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開展了全國肛腸疾病流行病學調查,覆蓋31個省、市、自治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18歲城鄉居民肛腸疾病患病率高達50.1%,其中痔瘡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患病率為49。
痔瘡發病高峰在45~65歲,65歲以後患病率逐漸下降。
痔瘡有哪些類型?
痔瘡按生長位置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內痔/痔瘡
位於齒狀線以上,即直腸下端,壹般不會通過肛緣暴露,嚴重時會脫出。
外部痔瘡/痔瘡
位於齒狀線以下,即肛管內,在肛緣常可摸到痔瘡,患者會感到肛周疼痛、腫脹、異物感、瘙癢。
混合痔
在齒狀線附近,由內痔和外痔的靜脈曲張相互吻合而成,具有內痔和外痔的特點。
其中,內痔根據痔從肛管脫出的程度分為:
ⅰ級痔:痔大便時出血,有隆起,無脫垂。
ⅱ類痔:排便時痔脫垂,排便後可自行復位,可伴有出血。
ⅲ級痔:用力時痔脫垂(排便或長時間站立、咳嗽、疲勞或負重),需手法復位,可伴有出血。
ⅳ痔瘡:痔瘡長期脫垂,手法復位無效,可伴有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