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莊重字體,書寫效果略寬平,橫畫長,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和“曲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素有“韓立唐凱”之稱。也有人說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這是隸書用筆的典型特征,尤其是隸書,主筆橫平豎直。所謂“蠶頭”,是指在用筆的過程中,隱藏(反)鋒,同時將起筆過程中形成的筆畫形狀寫成類似蠶頭的形狀。“燕尾”,即在接筆處按筆,然後向右上方斜挑筆。
擴展數據:
隸書的起源:
始於秦,盛於漢的隸書,又稱“隸書”、“古書”。據傳,隸書是秦末程邈在獄中編的,去掉繁體字,字體變得圓方正正,筆畫改為直體,連筆改為斷筆,更易書寫。黎族人不是囚犯,而是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故古稱。
隸書基本上是由篆書演變而來,主要是將篆書的圓筆畫改為方折。因為用顏料在木簡上畫圓筆畫比較困難,所以隸書寫得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