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鳩巢草,藤黃的幹燥全草。味甘,微苦,性涼。歸膽經、肝經。具有清熱利濕、消腫解毒的功效。主治:傳染性肝炎、腹瀉、驚風、疳積、喉蛾、腸癰、疔瘡、蛇咬傷。產於廣東、廣西、四川、湖南、福建、江西等地。
形態特征
二年生草本,高35厘米,全株無毛。須根細。莖叢生,稍星散,上升,多分枝。葉無柄,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5-20毫米,寬2-4毫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莖半握,邊緣軟骨質,微波狀,基部疏毛,兩面略帶粉紅色。
聚傘花序通常有3/5花,頂生或單生葉腋;花梗細長,長5-20毫米,無毛,果期稍彎曲,基部有2片披針形苞片,5片萼片披針形,長2.4毫米,寬65438±0毫米,頂端漸細,邊緣有膜,中脈明顯,無毛,5片花瓣,白色,短於萼片或近等長,2片深裂至基部。
裂片條狀,鈍,雄蕊5,有時6-7,稍短於花瓣,子房卵形,花柱3有時2,短線。蒴果卵球形,與宿萼等長或者稍長,6齒,包含許多種子;種子腎形,略扁,褐色,有皺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