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醫秘方 - 吳有性人物介紹

吳有性人物介紹

吳有性

吳有性(1582—1652年),字又可,漢族,江蘇吳縣東山人。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

中文名:吳有性

別名:吳又可

國籍:中國(明)

民族:漢

出生地:江蘇吳縣東山

出生日期:1582年

逝世日期:1652年

職業:傳染病學家

信仰:道家醫學思想

主要成就:認為瘟疫不同於壹般的外感疾病

創立了瘟疫學說

代表作品:《溫疫論》

代表方:達原飲

人物生平

吳有性,字又可,號淡齋,江蘇吳縣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際,是“溫疫學派”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著有《溫疫論》壹書,開成了壹套溫熱病的辨證論證方案。

1642年,大明崇禎15年,全國瘟疫橫行,十戶九死。南北直隸、山東、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間益盛,“壹巷百余家,無壹家僅免,壹門數十口,無壹僅存者”。醫生們都用傷寒法治療,毫無效果。吳又可親歷了每次疫情,積累了豐富的資料,推究病源,潛心研究,依據治驗所得,撰寫成了全新的《溫疫論》壹書,開我國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他以畢生的治疫經驗和體會,大膽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在世界醫傳染病學史上也是壹個偉大的創舉,因此贏得後人的廣泛尊重。

生卒年代

關於吳有性的生卒年代,有1572-1652年、1582-1652年、1592-1672等幾種說法,但均缺乏具體古文獻證據。

主要著作

在明末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山東、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溫疫流行,患者甚多,甚至延及全國。由於醫家當時用壹般治療外感病的方法,或用治療傷寒的方法治療,或妄用峻攻祛邪之劑,往往無效,甚至導致病情遷延,進壹步向危重階段發展,致使枉死者不可勝數。鑒於以上情況,吳有性潛心鉆研,認真總結,提出了壹套新的認識,強調這種病屬溫疫,非風非寒,非暑非濕,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於天地間存在有壹種異氣感人而至,與傷寒病絕然不同。不論從病因、病機到診斷、治療均有區別,使其與傷寒病分開另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瘟疫論》。

吳又可在該書中所列瘟疫病種有發頤、大頭瘟、蝦膜瘟、瓜瓤瘟、疙瘩瘟,以及瘧疾、痢疾等急性傳染病,他明確指出這些病都不是六淫之邪所致,而是四時不正之氣所為。其癥狀與傷寒相似而實際迥異,古書從未分別,吳氏壹壹加以分辨論述闡明,並論著制方。其中著名的劑方有達原飲、三消飲等,示人以疏利分消之法。在治療上,他提出了壹整套祛邪達原理論,臨床治療收到很好的效果。還有他的“癘氣”之說,首先肯定它是壹種物質,“物者氣之化也,氣者物之變也”,從而否定了疫病之由是“非其時而有其氣”的舊觀點。他還指出癘氣是多種多樣的,有特適性的,更有偏中性的。

主要成就

揭示瘟疫病原

根據其發病突然,具有流行性的特點,指出這是由於天地間存在著—種異氣,又稱作厲氣、疫癘之氣所致。他認為,雖然《傷寒論》中提出時行之氣有傳染之說,但據實際情況,有時行之氣末必有疫,故而時行之說不可使人信服。人之是否得疫病,是由於厲氣所致。厲氣是雜氣中之壹,每年都存在。疫氣的存在盛衰多少,與地區、四時與歲運有關。感受疫癘之氣之後,可使老少俱病。這就從病因學方面將溫疫與壹般外感病區別開來,並與傷寒病加以區分。吳氏突破了六氣致病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新的傳染病病原觀點。這些,已被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所證實,這是吳氏對溫病學的壹大貢獻。

總結瘟疫侵犯

總結瘟疫侵犯途徑、傳染方式和流行特點,溫疫邪氣侵犯人體的途徑不同,當是從口鼻而入,其侵犯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裏,而是由口鼻侵入,停留在半表半裏之間,此處稱為膜原。這裏的膜原,是說明溫疫之邪在人體之內,外可連於表,內可入於裏的特點。指出溫疫之病所以用治外感病的方法治療不得痊愈,就是因為此病邪的部位不同於壹般外感病的在表或在裏,而是在於半表半裏的膜原,這個部位是壹般藥物所不能到達的。由於其既連表又連裏,邪氣盛時則可出表或入裏,這時才可根據邪氣潰散的趨勢,因勢利導予以治療。吳氏將溫疫病的傳變從表裏兩大方面進行總結,歸納出九種傳變方式,稱為“九傳”。即但表不裏、表而再表,但裏不表、裏而再裏、表裏分傳、表裏分傳再分傳、表勝於裏、裏勝於表、先表後裏、先裏後表等。

探尋治療藥物

創立了達原飲壹方以治療溫疫。達到使邪氣盡快從膜原潰散,以利於表裏分消的目的。方中檳榔能消能磨,為疏利氣機之品,可以除伏邪,又可治嶺南瘴氣;厚樸亦屬疏利氣機之品,可以破戾氣之所結;草果辛烈氣雄,可以辛散以除伏邪蟠踞。三味藥物相合協力,以使氣機疏利,直達巢穴,促使邪氣潰散,速離膜原。方中又用知母以滋陰,蓋溫疫之邪性屬溫熱,易傷津液之故。熱傷營血,故加芍藥以和血,再加黃芩以清燥熱之余,用甘草以調和諸藥。藥雖七味,卻能調暢氣機,透達膜原,故為治療溫疫之邪的主方。由於溫疫之邪從膜原既可入裏,又可出表,故而經常兼見表裏癥狀,吳氏又創立三消飲,以治療溫疫之邪出入表裏,表證、裏證、半表半裏之證兼見者。三消飲即達原飲再加大黃、羌活、葛根、柴胡、生姜、大棗而成。

若溫疫之邪已經散漫則又要根據邪氣所在部位予以不同治療。若見脈長而洪散,大汗大渴,周身發熱,則說明邪氣已離膜原,而裏熱散漫,其病機已與傷寒病陽明氣分證壹致,故仍可用白虎湯辛涼解散。若邪氣透於胸膈,而見滿悶心煩喜嘔,欲吐不吐,雖吐而不得大吐,腹中不滿,欲飲不能飲,欲食不能食,說明膜原之邪已外潰於胸膈,邪氣在上,可選用瓜蒂散湧吐疫邪。若溫疫之邪入於裏,見有可下之證,就可以使用下法。吳氏十分重視下法的應用,並認為下法的應用範圍很廣。吳氏指出,若舌苔由白轉黃、黑苔、或舌芒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舌砂苔、唇燥裂、唇焦、唇口起皮、鼻孔如煙煤、口臭、口燥渴、目赤、咽幹、呼吸氣如噴火、小便紅赤或涓滴作痛、大便極臭、揚手擲足、脈沈而數、潮熱、善太息、心下滿、心下高起如塊等四十癥,均屬可下之證。由於溫疫之邪由口鼻而入,先入其裏。若裏氣結滯,使氣機閉塞不通,則膜原之邪不能透達,表氣亦不能解,故而攻裏尤重於解表。

創立瘟疫學說

創立了瘟疫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形成了壹個比較系統的溫病辨證論治綱領,提出了壹系列新的學術見解,充實了祖國醫學溫熱病學的內容。他的邪氣侵犯途徑對葉天士的溫熱學說有壹定的啟示。其學術思想使溫疫學說獨立成體系,對祖國醫學的貢獻是應當充分肯定的。

藝術形象

在2013年電影《大明劫》裏,由馮遠征飾演吳又可。

  • 上一篇:相宜本草控油祛痘洗面奶好用嗎
  • 下一篇:女性更年期的保養方法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