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也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病。
在中國古代,“以形補形”往往是治療的要訣。
也許是來自鮮紅的血液,紅棗、紅花生、山楂,甚至紅糖水都成了血液的寶藏。可惜這些可愛的紅色的東西含鐵量甚至還不如普通的綠葉蔬菜。
靠紅棗、山楂甚至紅糖水補血,原則上是不可行的。
補其所不足,是西醫直截了當的治療思路。早在1681,托馬斯·西德納姆(Thomas Sydenham)就指出:“將鐵浸泡在萊茵酒中制成漿液,可以有效治療黃萎病...皮膚變得溫暖,面色變得紅潤,脈搏變得有力……”到1832,P. Blaud甚至嘗試用含有硫酸亞鐵的藥片治療貧血。
缺鐵性貧血較輕時,有望通過平衡膳食,增加動物肝臟、瘦肉等富鐵食物的攝入來糾正貧血狀態。但貧血嚴重時,補充藥物鐵更可靠。值得註意的是,鐵劑有效時,治療2 ~ 3個月後血紅蛋白可恢復正常,糾正貧血後至少需繼續治療3個月,或恢復血清鐵蛋白至50 μ g/L以補充儲存的鐵,否則易復發。
但以上是針對缺鐵性貧血的。如果不是缺鐵性貧血,補鐵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