬於它。
北宋幹德二年(964年),巡撫陸郡入清池郡,治滄州。金朝仍置滄州。袁遷到滄州、清池縣,統治鎮,屬河間道。明初洪武省清池郡入滄州,屬京師河間府。清初滄州屬河間府,雍正九年(1731)劃歸天津府。
民國二年(1913),廢除府制,滄州改為滄縣,隸屬直隸渤海路,次年改為金海路。1928廢路系統。民國二十六年(1937),滄縣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監察區。
1947年6月,中國* * *黨部隊發起清倉戰役,占領滄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8月,滄州降為滄鎮,滄縣、青縣、黃驊、建國(今滄縣、河間交界處)、任丘、河間、獻縣、肅寧、蛟河、泊頭、滄鎮劃為滄縣地區。
滄縣地區撤銷1958,並入天津地區。1961,重新設立滄州地區,設立滄州市為派出機構駐地。1968滄州地區更名為滄州地區。
1983年,滄州晉升為省轄市,並納入滄州地區滄縣。1986年,青縣劃歸滄州市。滄州地區撤銷1993,各縣市隸屬滄州市。
滄州是中國武術之鄉。明清時期,滄州產生了1937名武術家和武術家。起源或流傳於滄州的門類和拳種器械多達52種,占全國129門類和拳種器械的40%。它是中國武術的發源地之壹。
擴展數據:
滄州武術起源於春秋,興盛於明清,民國和近代達到頂峰。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名家眾多,影響廣泛。被譽為“吳健雄壯”、“鏢不喊蒼”。
滄州五鄉的形成,與其特殊的沿江地理位置、南北十字路口、吉府重鎮、多民族聚居、科研促進等復雜的歷史因素以及俠義、豪放、熱情、率真的鮮明地域性格密切相關。
滄州武術豐富,門派眾多,英雄輩出,名家輩出。丁發祥、霍殿閣、、王子平、童等著名巨匠名揚海內外。、王誌海、劉連俊、苗小蘭、等中青年武術家實力雄厚,而、崔、、闞等新秀則活躍在現代武術舞臺上。
滄州人民崇尚和推崇武術,武術愛好者遍布城鄉。滄州市於1992被評為全國首個也是唯壹壹個地級市武術之鄉,滄州武術於2006年被國務院和省政府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被BOCOG確定為奧運優秀旅遊線路;2011被評為“中國最武俠之鄉”;2019年還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武術之鄉等級試點單位”。?
滄州武術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個性特征。
滄州武術歷史悠久。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滄州武術,經歷了兩千年的培育和演變,在清末民初達到頂峰。滄州武功蓋世,正史最早記載為《漢書·龔遂傳》。古代先賢因勢利導,精誠博學,睿智和諧,實現了政府意誌與人民福祉的良性互動。
滄州武術學校眾多且豐富。20世紀80年代,起源有序、拳法原理明確、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有129種,源於滄州的多達53種,占全國總數的41%,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滄州的中國武術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滄州武術獨樹壹幟。滄州武術有八個代表流派:分懸術、燕青術、六合術、八極術、八卦術、功夫術、查溜術、太祖術。狂魔棍、苗刀、足刺、麒麟拳、陰手槍等拳種器械更是滄州獨有。
滄州武術不拘壹格。滄州武術在堅持傳統技法的同時,以其雄渾開放的品格,逐漸吸收了跆拳道等現代元素和規範的武術套路,不斷拓展和豐富自己的拳法體系。
滄州有許多著名的武術大師。八極拳大師丁發祥,在俄國打敗了兩位來華立“國卷”的大力士和武術大師,打敗了“中國第壹卷”,被康熙皇帝授予“鐵血武將”稱號。
霍殿閣被末代皇帝聘為武術家,王正儀(大刀王五)幫助譚嗣同改革都城,王子平(錢進王)為國爭光,張之江成為中央武館首任館長,這些都是武林的美談。
滄州武術特色鮮明,在中國武術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稱為“國術”,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發祥地、拳種豐富地和典範傳承地。
它是中國武術植根於人民的典型縮影,是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的重要遺跡,堪稱武林聖地和中國武術百科全書。
百度百科-滄州
百度百科-滄州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