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兒外感發熱;魯草原;衛氣兼治;截斷扭轉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R272;;R249.2文件識別碼] B貨號]1673-9701(2016)06-0115-03。
呂老中醫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經驗
張曹苑
北京石景山區中醫醫院內科,北京100043
[摘要]總結名老中醫呂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臨床經驗。根據小兒臟腑嬌嫩、純陽體質、易受外邪侵襲、易傳變等生理病理特點,確立以氣陰同治、削逆為治則,強調氣陰血同治。解表的同時,清氣熱,泄營熱。同時,保護體液。在方劑中,多用清熱解毒之品,苦寒之品宜早用,涼血泄營宜快用,並配以養陰護津之品。運用這些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小兒外感發熱;呂曹苑;氣血同治;截斷和反轉
陸老師是北京市著名的中醫兒科醫生。師從中醫大師裴和劉雲元。他學識淵博,造詣深厚,行醫40余年。在兒科證候方面獨具特色,尤其擅長治療小兒肺部疾病和脾胃病。他根據小兒獨特的生理特點和不同的證候表現,靈活運用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以衛氣結合為基礎,以切撚法為輔助,療效顯著。筆者有幸拜師學藝,受益匪淺。今天就來描述壹下陸老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經驗。
1病因和發病機制
外感發熱表現為外感邪毒引起的體溫升高,惡寒口渴,脈數。兒童發熱的原因很多,其中外感發熱最常見。這種發熱多由風、寒、暑、濕、燥、火引起,嚴重者為疫氣感染所致。清代醫家吳鞠通以陰陽學說為基礎,認為身體嬌嫩,氣血不充,脾胃虛弱,腎氣不充,關節松弛,氣怯,筋骨不壯,可概括為陽不熟,陰不熟。陸老根據小兒獨特的生理病理特點,認為小兒外感發熱的病因病機為臟腑嬌嫩,痰薄,表裏不固,氣血不足,易受外邪侵襲。如果感覺風寒濕等外感邪氣,痰的功能不正常,陽氣壓抑,無法發泄,正邪打架就會發熱。外感發熱壹旦出現,具有起病急、熱勢高、轉化快等特點。同時伴有惡寒、喉嚨癢或痛、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等癥狀。由於小兒的生理特點是純陽,所以發病後具有迅速蔓延的病理特點,容易出現由熱而寒或由冷而熱的情況,形成寒熱錯雜之證。所以外感發熱,外感風寒,內熱多見於小兒。而且因為小兒之氣不充盈,發病後容易虛損,容易實、寒、熱。若病情進壹步發展,外感邪氣可從衛氣入血,因熱擾神或熱入厥陰而致抽搐昏迷。《醫學兒科學真事》說:8歲前,夫子說純陽,真水不旺,心炎。現代醫學認為發熱是由微生物致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兒童神經調節功能不健全,發熱難以控制。同時,兒童體內含有大量的水分,持續發熱容易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因此兒童發熱的治療應引起重視。
2個治療處方
2.1療法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外感熱病歸為溫病。在《傷寒論》中,這個世界上很多醫生都治療過這種病:壹般來說,衛後方言氣,營後方言血尚可,衛發汗才能清氣。入營時可用熱化氣,入血時會耗血,必須涼血散血,即在治療外感熱病時,應嚴格遵循衛、氣。陸老師認為小兒外感高熱具有起病急、熱勢高、病情重、傳播快、陰陽幼稚、易虛易固、不耐寒熱的特點,在高熱狀態下更易傳播變化,出現閉合、脫離、痙攣性、暈厥病變。因此,對於小兒外感高熱,及時有效地控制病情,降低體溫更為重要。但壹步步拖延病情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在發病初期使用有效的藥物來阻止病情的發展是可取的。治療應以衛氣同治為基礎,衛氣同治是指在治療之初,同時使用散衛和清氣,以同時清氣之熱。截斷扭轉是指運用清熱解毒、清熱護陰、透營涼血等方法,將邪氣攔截在氣營之間,使之不會繼續沈入血液,同時防止陰傷成為毒邪內陷之證。2.2基本處方
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生石膏30克(先炒)、白茅根20克、蘆根20克、地骨皮6克、柴胡5克、白前5克、大黃5克。T≥39.0℃和青黛2克。加味:咽喉腫痛者,加牛蒡子3 g,板藍根8 g。咳嗽:加入黃芩10 g、金蕎麥10 g、杏仁6 g、桔梗8 g、浙貝母5 g、烤枇杷葉10 g嘔吐:加入佛手5 g、姜珠茹6 g。
給藥方法:經常服用,T≥39.0℃,每小時1次,39.0℃& gt;T≥38.0℃每2小時1次,38.0℃& gt;T≥37.0℃壹日三次。療程壹般為2 ~ 3天,24小時體溫恢復正常即可停藥。
方中金銀花、連翹為王,衛風熱中疏散;石膏、大黃為臣,解肌熱,瀉火清熱,以清肺氣,分實熱;蘆根、茅根,加上石膏,能透肺氣之熱,滋陰生津,除煩止渴,又有利尿作用,使熱從小釋放,不易發汗,多傷津;善於入血的地骨皮、柴胡、白術,具有清熱涼血、益陰除熱的作用,既能清實熱,又能清虛熱。輔助藥物可以清肺熱透熱出去,可以通過養血清熱祛邪,不易復燃。鑒於小兒外感發熱傳播迅速,小兒發熱後常出現咳嗽、痰多、氣喘等肺部疾病。在使用上述藥物治療發熱的基礎上,陸老常加用黃芩、金蕎麥等專治清肺之臟熱,往往能達到遠期療效。另外,因為小兒高熱易癲癇,對於體溫39.0℃以上的小兒,魯老加少量青黛涼血止痙止癲癇,如果有,預防。
2.3測試案例示例
病例1:5歲男童鄒某某,2014年9月5日就診,發熱咳嗽3天,癥狀為發熱,熱峰38.6℃。每天下午開始發燒,早上開始發燒,不惡寒,少汗,咳嗽,黃痰,流鼻涕,食欲尚可,小便,大便呈黃色。舌紅,苔黃厚,脈細滑。診斷:外感風熱。治法:疏風解熱,清肺化痰。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20克,蘆根20克,地骨皮8克,柴胡5克,白薇5克,杏仁8克,桔梗6克,黃芩10克,蕎麥10克,分兩劑,水煎,囑服60毫升,服2 h體溫正常24小時就可以停藥。2天後,患者返回診所,抱怨發燒。服藥後第二天,體溫沒有再升高。目前體溫已正常,仍有咳嗽、咳痰。上半部去石膏,五劑。五天後,家屬來抱怨咳嗽和痰消失了。
病例二:患兒常某某,男,19個月,因發熱1天,於20165438+10月20日來門診就診。癥狀為發熱,熱峰38.8℃,夜間11點開始發熱。喉紅,舌紅,苔白厚,指紋在風關。診斷:外感風熱。治療:祛風退熱,解毒利咽。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20克,蘆根20克,地骨皮8克,柴胡5克,白薇5克,大黃3克,板藍根5克,木瓜3克,桔梗6克。分兩劑,水煎,囑患者體溫38.0℃以上時,每次30毫升,服2小時體溫正常24小時就可以停藥。2天後,患者返回診所,抱怨發燒。服藥後第二天,體溫沒有再升高。目前體溫已正常,不再哭鬧,恢復進食。
病例三:5歲兒童楊某某,2015-12+10月確診發熱2天。癥狀為發熱,熱峰39.5℃,不惡寒,少汗,惡心,不嘔吐,咳嗽,無痰,食欲不振,尿黃,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滑。診斷:外感風熱,肺胃不和。治法:疏風解熱,清肺和胃。處方: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20克,蘆根20克,地骨皮6克,柴胡6克,白薇5克,青黛2克,杏仁8克,桔梗6克,黃芩10克,烤枇杷葉。分兩劑,水煎,囑患者體溫39.0℃以上時服用1 h 1次,每次60 mL,T≥38.0℃時每2小時服用1次,T≥37.0℃時每次60 mL,每日3次。3天後,患者返回診所,抱怨發燒。48 h體溫恢復正常,惡心、咳嗽消失。
3學習經驗
陸老對小兒發熱的治療有其獨特的見解:①治療要點:小兒外感熱病多見於溫病傷寒過程中,屬於外感六淫患者,其病輕、病程短、預後好;而感染了毒氣,體內正能量不足或內生邪火,感覺六淫或中毒性疾病者,病情危重,病程較長,預後較差。此外,外感發熱的預後還取決於就診是否及時,診斷是否準確,治療是否得當。呂草原老師認為小兒外感發熱發展快,變化快,來勢猛,發熱厲害,威脅大。發病後不久,它就表現出穎的癥狀,甚至出現了同樣的血液病。要註意齊威營血同治。同時也要註意清氣血之熱,透血熱。壹定不能用成人外感病來循序漸進的治療。所以處理方法要求速度。陸老師不按套路出牌。他根據小兒的病理生理特點,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采用衛氣與斷扭相結合的方法,救急救急,迅速控制病情,防止病情的發展和蔓延。主要措施是先治病。
從《內經》開始就有了治未病的理論,《金匱要略》也有看肝之病,知肝傳脾,先健脾的治療原則,都是先證治未病思想的開始。治未病就是在掌握整個疾病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了解預後,在相應癥狀出現之前,提前落實治療措施。②方藥要點:呂草原老師治療外感發熱,始終以清熱解毒為主,始終註意保護陰液和津液。陰傷的程度和性質直接影響疾病的演變發展,造成逆傳內陷。如果壹旦陰道裏的液體耗盡,陽氣就會毫無留戀,就會騰空而死。所以治療小兒外感高熱要註意陰道液的護理,留壹分津液就有壹分元氣。養陰護液首先要認清祛邪和扶正的關系。邪熱是傷陰的根本原因。只有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等藥物,才能及時有效地消除邪熱,有助於減少陰液的損害。
否則,邪火不除,就很難達到養津養陰的目的。在祛熱邪的前提下,結合滋陰護津的藥物,防患於未然。蒲福洲先生曾經說過,治療小兒,要避免杯水車薪,藥到病除,藥過不了醫院,所以懲罰沒有錯。陸老師非常重視清熱解毒,苦寒早攻敵,涼血及時透營,讓這些方法結合起來直達醫院。在整體把握外感發熱病機發展的基礎上,藥物應優先於證候,清氣於防,涼血於氣,以達到截斷之目的。因此,只有掌握疾病的發展規律,運用中醫的思維方法,辨證施治,才能達到理想的療效。
③給藥要點:小兒脾常虛。孩子發燒時容易食欲不振,而治療外感高熱的藥物都是寒涼的,容易傷胃。因此,護理他們的胃氣是非常重要的。為了避免或減少胃損傷,應經常小劑量服用退燒藥,以減緩體溫,逐漸清除邪熱,使退熱不易。老盧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讓發燒的孩子每隔1 ~ 2小時服用1次,直到體溫恢復正常。如果病停了,壹定不能太多,以免傷胃耗津液。陸老師治療小兒外感發熱1 ~ 2劑以上,體溫穩定,極少復發,贏得了患兒家長的好評,為中醫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