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中醫詞語解釋,專業者來。

中醫詞語解釋,專業者來。

妳好,專家團隊竭誠為妳服務。

發汗解表藥 凡能疏肌解表、促使發汗,用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的藥物,稱為解表藥,或發表藥。根據解表藥的藥性和主治差異,壹般將其分為發散風寒藥和發散風熱藥兩類,又稱辛溫解表藥與辛涼解表藥。發散風寒藥多屬辛溫,故又名辛溫解表藥,適用於風寒表證,代表藥物有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發散風熱藥多屬辛涼,故又名辛涼解表藥,適用於風熱表證,代表藥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發散風寒藥 味辛性溫,發散作用較強,常用於外感風寒出現的惡寒,發熱,身痛、頸項不舒、無汗、鼻塞、脈浮緊或浮緩、舌苔薄白等表寒癥狀者。表實者選用解表發汗較強的藥物,並配之宣達肺氣與調和營衛的藥物;表虛者選解肌發表,亦配合些調和營衛的藥物,二者都應酌情選配調和胃氣之品,使谷氣內充,外邪不得復留。部分藥物對具有風寒表癥水腫、咳喘、麻疹、風濕痹痛及瘡瘍等視具體情況亦可應用。本類藥物發汗力較強,因而陰餐陽亢、下虛上實者應慎用。部分藥物還可用於痹證、咳喘、水腫、麻疹、瘡瘍初起等兼有風寒表證者。次類藥物有麻黃、桂枝、紫蘇、生姜、香薷、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細辛、槁本、蒼耳子、辛夷、蔥白、胡荽、檉柳.

發散風熱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辛苦而偏寒涼,辛以發散,涼可祛熱,故以發散風熱為主要作用,發汗解表作用較發散風寒藥緩和。主要適用於風熱感冒以及溫病初起邪在衛分,癥見發熱、微惡風寒、咽幹口渴、頭痛目赤、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等。部分發散風熱藥分別兼有清頭目、利咽喉、透疹、止癢、止咳的作用,又可用治風熱所致目赤多淚、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以及風熱咳嗽等證。

攻下藥 本類藥大多苦寒沈降,主入胃、大腸經。既有較強的攻下通便作用,又有清熱瀉火之效。主要適用於大便秘結,燥屎堅結及實熱積滯之證。應用時常輔以行氣藥,以加強瀉下及消除脹滿作用。若治冷積便秘者,須配用溫裏藥。

逐水藥 指苦寒有毒,瀉使體內瀦留的水液隨從大便排出,主要用於水腫、臌脹、胸脅停飲等正氣未衰之證的藥物。

健胃化濕藥 以化濕運脾為主要作用的壹類中藥。本類藥物氣味芳香,性偏溫燥,多入膀胱、脾、小腸經。有利水滲濕、利尿通淋、利濕退黃等功效。臨床上主要用於內濕癥,如脾為濕困,運化失調所致的脘腹痞滿、口淡多涎、嘔吐泛酸、大便溏泄、食少體倦、口膩發甜、舌苔白膩等癥。此外對於濕痰壅滯,以及濕溫、暑溫、霍亂、痧脹等癥,亦可適當選用,以化除濕濁。

利水滲濕藥 凡能滲利水濕、通利小便的藥物叫利水滲濕藥。是中藥中的利尿藥,但也不完全等於利尿藥。有形的水分在體內瀦留,形成水腫,宜用利水滲濕藥消除水腫。部分藥物兼有健脾止瀉、行滯通乳、清熱逐痹等作用。

溫化寒痰藥 適用於痰寒癥。癥見咳吐白痰、胸悶脘痞、氣喘哮鳴、畏寒肢冷、舌苔白膩、脈玄滑或弦緊。

清化熱痰藥 多屬寒性,適用於痰熱郁肺,咳嗽痰多而稠黏,以及由於痰熱而致的癲癇驚厥、瘰歷等癥。運用這類藥物治療癲癇、驚厥等並見痰涎壅盛的熱癥,需配清熱、鎮痙的藥物同用

化痰軟堅藥 在中醫上痰除了我們日常所說的含義外,還指壹種病理產物,中醫上有怪病多痰的說法,在我們常見的慢性淋巴結腫大、壹些皮膚腫瘤等均歸為痰,在治療上可以用壹些化痰的藥物治療,是硬結腫物變軟或消退,這種治療方案就叫化痰軟堅。

平肝熄風藥 平肝熄風藥是以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為主要作用的壹類中藥。此類藥物多為鹹寒之品,主入厥陰肝經,有平肝潛陽、緩和或制止肝陽上亢,及熄風止痙、制止或緩解痙攣抽搐的作用。部分藥兼有清泄肝火和明目退翳的作用。

芳香開竅藥 以芳香開竅藥為主組成方劑,叫開竅劑。本類方藥主要用於由邪氣壅盛、蒙蔽心竅所致的竅閉證,亦稱閉證,閉證因其病因不同,又有寒閉,熱閉之異,治療亦有涼開,溫開之別,故本類方藥也有涼熱之分,用時尤當註意。使用本類方藥時,因其多為芳香辛散走竄之品,故只可暫用,不可久服,久服易傷人之元氣,臨床上只做急救治標之用。

收澀藥 凡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可以治療各種滑脫癥候的藥物,稱為收斂藥。又叫收澀藥。 性味:味多酸、澀;性多溫或平。 歸經:主入肺、脾、腎、大腸經(可因分類不同而異),它分為三大類:

1.固表止汗藥:收斂止汗——治自汗、盜汗等。 2.斂肺澀腸藥: 斂肺止咳——治肺虛或肺腎兩虛之咳喘。 澀腸止瀉——治久痢久瀉。 3.固精縮尿止帶藥: 固精——治腎虛遺精、早泄 縮尿——治腎虛遺尿、尿頻 止帶——治腎虛或脾腎虛之帶下

  • 上一篇:外科常用的中藥方劑有哪些
  • 下一篇:中草藥生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