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醫秘方 - 怎樣練氣功

怎樣練氣功

內功入門

壹、姿勢

(1)盤腿坐式:分雙盤、單盤、自由盤。雙盤為左腳放在右大腿上,右腳放在左大腿上,雙手相合置於小腹前。這個坐法只是為了穩固不搖動,沒有相當功夫不易做到。單盤為左腿在上右腿在下,手勢如前。自由盤如圖,是壹般人習慣坐法。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適宜的椅子上,以坐下來大腿保持水平為度。小腿垂直,兩腳平行著地,兩膝間可放下兩拳(拳眼相對)。

二、對五官的要求

(1)口腔:自然閉合,舌尖上卷九十度輕抵上顎。唾液分泌得多了,將舌放下,慢慢咽下,此謂“吞津”。

(2)眼睛:閉目內視,練到那壹步就內視那壹部位。若練功時心猿意馬,思如潮湧,就睜開眼睛,註視虛空或鼻尖少時,打斷思路,閉目再坐。此謂“慧劍斬亂絲”。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保持從容自然,沒有粗糙的聲音。

(4)呼吸:呼吸是真氣運行法的關鍵問題,在後面的練功過程中,壹定註意自然呼吸,不可有意深呼吸或快、慢呼吸。在貫通壬脈的壹、二、三步過程中,壹直註意呼氣,吸氣時任其自然,自無流弊。註意,不可用口呼吸。

三、練功須知

(1)環境:練習此功法,因要集中精神,所以要有壹個安靜的環境。但是也不必過分強調這個問題,沒有他人幹擾即可。

(2)不要在:大饑、大飽、大怒、大驚等情誌沖動時勉強練功;風雨雷電時暫且不練。此功法大成者,不遵此例。

(3)真氣的運行不比勉強引導,當其充盈時自會運行,勉強引導易出偏差。

(4)幻覺和觸動:練功時,由於真氣活躍,經絡開啟,會出現各種幻覺和觸動,請勿驚慮。經常出現的有:大、小、輕、重、涼、熱、癢、麻。出現以上情況時,不可好奇追求,更不必恐懼憂慮。[/P]

四、功法

第壹步、呼氣時註意心窩部

①方法:練功條件準備好,縮小視野,心不外馳,註意鼻尖少時,即可閉目內視心窩部,用耳朵細聽自己的呼氣,約壹兩分鐘後平靜下來即可沒有粗糙的聲音。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吸氣時任其自然,不加任何意識作為。久久行之,真氣就在心窩部聚集起來。而且這個方法本身就是排除雜念的好辦法。

呼氣時真氣下行進入丹田,為達此目的,必須先聚集真氣,這就是為什麽第壹步時並不意守丹田的原因。如果開始就氣沈丹田,初學不易掌握,壹時見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而終止。

②時間:如果想如期完成這壹階段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壹定的安排。如果條件許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練習,沒有固定時間也不要緊,抓緊練習即可。要求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20分鐘。認真練習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壹步。

③反應:練功三到五天,即感到心窩部沈重;五到十天,每壹呼氣就有壹股熱流註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

第二步、氣沈丹田

①方法:當第壹步做到每壹呼氣即覺心窩發熱時,就可以意息相隨,在呼氣時延伸下沈的功夫,慢慢向小腹推進。不可操之過急,用力過大將產生高熱,很不舒服。

②時間:依法每日三次,每次25~30分鐘,10天左右即可氣沈丹田。

③反應:每次呼氣壹股熱流送入丹田,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增多。

第三步、意守丹田

①方法:當第二步做到丹田有了明顯的感覺,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的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註意呼氣時把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少火生氣”正是此義。

②時間:每日三次,每次30分鐘以上。者壹步功法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階段,需要時間較長,40天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③反應:基於第二步氣沈丹田,小腹發熱明顯,十數日後小腹形成氣丘,隨著時日和功夫增長,氣丘增大,小腹力量增強。力量足夠時會向下遊走,有時陰部作癢,會陰跳動,四肢腰背發熱等。

第四步、通督

①方法: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氣充實到壹定程度,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時候,勿忘勿助!意識跟隨上行的力量(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也不要用意識向上引導(勿助)。上行的速度是由丹田的力量大小決定的,若力量不夠,它就會停下來,待丹田力量充實再繼續上行。如果上行到玉枕關通不過,內視頭頂即可。

②時間:每天可增加練功次數和時間(40~60分鐘)。有人壹霎那就可通督,這樣通過力量很猛,震動很大。有人經過數小時、數天,大多是壹周左右。通關過程為正常生理現象,人人可通,極個別通不過的另有原因。

③反應:在第三步的基礎上丹田充實,小腹飽滿,會陰跳動,後腰發熱,名門處感覺真氣活躍,自覺有壹股力量沿脊柱上行。有的真氣培養充足,壹股熱力直沖而上,勢頭很猛,壹次沖過督脈;有的行行駐駐,數日方過;有的像水銀柱壹樣,隨呼吸上下活動,漸次上行。通督前後身體可能不穩,註意及時調整。頭部感覺箍緊,有時沈悶不適,為正常現象。此階段異常關鍵,不可疑慮放松。

第五部、小周天成

①方法:真氣過玉枕、百會後,向下經鵲橋(舌抵上顎)入壬脈。小周天就已經通了!此時,壹吸氣真氣入腦海,壹呼氣真氣入丹田。此後,原則上還是意守丹田,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如果百會出現活動力量,也可以意守百會,靈活掌握。

②時間:每日三次,每次60分鐘或更長。 ③反應:此步初期,可能各種觸動現象不斷,十余天即可消失。

1.基本打坐姿式(結印)

①寬衣松帶,面南端坐在平坦舒適的坐褥上,使睪丸垂懸不觸外物。將腿盤曲,足心朝天,足

跟抵在會陰穴前面,右腿盤曲壓在左腿之上(單盤)。要求右腳的“昆侖穴”(在足外踝後)壓在

左腳的“三陰交穴”(在足內踝上三寸上)。婦女相反,用左腳的“昆侖穴”壓右腳的“三陰交

穴”,左腳在上,右腳在下。兩足心盡力朝上翻,大腿、小腿膝須放平,不能翹起。

註:“昆侖穴”是足太陽膀胱經要穴“三陰交”,是足太陽脾經要穴,又是足三陰經脈的交會

故此,“昆侖穴”壓在“三陰穴”上,符合“陽穴扣陰穴”、“陽脈沖陰脈”,“陽陰相接”

之理。

如坐雙盤,則先將左腳心向上翻起,放在右大腿上,然後再將右腳盤壓於左腳之上,足心向上

,仍然是右腳之“昆侖穴”壓左腳之“三陰交穴。”婦女左右腳相反。

②身子前傾,向前拜撲於地,然後向後微仰,如此三次(目的是使胯骨松開,背脊骨直),然後

端身正坐,立背脊,身體微向前傾。

③上下松肩(肩關節上下、左右抽動),使肩骨松正。

④右手掌(陰面)握左手掌背(陽面),右手中指尖的“中沖穴”扣壓左手掌心的“勞官穴”,右

手四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並攏貼在左手掌心上;右手的拇指按壓在左手的虎口處的

“合谷穴”上(左手虎口要撐圓),然後將左掌心翻向外。

接上,右手握住左手向外平探,掌心向外,兩手與肩平。手型不變再往回縮。如此伸縮三次,

伸縮的目的是使左右手的腕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松開。

此後手型不變(右手陰面握左手陽面,扣穴位置不變),將兩手置於腹下,右手背輕貼在肚臍上

,手心盡量向外翻。

婦女握法相反,左手陰面握右手陽面,扣穴位置相同。

註:拇指是手太陰肺經的末梢,“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要穴,放手上結印法也是“陰陽相

接”。

⑤頸項松直,頭微向上頂,提耳根,收下腭,與撥背貫串(督脈拉直)。

⑥搭鵲橋:舌頭上卷抵住上腭稱為搭鵲橋(溝通任督脈,舌不辨味)。

塞兌:口微閉,不思言語;耳不聰而內聽無弦曲。

垂簾:眼微閉留壹絲光亮,目光內斂,心不隨景轉。初練者若閉眼容易昏睡出偏。

調型:四肢不動,渾身似金剛。

鼻息:呼吸自然,微細綿長,但不可勉強,更不可著意思息長。

靜功的坐式(結印)法,各派不壹。以上介紹的坐式是本門所秘傳,它有兩個基本作用:第壹是

通過活絡,即暢通精氣通道,組成回路。第二是起火,即發動氣機(詳見下面“練功時間”壹

節的討論),因此坐式應保持舒適,骨骼松,肌肉松,經脈緊。

2.調身法

若能按以上姿式盤坐,周身不動,則自然不用調身。若覺坐式不盡舒適,則可將身體四肢,前

後左右上下蠕動,體察是否已達到上式坐式的要求。力求坐得舒適,則渾身無牽掛矣。

3.調心法

初練靜功之訣在於至靜。在練本功之前,應安排好壹切心事(日常事務等),專心練功;還要逐

漸適應周圍的環境,使周圍的噪聲或突發奇事的聲音不致引起心頭煩燥;應盡可能告誡家人或

同伴不要在練功的時候打擾,並對壹切可能偶然出現的喊聲、味覺、嗅覺、閃亮等有所思想準

備,不至驚慌失措,難於應付。

4.引火(行功)法

回復到基本坐式,初時垂簾之眼凝視三尺之外壹片臥牛之地,仿佛真有壹牛睡臥於彼,隨呼隨

吸,壹起壹伏。良久,神光收回凝視兩眼角的大眼子(睛明穴),待兩眉間的印堂穴有微微的感

覺後,當即印堂穴後面的明堂穴上如置壹明鏡,將大眼子之神光沿督脈往下照。自大眼子開始

下照→鼻準→人中(上唇中間凹處,督脈之末端)→過鵲橋(舌頭)任脈下照→十二重樓(喉管)→

天突(在喉結下凹處中)→璇璣(在天突下壹寸)→膻中(在胸骨上,兩乳頭之中間)→鳩尾→中脘

→陰交→入黃庭,靜待片刻,便覺小腹有微微感覺,即將小腹微內收,同時倒吸壹次。此過程

便是引火法。

每次練功只能引火壹次,不可多引。引火過後即歸無為之法,無念無慮以至靜。

5.無為法(心法)

所謂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讓事物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讓氣血自然地沿其

軌道運行,而不摻與人為的幹涉。初練者往往總是不能靜下來,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或思

緒突然撞入心扉,引起煩惱和自責。當靜不下,千思萬縷纏繞心頭之時,便不由自主地強迫自

己不要去想,然而越是想要不想事情越是會想,如同陷入泥澤,愈拔愈陷,愈陷愈深,終於不

能自拔,於是便自責自惱。這是十分正常的,要達到無念無慮有個階段,但也有方法可循。流

行之法有數息法、意守丹田法等等,目的是使精神集中。

為使初學者掌握致靜方法,我們不妨借鑒佛家和道家練功的壹些方法。

口訣曰:“有欲觀竅,無欲觀妙”,“先存後忘”。

註曰:“有欲者,雜念叢生,六塵之所致;竅者,開竅也,六塵之所由。觀竅者,欲人守六根

是也,無欲者致虛守靜,自然妙趣橫生。”以六根不凈者,是五蘊未空,若要得空,當先存之

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不自在。”“六根、六塵、五蘊”是佛學的概念。六

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五蘊指色、受、行

、識、想五蘊。佛家認為,(在練功時)人的欲念是由六塵(外界的色、聲、香、味、觸和內在

的法塵)所致。例如,眼見到光(色),則欲辨其色;耳聞聲則欲辨其律;鼻吸香、舌觸五味皆

起香味的感覺,身受觸則思動,念頭壹起則法塵乘入等等。有欲念之人要想致靜,則要守住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以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乘入。守住眼根(竅,則色不

能入;守住耳根,則觸覺不能感;守住法(意)根,壹念不起,則萬念皆絕。守六根而六塵不凈

者(雖守六根,六塵卻不能凈絕)是五蘊(色、受、行、識、想五蘊)未空的緣故。即是空,空即

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由此可見,關於致靜,佛教徒自有壹套理論方法。故呂純陽說:

“《金剛經》大旨,總是欲人守六根,絕六塵,而六根六塵之不凈者,以五蘊未空也。觀自在

菩薩,特為拈出。”

道家認為:人體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種途徑獲得知識,獲得對事物的看法和了解

,故也稱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其中意為六識之主帥,眼為六識之先鋒(意識即是

人們的思維活動),故訣竅是“欲伏其心,先攝其目。”《陰符經》說:“機在目。”與佛教

理論相區別的是,道教是從人體科學(或醫學)的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的,通過方士們自身的體

驗和臨床實驗,他們發現,色從眼入,則(肝)魂不守舍;聲從耳入則(腎)精搖散;鼻辨香嗅,

則(肺)魄飛;舌辨味,則(心)神不寧;觸及身體四肢肌膚,則(脾)意念叢生。因此合眼光,則

魂歸肝;凝耳韻,則精歸腎;調鼻息則魄還肺;緘舌氣,則神誌清朗歸心;四肢不動則意歸脾

。其中尤以合眼光為重要,這是因為眼為六識之鋒,是人類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次之是四肢

不動,意念不起。若守住六根,使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不感受外來刺激。所謂五識各返其根,

則精、神、魂、魄、意(稱為身體之五靈)各歸其所;五靈歸其所,則五行(心、腎、肝、肺、

脾)不相涉入,四像(精、神、魂、魄)調和,經絡臟腑自然能按自己固有的規律開動氣機,心

自然定。從而達到入靜和入定的目的。

現代科學的觀點是:眼、耳、鼻、舌、身(肌膚)是人體外部感受器官,意識是人類大腦正常的

思維活動。以眼(視)覺為例,當外來的光信號入射並刺激眼內的視覺細胞時,視覺細胞產生生

物電信號,由傳入神經(又稱感覺神經,屬周圍神經系)將生物電信號傳送到中樞神經系(包括

腦神經和脊髓),經中樞神經處理後,作出反應信號,又傳出神經(又稱運動神經。屬周圍神經

系)將電信號傳送到身體的各個效應器官,對入射的光信號作出反應動作。這個反應過程往往

很快完成。因此在練功時,色、聲、香、味、觸五種外來的刺激都將引起中樞神經的“多余”

工作,它必須對這些刺激進行分析、比較,並作出相應的反應。“法”刺激引起意識活動,也

增加中樞神經的負擔,而中樞神經受到刺激,腦神經有活動,則人就安靜不下來。在練功過程

中,合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得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受器官感

覺不靈敏,感覺細胞的興奮性受到抑制,當色、聲、香、味、觸這些外來的刺激作用到感受器

官時,感覺細胞不能被激發,因此很少或幾乎沒有生物電信號到達中樞神經,練功過程中中樞

神經很少受到刺激,大腦處於休息狀態,這時它將按照“靜”的狀態去調節身體各部分(這是

身體固有的功能)。

由此可見,關於致靜致虛的方法,無論佛家還是道家的方法都是符合現代生理科學的原理的,

它們的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只是與現代科學使用的名稱和符號不盡相同。當然它們沒有現代

科學描述得那麽細致和具體。但是單從宏觀結論來說,上面所說道教的理論似乎比現代生理學

要深入壹步,因為道教(或中醫)認為聲、色、香、味、觸五種刺激不僅影響到腦神經(中樞神

經系),而且分別影響到各自所屬的臟腑經脈系統,並且在臨床上有相應的治病方法。

松溪派秘傳口訣中處理練靜功時不能純靜的情況還有兩種簡便易學的方法。

壹種是,若萬念俱生,千思百慮之時,當正襟危坐,默默自問壹句:“妳是誰?”休要回答,

休要理他,自能猛省回頭,醒悟妙旨,百慮盡除。只此壹句,多則不靈。正是:“從來菩薩不

離身,自家味了不相親。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呼哉!欲知他是誰,靈山佛祖

心。

第二種方法是:按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的次序,默念五臟之神名,壹念即走過,休要戀停留。

肺金→腎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此為壹轉,壹轉念畢,百慮盡除,至多不過三轉,多

則無益,而且有害。初學者,切不可用第二種方法,需待內功根基稍實後方可致用。

6.退火(收功)法

引火之後,則致虛守靜(行無為功法),盤坐既久,心身和悅,則可下坐,此刻當行退火(功

)之法。盤坐時間多少,由自己體力而定,不可強撐,體力不支,強撐無益,也無效驗。但也

不可稍有煩累,即不思進益,草草從率。初練時,壹般可坐半小時

,逐漸可坐壹小時,二小時……若體力能支,盡管放心坐下去,坐腿子本身就能消除疲勞,勝

似睡眠。收功之時,先將兩手掌心相互搓熱,在面上乾抹兩轉,然後五指如鉤,將頭發向後梳

,發角向兩翼抹。然後兩手分別搓擦兩耳數下,再用拇食兩指鉗住耳垂部向下拔數下;然後兩

手中指彈腦後風池穴數下,名曰鳴天鼓。然後前撲倒地禮拜數次(主要是活動背脊和胯關節筋

骨,並無迷信色彩)。歡悅而起,將周身皮膚擦熱,特別要註意擦按重要經脈、穴位。再沿地

緩緩行走幾圈(佛家稱為跑堂,主要是活動下肢酸麻的關節和筋骨)。最後練壹遍引氣歸元或其

它基本功,練本門的四平手拳最適宜。

收功(退火)法主要是對身體各部位進行按摩,壹方面使各部位的肌肉、骨節、筋脈等得到活動

,最主要是關閉在練功時張開的毛孔、關竅和穴位;否則毛孔和穴位張開,通風容易得風寒感

冒之類的疾病,影響練功效果。

古代按摩法(供參考)

南齊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的按摩術:“清旦未起,啄齒二匕(次),閉目握固,漱唾三咽,

氣尋閉而不息,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四目比,令

人目明。以兩手掩兩耳板,上下熱摩之,二匕乃止,令人開不聾。次右手從頭上行引左耳二巴

,復左手從頭上引右開二巴止。次又行兩鬢發興之壹匕,總取發兩手向上極勢壹匕,令人血氣

通,頭不白。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祛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摩手令熱摩身體,

從上至下,名曰幹淋浴,令人勝風寒,百病皆除,展夕梳頭滿壹千梳,大去頭風,令人發不白

”。

元丘處機《四氣攝生圖》中百按摩法:“以手左拓右拓上拓下拓前拓後拓,嗔目嚇齒,摩手熱

摩眼,拔耳捩腰,震動雙作雙作反手為之。然後掣足仰展覆展都數約七八而止,徐徐作之。仍

想空作太和氣斷下入頂,如雲入山,入皮入肉入腹入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則覺腹中有聲,意

專存思勿念外像,則元氣達於氣海。須臾自達於湧泉。旦曰引壹通至三通令人力健開目聰明,

百疾皆去,無限年日,長存不忘,得滿千萬通去仙不遠矣。”

練功時間

據本門前輩所傳,年月日練功時間的掌握如下:

①每日在亥子之交(晚11時左右)開始上坐,每次上坐時間不限長短,以體力能支為準。

②每月逢初三、初八、十五、十八、二十三、三十日尤當抓緊時機(亥子之交)練功。

③每年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前後幾日更應閉門依時練功。

松溪派修習內功非常註意掌握練功時間。其理法主要出自《陰符經》,即要“盜天人合發之機

”,認為“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

化定基。”這裏“殺機”應理解為發生的運動和變化。人與自然界(包括天地)之萬物是壹個不

可分割的整體,當自然界發生變革(運動變化)時,即所謂“天發殺機,地發殺機”是也,人的

生理、思想、乃至人類社會都將隨之而變化(內功理論中,主要指人的生理)。因而,若能仔細

體察自然界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包括天文、地理、氣象、物理、化學等知識),體察人體隨自

然界(環境)變化的生理過程(包括生理和心理),即所謂“觀天之道”,在練功時,抓住自然界

與人體生理***同發生變化的時機逐漸修煉,則能加快練功的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礎,最終達到

內丹功夫的最高境界——天人合壹。由此可見,正確掌握練功時間是十分重要的。

道家醫學或中醫學都是依據“氣機”“經絡”‘臟腑”和“脈學”等壹套理論,配合易學符號

和概念,研究人體的生理過程隨自然界(環境)曲變化過程。他們認為,人的生理隨自然界的變

化(如日月星的運行、地理位置的改變、時差、天氣的變化、音色等等),主要反應在氣血運行

(流註)規律上。計算氣血流註較常用的方法有:納子法、納甲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下

面僅舉納子法為例。

納子法主要是描述壹日之中各個時晨十二經絡的旺盛關系。它認為,“氣血於寅時由手太陰肺

經開始流註,卯時流註手陰明大腸經,辰時流註足陽明胃經,己時流註足太陽脾經,午時流註

手少陰心經,未時流註手太陽小腸經,申時流註足太陽膀脹經,酉時流註足少陰腎經,戌時流

註手厥陰心包經,亥時流註手少陽三焦經。次日子時流註足少陽膽經,醜時流註足厥陰肝經,

寅時再流註手太陰肺經,周而復始,如環無端。”

氣血流註十二經時間

經脈 膽 肝 肺

時辰 子 醜 寅

時間 23—1 1—3 3—5

經脈 大腸 胃 脾

時辰 卯 辰 己

時間 5—7 7—9 9—11

經脈 心 小腸 膀胱

時辰 午 未 申

時間 11—13 13—15 15—17

經脈 腎 心包 心焦

時辰 酉 戌 亥

時間 17—19 19—21 21—23

註:隨地理位置不同,因時差關系,各地時間銷有不同,故氣血流註十二經時間不能以北京標

準時間為準,應以時辰為準,認日月升降為準。

任督脈分別是陰脈和陽脈之海,總督壹身之陰脈和陽脈。按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的界想,將人體比如作壹個天球,認為“已身自有壹壺天。”在《參同契》為代表的內丹派

中,乾頂(頭部)為(天球)南極,坤腹(下腹部)為北海,任督脈(心腎相交之路)為子午圈,聯絡

南北;龍虎交(肝肺)之徑為卯酉圈,聯絡東西;沖脈是極軸(天柱),直通南北;帶脈壹因為包

絡(按:人體之天球是修煉內丹功的自然體驗,是精氣運行的軌道,並非毫無意義的類比對照

,這些美妙的體驗,將在以後的功法中談到)。任督脈(於午圈)的精氣動行也是依時而變的,

流註規律如下:“人之元氣,逐日發生。子時復氣到尾閭;醜時臨氣到腎堂;寅時泰氣到玄樞

;卯時大壯氣到夾脊;辰時,央氣到陶道;己時乾氣到玉枕;午時妒氣到泥九;末時遁氣到明

堂;申時否氣到膻中,酉時觀氣到中脘,戌時剝氣到神闕,亥時坤氣而歸氣海。”

有了這些知識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松溪派的內丹功秘訣,看看結印法(打坐姿式)和練功時辰是

怎樣符合這些科學道理的。

①每日亥子之間,萬籟俱眠,從十二正經來看,氣血的旺盛正從三焦經轉到膽經(亥時三焦經

最旺,子時膽經最旺)。若此時上坐行功,由於坐式中,兩手掌心向外盡力翻起(並輕貼於腹臍

下),兩掌外翻之力極大地牽動肩部外翻,因此“肩井”穴開;肩井穴是足少陽膽經要穴,此

穴壹開,膽經始開。又提耳根勁,將膽經拉緊開啟(稱為起少陽膽經之火),因耳根以上是三焦

經末端和膽經始端,提耳根勁,靜待(三焦與膽經之氣)交會。故此亥於之交,膽經漸旺,上坐

行功開啟少陽膽經(能啟少陽膽經之火,是本門內丹功之秘訣),靜待膽經氣旺,則所旺之氣血

在膽經暢通無阻,無有損耗,如此用功最適時。

②從任督脈而盲,亥子之際,精氣從氣海(坤氣)走到尾閭(復氣),正是身中壹陽初生之時刻。

此時上坐用功,將雙腳盤起,會陰穴、尾閭穴、長強穴自然開啟,使任脈之坤氣過氣海時尚有

路可循。會陰穴是任督脈之交會,此穴壹開,任督始通。故亥於之交,開會陰尾閭,靜待壹陽

之復氣到來,則所生壹陽元氣有路可循,不致損耗。坐式中,頭往上頂,身子微往前傾,督脈

自然拔起,督脈各穴自開,有助元陽之氣上升。懂得這些竅妙,行功方才有效。

由此可見,本門依時用功之法,正是依據氣血流註,依時開啟關竅,靜待元陽之氣到來,是符

合“天人合發,萬物定基”的思想的,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 上一篇:什麽是形體?
  • 下一篇:男人如何正確排尿?男人排尿要註意些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