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毒又稱濕疹,是壹種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因皮疹病竈有滲出、濕潤的傾向而得名。病程遷延難愈,易復發。《蘇文鄭午昌大論》有:濕毒是指濕氣久滯而成毒。濕毒積於腸,下註可引起“濕毒便血”,癥狀為便血或便血呈黑紫色,但腹部不痛;如果把濕毒放在皮膚上,凹陷下去,腿部容易生瘡生癰,稱為“濕毒流註”。癥狀為平瘡、根足腫、寶青或紫黑色。潰爛後膿液浸潤擴散,口長時間不閉。
春天,春雨綿綿,整個大地處於壹片春濕之中。此時,濕邪對人體的危害很大,出現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對肝的上絡功能極為不利。此時宜祛濕健脾保肝。可用:
①玉米須60克,鮮蚌肉200克,加適量水,煮沸飲用;
②白眉豆100克,生薏苡仁100克,鮮鯽魚250克(去腸),湯煮;
(3)烏龜約500克(宰殺去內臟、頭、爪為龜甲),鮮土茯苓500克。土茯苓洗凈,切成小塊,放入砂鍋中煮壹小時,再放入烏龜中煮三小時以上。調味,吃甲魚肉,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