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中藥的性能包含什麽內容?

中藥的性能包含什麽內容?

藥物的性能,就是指藥物的性味和功能。藥物所以能夠治病,是因為各種藥物都有它的特性和作用,即藥物所含的各種成分所起的藥理作用。前人稱為“藥物的偏性”,如清代唐容川說:“設吾身之氣,偏勝偏衰則生疾病。又借藥物壹氣之偏,以調人身之盛衰,而使歸於和平,則無病矣。”意思是說:以藥物的偏性,糾正疾病所表現的陰陽偏盛或偏衰。用中醫的基礎理論來歸納,藥物性能概括為:性、味、歸經、升降、浮沈、補瀉及有毒、無毒等。

(壹)四氣

四氣即四性,是指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用陰陽學說來歸納,寒涼性藥物屬陰,溫熱性藥物屬陽。寒與涼、溫與熱,又有程度上的不同,溫次於熱,涼次於寒,所以有些藥物常標有大熱、熱、溫、微溫等詞,予以區別。藥性的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映概括出來的,是同疾病的寒性、熱性相對而言的。如中醫臨床實踐,應用梔子、黃芩、石膏等寒涼性藥物來治療溫熱性的病癥,用附子、幹姜、良姜等溫熱性藥物來治療寒涼性病癥。《神農本草經》表述:“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就是根據藥性與病情歸納的治病基本原則,如違犯這個原則,會導致不同的後果。

此外,還有平性藥,是指藥性不甚顯著,作用比較和緩的藥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溫的偏向,但仍未越出“四氣”的範圍,所以習慣上仍稱“四氣”。

(二)五味

五味是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有些藥物具有淡味或澀味,所以實際上不止“五味”,但由於歷代應用習慣,仍稱“五味”。不同的藥味有不同的作用。同樣用陰陽學說來歸納,則辛甘淡屬陽,酸苦鹹屬陰。綜合歷代的用藥經驗,其作用如下:

辛味有發散和行氣血的作用。如生姜、薄荷能發散表邪,陳皮、砂仁能行氣止痛,當歸、川芎又能活血化瘀。

酸味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如訶子、烏梅澀腸止瀉。

甘味有補養及和緩的作用。如人參、黃芪能補氣;熟地、麥冬能養陰;甘草調和藥性,緩解毒性。

苦有燥濕和瀉、降的作用。如大黃瀉下通便,蒼術能燥濕,杏仁降氣平喘。

鹹味有軟堅潤下的作用。如牡蠣能軟堅散結,芒硝通便潤燥。

淡味有滲濕利濕的作用。如獲苓、通草能滲濕而利小便。

藥物的氣味,既有***性又有特性,既有氣同味異的又有氣異味同的,還有壹氣數味的。

如大黃、黃連性味同是苦寒,都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但大黃還瀉下通便,黃連又有燥濕止嘔止痢的特性。氣同味異的,如麻黃辛溫,大棗甘溫。氣異味同的,如薄荷辛涼,附子辛熱。壹氣數味的,如當歸甘辛苦溫,丹皮苦辛寒等。所以,只有掌握藥物的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全部性能,才能準確無誤地使用藥物。

(三)升降浮沈

各種疾病在病機和證候上常常表現出向上(如嘔吐、咳喘)、向下(如瀉痢、崩漏)、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如表邪不解、疹毒內攻)等病勢趨向,選用適宜的藥物進行治療,可以消除或改善這些疾病狀態。所以,就藥物的作用同疾病表現的趨向相對來說,也具有作用的趨向。升和降,浮和沈也是相對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發散,沈是泄利的意思。凡是升浮藥,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陽、發表、散寒等作用,沈降藥都主下行而向內,有潛陽、降逆、收斂、清熱、燥濕、瀉火等作用。

升降浮沈與性味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凡味屬辛甘,性屬溫熱的壹類藥物,大多能升浮;味屬苦酸鹹,性屬寒涼的壹類藥物,大多是沈降。用陰陽屬性來歸納,升浮屬陽,沈降屬陰。

藥物質地的輕重,是歸納升降浮沈的另壹依據。壹般花葉及質輕的藥物,大都能升浮,如菊花、辛夷、升麻等;籽實及質重的藥物,大都能沈降,如蘇子、枳實、磁石等。但物質應用規律並不是絕對的,例如“諸花皆升,旋復花獨降”;蘇子性味辛溫,應該屬升,但由於質重功能降氣,故屬降,這說明在藥物的***性中又有不同的個性。再則,升浮藥在大隊沈降藥中也能隨之下降,而沈降藥在大隊升浮藥中也能隨之上升,這也說明藥性的升降浮沈,在壹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不是壹成不變的。據現代藥理分析,藥物氣味的不同與它所含化學成分有關,不同成分常常表現不同的藥效。由於中藥成分復雜,它的氣味是多種成分綜合形成。

現在新醫藥書籍在藥理和有效成分上已有論述,所以不能單純停留在“四氣”、“五味”、“升降浮沈”、“歸經”的認識上。要繼續開展生理、病理、藥理學研究,逐步打開人們尚未認識的領域,對中藥實質作進壹步探討。

(四)歸經

就是指中醫通過長期臨床實踐,認識到某些藥物對某臟腑經絡的疾病具有特殊的選擇性。如同屬寒性藥物,雖然都具有清熱作用,但其作用範圍或偏於清肺熱,或偏於清肝熱,各有所專;同屬補藥,也有補肺、補脾、補腎的不同。歸經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的。經絡能溝通人體內外表裏,在病變時,體表的疾病可以影響到內臟,內臟的病變也可以反映到體表,因此人體各部分發生病變時所出現的癥候,可以通過經絡而獲得系統的認識。如同壹頭痛,痛在前額,屬陽明胃經病變,宜用石膏、白芷之類的藥物;痛在後腦連及頸部,是太陽膀胱經病變,宜用槁本、防風之類藥物;若痛在兩側或壹側,是少陽膽經病變,宜用川芎、柴胡之類藥物。故同壹頭痛,因部位不同,選用藥物也不同,所以不掌握分經用藥,勢必影響治療效果。另如肺經病變每見咳喘等癥,經用桔梗、杏仁治愈,故將兩藥歸納入肺經。心經病變多見神昏心悸,經用朱砂治愈,則將朱砂納入心經。諸如此類,說明歸經用藥理論是從療效觀察中總結出來的。

但歸經理論並不是絕對的、機械不變的公式。同歸壹經的藥物,其作用又有溫、清、補、瀉的不同。如黃芩、百合、葶藶子都能入肺經,可是在作用上,黃芩清肺熱,百合補肺虛,而葶藶子瀉肺實。臟腑經絡的病變也是互相影響的,如肺病兼見脾虛者,必須肺脾兼治。因此,在用藥時,既要熟悉藥物歸經,又要掌握臟腑經絡之間的關系,做到辨證用藥,方能收到預期效果。

(五)毒性與不良反應

所謂毒性壹般是指藥物對機體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及損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亞急性毒性,亞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變、致畸胎、成癮等。中藥也不例外,歷代本草書籍中,常在藥物的性味之下,標明其“有毒”、“無毒”。有毒、無毒也是藥物性能的重要標誌之壹,它是掌握藥性必須註意的問題。中藥的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出現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壹般比較輕微,對機體危害不大,停藥後可自行消失,但在臨床應用中也應盡量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作為醫生,除了從中藥典籍中了解中藥的毒性與不良反應之外,還應關註有關的臨床報道,必須了解並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才能保證安全用藥。

目前已知具有嚴重毒性的中藥有:砒霜、水銀、生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細辛、生巴豆、生甘遂、蟾酥、全蠍、洋金花、朱砂、雄黃、關木通、檳榔、巴豆、牽牛子、蒼耳子、苦楝子、白果等。

  • 上一篇:提示藥浴的註意事項
  • 下一篇:港口卷粉的歌詞?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