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醫秘方 - 十面埋伏出自哪個戰役?

十面埋伏出自哪個戰役?

十面埋伏,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 意思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發生在徐州市九裏山,因九裏山的地勢所以為十面埋伏。

擴展資料

垓下之戰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占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後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十壹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築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十二月(前202年初,當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預備軍在劉邦軍後待命。韓信親率漢軍發動攻勢,初戰進攻受挫後退,在楚軍準備追擊時漢軍左右兩翼迂回夾擊楚軍,兩軍短兵相接陷入膠著,這時韓信帶領大軍翻身再戰,楚軍在三面夾擊中被擊敗。項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垓下之戰

  • 上一篇:鴨血湯怎麽做好吃
  • 下一篇:移動硬盤和百度硬盤哪個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