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醫秘方 - 既然蝗蟲可以吃

既然蝗蟲可以吃

既然蝗蟲可以吃,為何饑荒時人們不吃蝗蟲度過難關?

人類是從茹毛飲血的時代走過來的,早在幾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還沒有馴化動物和植物,生存靠的就是采集和狩獵。但是,狩獵並不容易,因為狩獵就意味著去到食肉動物的領地之中,而且食草動物基本上都是“速跑高手”,所以,人類的祖先曾經的肉食來源有相當壹部分是各種昆蟲支撐的。

正是因為我們祖先有著漫長的吃昆蟲生涯,所以即便到了今天,我們的食物中依然包含了許多昆蟲,比如蟬、蠶蛹以及螞蚱等等。

在這些食用昆蟲中,螞蚱是我們最常見的,記得小時候,每年的秋季開始,我帶著弟弟去田野裏抓各種螞蚱,當時家裏也沒有冰箱,母親想到了壹個很好的長時間儲存的方法,那就是先將螞蚱洗幹凈,然後上大鍋蒸熟,之後在放到太陽底下暴曬,最終放到壹個塑料袋裏系住口,這樣即使到過年都能吃,而且在過年還是招待親朋好友的壹個“硬菜”。

雖然螞蚱給人們提供了優質蛋白,但從人類角度看,它們屬於害蟲,因為它們會啃食莊稼,造成減產,而且壹旦讓它們聚集形成龐大的規模,就會出現讓人談之色變的蝗災。

有些小夥伴可能有疑問:既然人類吃蝗蟲的歷史悠久,在蝗災時為何不吃蝗蟲來度過難關呢?原因其實比較復雜。

什麽是蝗蟲?

在上面我們提到了螞蚱和蝗蟲,許多人認為這是俗稱與學名之間的關系,但其實並非如此,螞蚱實際上是蚱蜢的俗稱,而蚱蜢是直翅目錐尾亞目下所有昆蟲的統稱。

既然我們提到了直翅目就簡單地說壹下該目下的兩個大的成員,第壹個就是劍尾亞目,劍尾亞目下包含了蟋蟀下目和螽蟴下目等,我們常見的蟋蟀、螽蟴以及螻蛄等昆蟲都在該下目下,它們的雌性都有壹把像劍壹樣的產卵器,而且頭上的觸角很長,接近甚至大於體長。

第二個就是錐尾亞目了,錐尾亞目下的昆蟲產卵器比較的短,像個小錐子壹樣,它們頭上的觸角小於體長的壹半,我們常說的螞蚱其實就是該亞目下所有成員的統稱,包含了蜢總科、蝗總科、菱蝗總科(又稱蚱總科)等等,因此蚱蜢其實是取了蚱總科和蜢總科的第壹個字。

而我們說的蝗蟲其實是單指蚱蜢中的蝗總科,它們與其他的蚱蜢最大的不同就是觸角明顯的長於頭長,而且前胸的背板比較規則,相比較而言,蚱總科下的蚱蜢背板壹直延伸到尾部,而蜢總科下的蚱蜢背板從側面看呈不規則的三角形。

目前,已知的可以形成蝗災的蚱蜢均在蝗總科下,比如2020年開始席卷東非的蝗災就是蝗總科劍角蝗科下的沙漠蝗引起的,而在我國引起蝗災最多的是東亞飛蝗,它是蝗總科斑翅蝗科下的昆蟲。

因此,真正的蝗蟲是蝗總科下所有蚱蜢的統稱,與蜢總科和蚱總科沒有什麽關系,相同的是,在正常情況下,這三個總科下的昆蟲都可以油炸變成美味。

蝗災是如何形成的?

蝗總科是壹個擁有超過10000種不同種類的大家族,它們遍布世界熱帶和溫帶地區,甚至連沙漠都有它們的身影,2020年的非洲蝗災主角就是生活在東非沙漠中的沙漠蝗。

但是,在正常情況下,蝗蟲之間除了交配外,幾乎是沒有交集的,即便是體型龐大,有著極強的蹬力的中華巨蝗(也稱棉蝗,我們這俗稱蹬倒山)也是如此,小時候我抓過許多中華巨蝗,它們喜歡在野外的壹些小槐樹上,我從未在壹棵小槐樹上抓到過兩只同性的中華巨蝗。

既然這樣,為何它們會突然地形成組團,形成蝗災呢?這就與物極必反有關了。在正常情況下,蝗蟲傾向於單只,最多兩只活動,但是當環境發生巨變時,它們就會壹改之前的習性,變成“群居動物”,而這裏的巨變通常於降雨有關。

如果壹個區域內原本幹旱少雨,突然降雨增多,就會導致蝗災的形成,反之亦然,這壹點可以參考壹下2020年的非洲蝗災就是因為東非沙漠頻繁的降雨,這會使得原本卵孵化率極低的沙漠蝗發生質變,大量的卵在水分的加持下,成功孵化。

反之亦然,就是我們古人說的“旱極必蝗”,當持續的幹旱時,壹些河床大面積地裸露出來,這給了蝗蟲大量的產卵空間,不但提高了卵的孵化率,還提高了產卵的個體數量,於是,蝗蟲們爆發了。

由於沙漠和幹旱都是缺少食物的,如此多的蝗蟲集中孵化,它們必然會尋找食物,此時它們就開始集結,形成讓人恐懼又無可奈何的大規模蝗災。由於蝗蟲是草食性的,而且數量龐大,所以它們所過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生的,這對於人類來說就是巨大的饑荒。

蝗蟲能吃,為何不吃蝗蟲度過難關?

在古代,每壹次的大規模蝗災都能引發大規模的饑荒從而帶走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但是從食物的角度來看,蝗蟲不僅能吃,還富含了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其他的微量元素,是壹種相對營養級比較高的食物,正是因為這樣,許多食蟲類的鳥主要的獵物之壹就是蝗蟲。

那既然這樣,為何在蝗災時,人們不吃蝗蟲來度過難關呢?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壹:收集量有限。蝗災時,蝗蟲雖然遮天蔽日,但是如果真的想去抓它們來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就費勁壹些了,因為蝗災的蝗蟲有壹個特點“特別能飛”,這樣抓起來難度就很大,從食物的角度看,壹個人壹天至少要吃壹百多只蝗蟲才能保證自己的食物需求,而饑荒是持續性的,我們即使抓幾麻袋,壹家人很快也會吃光了,所以收集的數量有限,是無法靠蝗蟲度過饑荒的原因之壹。

第二:停留時間。蝗災時,蝗蟲的量是非常大的,就拿東非蝗災來說吧,它們的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裏1.5億只的恐怖數量,這些蝗蟲在不停的進食和飛行,在壹個區域內,停留的時間是非常短的,因為在短短的壹天內,它們就能吃掉3.5萬人的食物,所以它們必須要繼續飛。

第三:蝗災的蝗蟲不能吃。筆者在查閱壹些蝗災的紀實資料時,發現了壹個現象,無論是文字資料還是影像資料,都看不到壹種動物的身影,它們就是鳥類。按理說,食蟲的鳥類沒有哪壹種能拒絕蝗蟲的誘惑,但是在蝗災爆發時,我們卻看不到在天空中捕捉蝗蟲的鳥,顯然這不是鳥被蝗蟲大軍給嚇壞了,而是有另外的原因。

我國科學院康樂院士、魏佳寧副研究員組成的研究團隊就給我們找到了答案,原來蝗蟲能從獨居切換到群居,是因為它們體內的壹個基因發生了變化,這個基因的變化導致了它們會釋放揮發性化合物苯乙腈,這種化合物在獨居的蝗蟲身上幾乎是檢測不到的。

苯乙腈又稱氰化芐,被列為第三類易制毒化學品管控,它本身具備壹定的刺激性,動物吸入後會產生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倦睡、上呼吸道刺激、神誌喪失等癥狀。顯然,鳥類們也是聞到了這種危險的氣息,才不去趁著蝗災大快朵頤的。

也正是這種揮發性的化合物的產出,讓它們有了群居的意識和行為,但這還沒完,因為當蝗災的蝗蟲遇到威脅,比如被捕捉時,它們體內的苯乙氰會轉化為氫氰酸,這是壹種劇毒的物質,不但具有揮發性、可燃性,還有致死率。

將這樣的蝗蟲抓回來,即使能填飽肚子,體內的氫氰酸積累也足夠要人的命了,而這也是在蝗災時,人們寧願將蝗蟲抓來碾碎,也不吃的真正原因。

蝗蟲原本與其他的蚱蜢壹樣,都是偏獨居的昆蟲,但是當環境發生巨變,導致它們數量大量增加時,它們體內就會發生壹些變化,這種變化會導致它們從獨居變為群居,由於食物的缺少和數量的增加,它們開始集群掃蕩,形成了蝗災。

而在蝗災時,蝗蟲雖多,但人們寧願去啃樹皮也不會吃蝗蟲,主要原因就是蝗災的蝗蟲是有劇毒的,而且它們速度快,即便能吃也無法成為壹種持續性的食物。

  • 上一篇:怎樣進行春菇管理?
  • 下一篇:漁子歌 古詩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