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醫秘方 - 有人知道杏和堂的來歷嗎?

有人知道杏和堂的來歷嗎?

杏和堂:廣東藥局陳李濟“杏和堂”

陳李結緣同心濟世

相傳明朝萬歷二十七年(1600年),商人陳體全年末回鄉收得貨銀後乘船返回廣州。船抵達廣州後,他匆忙上岸,壹時疏忽將貨銀遺落在船上,被壹位名叫李升佐的同船旅客拾獲。李升佐諳熟醫道,在廣州開有壹間中草藥店。

李升佐為人忠厚,拾金不昧,上船後整日在碼頭等候失主。陳體全回到家中,察覺丟失貨銀後連忙四方尋覓,尋至碼頭時,李升佐將拾得的銀元還給他。陳體全為李升佐的誠實品德所感動,意欲以銀元酬報,但被李升佐婉言謝絕。陳體全見李升佐老實可靠,便誠懇提出將遺金半數投資於李升佐經營的中草藥店。

李升佐謙辭再三後終於答應下來,當即用紅柬寫下合夥文書:“本錢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濟事,長發其年。”並將其店號定名為陳李濟,意為陳李二人巧結奇緣,合夥經營,同心濟世。自此,陳李濟的店號就在廣州城南雙門底(現北京路)掛起來。

陳李濟壹直身處北京路鬧市中心,門前過客每日成千上萬。在饑民、難民較多的舊社會,常有行人暈倒,陳李濟鋪中的員工見狀必出門營救施藥,代其通知家人。“扶危助困” 被寫入老鋪條規的要則,延續數百年。

同治皇帝 禦賜商標

陳李合資後,以濟世為辦廠宗旨,致力於搜集古代固有成方、驗方,選用上乘藥材原料,悉心研究炮制技術,終於以精湛的工藝,制成多種別具壹格的古方正藥。

清朝初年,陳李濟的產品已在國內頗有聲譽。為了擴大影響,陳李濟每年趁學子赴京應考之機,運送大批產品至京展銷。蠟丸這種包裝獨特的藥品引起人們的註意,那神奇的療效更使它逐漸贏得了聲譽。學子們考完試回到各地便以京都見聞來傳播陳李濟的蠟丸,並視為珍品饋贈親友。從此陳李濟蠟丸便聞名遐邇,成為“廣藥”的代名詞。

有壹次,同治皇帝偶患感冒,腹痛、吐瀉不止,禦醫合議,建議試服陳李濟出品的“追風蘇合丸”,果然奏效。皇上大喜,遂欽賜“杏和堂”三字為封號,同時欽準該廠儲藏用作原料的“舊陳皮”為貢品,多年向朝廷進貢。因此,在清同治年代,該廠又稱為“陳李濟杏和堂藥廠”。

陳李濟創業初期,藥廠只雇少數工人,前店後廠,手工生產,是典型的小作坊形式。後來由於產品聲譽日高,加之善於經營,除赴京展銷外,產品還遠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據史料記載,在雲南省怒江、西雙版納壹帶,當時陳李濟出品的“追風蘇合丸”壹粒可售壹個銀元。

那時國內中成藥行業已形成了北京、廣東、江浙三大基地,其中北京以同仁堂為代表,江浙以杭州胡慶余堂為代表,廣東則首推陳李濟。

廣告歌謠 革命暗號

19世紀20年代,隨著出國謀生的華人,陳李濟的產品被引銷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緬甸、印尼等地。清鹹豐六年(1856年),陳李濟又在廣州十三行開設壹個批發所,作為產品輸出、洋藥原料輸入的口岸貿易機構。

陳李濟無言,它的歷史在悄無聲息地書寫著:

1900年英法聯軍入侵,廣州老鋪毀於炮火;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廣州10月失陷,8年抗戰,生產中斷;1954年進入公私合營時期,以陳李濟為主廠,先後並入神農、萬春園、偉氏、馮致昌、何弘仁、燮和堂、橘香齋等七家藥廠組成“廣州陳李濟聯合制藥廠”;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300百余年的陳李濟招牌被改為廣州中藥二廠;1980年9月經批準恢復“廣州陳李濟藥廠”廠名、“杏和堂”商標,同年,中國藥材公司確定陳李濟為國家重點中藥廠。

陳李濟與中國民主革命有很深的淵源。民主革命時期,與彭湃並稱“工家革命兩巨頭”的楊殷烈士就是李家女婿。他在大革命時期到陳李濟發動工人、組織工會,並把它作為大後方,領導了廣州起義。“陳李濟,神龍茶,發燒感冒有摣拿!”壹首陳李濟神龍茶的廣告歌謠,不但家喻戶曉,更是當年廣州起義接頭的暗號之壹。時至今日,只要唱起這首歌,很多廣東人依舊感到十分熟悉和親切。

火兼文武 藥辨君臣

嶺南都市文化的深厚沈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南藥文化。為了更好地推動中藥文化,陳李濟在廠內興建了壹座集中藥歷史、中藥工藝及中藥文化於壹體的中藥博物館。

推開博物館兩扇厚重的仿古大門,壹股老宅特有的陰涼,混合著清苦的藥香,悠悠襲來。這裏是博物館正廳,再現了民國初年陳李濟老鋪的原貌:宮燈高懸、雕梁扶欄、水磨青磚高墻、精工細雕的酸枝藥櫃、古色古香的酸枝趟櫳門、色澤不同的瓷瓶、幽幽發光的錫罐,令人目眩神迷。藥櫃上所陳列的藥品均是陳李濟當年口碑最好,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濃郁的嶺南民俗氛圍中,看方、執藥的夥計神態逼真;陳、李二公的肖像下,坐堂問病的老中醫三指把脈,站在他旁邊穿琵琶襟套裝的小姑娘,目光親切,對病人體貼入微。各式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點燃起過往的記憶。

“火兼文武調元手,藥辨君臣濟世心”。博物館內高懸的壹幅百年楹聯尤為引人註目。所謂“火兼文武”指的是火候的重要性,其中“武火”即猛火,“文火”即小火。而“藥辨君臣”強調的則是中藥配伍的準確性,其中“君藥”是針對病因或主癥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壹般效力較強,藥量較大;“臣藥”是指藥方中能夠協助和加強主藥作用的藥物。上聯謂醫人如治國,良醫如良相。下聯接上聯之意,良醫既如良相,藥亦有辨君臣,君臣同心,濟世興國。這正是陳李濟屹立杏林400年的核心精神所在!

“陳李濟”:並不強調家族利益的408 年老藥企

陳永涓,陳體全的第11代後人,這在她的家族族譜上有清晰的記載。目前她在“陳李濟”中藥博物館“任講解員,藥廠裏的很多人稱她為”十壹姐“。她告訴記者,她希望自己的講解讓每壹個來博物館參觀的客人都能體會到中醫中藥的深奧與微妙。

家族世代以“誠信”為本

記者:父輩有跟妳們說過陳家祖先的創業故事嗎?

陳永涓:我們的祖先陳體全公,幼時到西樵山采藥為母親治病的故事,小時候都有聽說過。我想,正因為他也略懂醫理,所以後來才會跟李升佐公***同經營藥廠。而關於他們由丟失的貨銀結識的故事,也有聽過。“陳李濟”可謂由壹個 “誠”字而誕生的。在日後的經營中,也嚴格遵循了祖先的遺訓。

記者:作為陳體全公的後人,您覺得這個家族有些什麽特性嗎?

陳永涓:從小父親就教導我們做人壹定要“誠”,這裏面包括了待人真誠和為人誠實。祖先的遺願家裏每個子孫後人都恪守著。另外,在我們家族中,或許是因為自小耳濡目染,雖沒有人專門給我們講解藥理知識、制藥工序,但我們好像與生俱來就懂得了辨別中藥、藥材配伍等常識。

“陳李濟”曾自組“消防隊”

記者:在“文革”中,據說“陳李濟”藥廠的很多傳統都被破壞了,具體情況是什麽樣的?

陳永涓:祖先們在創業時就有規定同心濟世,救急扶危。後來,不管是陳家還是李家的經營者,也都繼承了這壹點。我記得,以前有路過門市的百姓,如果正好不幸暈倒或者受傷,“陳李濟”都會施藥相救。在門市就經常備有追風蘇合丸、行軍散、萬應如意油、黎峒丸等應急的藥。還有,當時漢民路(現北京路)壹帶盡是木屋平房,秋風幹燥的時候,會有火災。壹方面為了自身安全,另壹方面也為了救助市民,“陳李濟”自組了壹支二十壯丁的消防隊,並有三輛漆著 “杏和堂——救濟扶危”的水車,當有火災危險時,“消防隊”就會出動。

陳李後人曾被嚴禁通婚

記者:“陳李濟”本來是陳李兩家創立的品牌,後來公私合營了。作為後人,您會不會更希望它依然是自己擁有繼承權的家族企業呢?

陳永涓:應該說,“陳李濟”在創立之初,就有著濟世意識,而不僅僅是狹隘的家族利益。在陳李兩家,有壹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陳公和李公的後人,永世不準通婚。不管是姓陳還是姓李,在祖先和我們後人看來,我們就是壹家人,就是兄弟姐妹。其次,通婚之後,就不分陳李兩家了,可能會造成壹定的混亂,管理就會變得不明晰。老祖宗的頭腦很清醒,這樣做的確保證了“陳李濟”能很好地延續下來。此後三百多年,沿襲了輪流執政的傳統,兩族人輪流任司理,家族利益意識都在弱化。

“陳李濟”的理念,在於惠及大眾,它所生產的藥品,目的是治病救人,價格定位也要讓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費得起。幾百年來,接班人的素質和品行遠遠優先於家族利益。太強調個人或者家族利益,就沒有“陳李濟” 了,更沒有“陳李濟” 的今天。

當代,“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傳播著“江南藥王”長盛不衰的故事。在中國雖然有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中藥號,還有人說,但最有名的被大家公認的只有"兩家半"——北京的同仁堂算壹家,杭州的胡慶余堂算壹家,廣東的陳李濟算半家。

唯獨似乎被世人遺忘的是中國最早的醫藥傳家的“時濟堂”黨家。只有陜西漢中古跡勝景漢臺的半淹在水池中的那巨大的壹人多高的石雕凹石鼎(本來是壹直擺在黨家花園正中的蜜柑樹下的石鼎座上,養太古石用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以建市籌建公園為名,拿壹個豬槽換下來,從原漢中市西大街49號黨家拖走的)在承襲著不為人知的“時濟堂”往事的辛酸和曾有的輝煌;而同仁堂與陳李濟的古建築包括作坊已被全部拆掉,換成新造的房子,沒有傳統特色,只有胡慶余堂,原址上新舊夾合,保留了下來。古樸中隱現著幾分神秘,優雅裏蘊藏有文化積澱。

在悠悠數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史中,天文歷法和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對中國人民和世界人類最大的貢獻。其意義遠遠超過四大發明。明清四大藥局之壹的“同仁堂”堂號,現今是國藥的標誌;“時濟堂”黨氏中醫,是真正師傳口授,壹脈相承,傳承至今,濟世活人的中國最古老的醫藥家族;“胡慶余堂”沈澱的是豐富獨特的文化,而“陳李濟”的理念,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商業文化之精華。

  • 上一篇:我父親在衛生院,最近搞內退,說如果不內退就要考核,不過關的話就什麽都沒有,想問有沒有這樣的說法
  • 下一篇:除夕年夜飯菜單吉祥菜譜除夕夜年夜飯吉祥菜名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