檗是漢語二級字,讀法:bò。
黃檗(名醫別錄)檗木(神農本草經),黃檗木(本草綱目),黃波欏樹,黃伯栗、元柏(東北各省),關黃柏(全國中草藥匯編),黃柏(南方各地),生漢中山谷及永昌。陶弘景:黃檗,今出邵陵者,輕薄色深為勝。
出東山者,厚而色淺,其根於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之。又有壹種小樹,狀如石榴,其皮黃而苦,俗呼為子檗,亦主口瘡。又壹種小樹,多刺,皮亦黃,亦主口瘡。
黃柏出自《本草綱目》、《別錄》:黃檗,生漢中山谷及永昌。陶弘景:(黃檗),今出邵陵者,輕薄色深為勝。
出東山者,厚而色淺,其根於道家入木芝品,今人不知取服之。又有壹種小樹,狀如石榴,其皮黃而苦,俗呼為子檗,亦主口瘡。又壹種小樹,多刺,皮亦黃,亦主口瘡。《蜀本草》:圖經雲,黃檗,樹高數文,葉似吳茱萸,亦如紫椿,皮黃,其根如松下茯苓。
今所在有,本出房、商、合等州山谷。皮緊厚二、三分,鮮黃者上。二月五月采皮,日幹。本草圖經:檗木,黃檗也,今處處有之,以蜀中者為佳。
五月六月采皮,去皺粗暴幹用。其根名檀桓。《綱目》:檗木,名義未詳。《神農本草經》言檗木及根,不言檗皮,豈古時木與皮通用乎。
性狀樹皮呈板片狀,長寬不等,厚2~4毫米。外表面黃綠色或淡棕黃色,較平坦,有不規則的縱裂紋,皮孔小而少見,偶有灰白色的栓皮殘留,栓皮厚,有彈性。
內表面黃色或黃棕色。體輕,質較硬,易折斷,斷面鮮黃色或黃綠色,裂片狀分層,纖維性。氣微,味甚苦,嚼之粘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