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新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進展

新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進展

中醫也不斷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學術成果。早在秦漢時期,漢族就通過陸路絲綢之路從西域各民族獲得了大量的常用藥材。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學會了種植核桃、葡萄等植物,既是果蔬,又是藥材。舉世聞名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學習了亞洲等壹些民族的醫療經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有更多的民族藥。不同國家的醫學在臨床技術和理論上也相互滲透。中醫眼科的針刺白內障,是唐代僧人從印度傳入的。在吸收和豐富後,不斷創新,精彩流傳,已成為中醫眼科的絕技。歷史上,中國各民族都對醫學做出了貢獻。比如元代蒙古族胡思慧的飲膳,就是蒙醫的代表作。正是各民族間廣泛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國各民族的醫藥都具有壹定的特色。學術交流是雙向的。在中國的鄰國中,中醫傳入越南、朝鮮、日本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通過陸上絲綢之路,中醫在中世紀已經傳播到西亞和歐洲。阿維森納的《內經》是當時西醫的經典著作,吸收了中國脈診的內容。《本草綱目》在17世紀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針灸更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國。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定其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推廣,並制定了統壹規範的穴位標準。綜上所述,中醫是壹個不斷發展的開放體系。其深厚的理論、豐富的實踐、對外來文化的選擇性吸收和不斷的自我更新使其永葆青春。在世界上的幾種傳統醫學中,中醫仍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重視繼承和發揚中醫藥文化遺產,並於1982年將發展中醫藥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隨後成立了專門管理中醫藥的政府機構,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和衛生部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中醫醫院、中醫學校和科研機構相繼建立。65438-0978中醫教育開始招收研究生,實行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制度。近年來,壹些中醫藥院校和研究機構設立了博士後流動站。大量的中醫藥學術著作和出版物已經出版。在醫學史和古籍文獻的發掘整理,以及運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中醫理論、臨床和中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寶貴的成果。

中醫藥科學研究主要是以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為基礎,探索人體生命和疾病過程的規律,提高中醫藥防治疾病的療效。壹方面要對中醫理論和實踐進行系統的梳理,另壹方面要在研究和探索上有所創新和突破。目前已經從古代零散的、自發的研究發展到擁有眾多專門研究機構、大量研究人員、多種研究方法的科研體系。當代中醫科學研究有以下特點:壹是以中醫體系為研究對象,如臨床研究主要探討辨證論治規律,從理論、方法、方劑、藥物等不同層面展開,或單獨展開,或綜合展開;藥物研究的重點是藥物的性質、療效、機理、炮制、配伍等。二是研究模式多樣化,包括傳統內容的挖掘和深化、中醫藥現代化和中西醫結合三種類型。第三,采取多學科、多渠道的方法,既運用傳統的研究方法,又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臨床觀察、流行病學調查、動物模型和實驗、細胞學、病理學、免疫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超微結構和影像技術、文獻學、邏輯學、數理統計、計算機、科學抽象和假設建立。四是中醫新興學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中醫實驗動物學、中醫科研方法論、中醫護理學、中醫康復醫學、中醫急救醫學、中醫藥理學、中醫文獻學、中醫心理學、中醫腦病、中醫管理學等。

50年來,在醫學史文獻、基礎理論、臨床、中醫等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63年,內蒙古多倫頭道窪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壹枚磨過的石針,為確定邊石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後來在河南鄭州、山東新鄭、山東日照、江蘇徐州黃高廟等地出土了六塊砭石,與《韓曙文藝誌》等書中的砭石記載相印證。內蒙古達拉特旗出土1978銅針。骨針和竹針的發現並不少見。1978年,河北滿城漢墓出土九針。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比《黃帝內經》更早的多種古代醫書,如《脈診法》、《五十二病方》、《足臂十壹脈灸》、《陰陽十壹脈灸》等。為中醫理論的起源和經絡理論的演變提供了新的認識。文獻研究方面,40年來,共編目整理中醫藥文獻1000余種,出版了《全國中醫藥圖書聯合目錄》,分析了《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針灸甲乙經》、《脈經》、《病因論》、《千金方》、《外臺秘方》。在基礎理論方面,藏象理論和證候理論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研究的重點。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腎陰虛、腎陽虛、脾氣虛證、心氣虛證、肺氣虛、肝郁血瘀證的病機和證候特點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實驗數據。20世紀60年代,開始了治療原則和方法的研究。在活血化瘀、疏裏攻裏、清熱解毒、扶正固本的研究中,不僅通過實驗闡明了機理,而且將理論應用於臨床,擴大了治療的適應癥。在經絡研究中,肯定了循經感傳的存在,總結了感傳的規律。1958年發現針刺麻醉,針刺在抗休克、抗炎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神經、內分泌等方面探討了針刺鎮痛的原理,並進行了強有力的科學論證。在舌診和脈診的研究中,除了探討機理外,還開發了多種舌象儀和脈診儀,這些儀器是定量的、客觀的。辨證分型方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1991年,中國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了腧穴國家標準,為針灸的學習、研究和臨床應用提供了依據。199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7國家技術監督局頒布了《中醫臨床診療術語》國家標準。在臨床治療中,中醫藥治療急重癥和疑難雜癥的能力不斷提高,總結出壹些新的治療方法和經驗,如中醫藥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心腦血管疾病、脈管炎、糖尿病、肝炎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據“動靜結合”的原則,對部分骨折采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結合中藥治療,使骨折愈合時間縮短三分之壹,整個療程縮短二分之壹。運用“六腑為疏”的理論,對急性闌尾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宮外孕進行疏裏治療,提高了非手術率,降低了復發率。還可調節過度炎癥反應和異常免疫反應,治療急腹癥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在中藥和方劑研究方面,從藥物資源調查到炮制、制劑、藥理和醫學化等。1997年出版了壹部收錄了12 807種藥物的《中華本草綱目》。制劑方面,除了丸劑、散劑、膏劑、丸劑、酒、露、茶等傳統劑型外,新開發了膠囊、口服液、小袋、氣霧劑、註射劑、含片、藥膜、滴丸、栓劑等40余種劑型。中藥新藥研發取得可喜成績。從1985到1996,國家批準生產的中藥新藥近800種,如青蒿素、白雪寧、醒腦靜、消痔靈等,為中藥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醫、針灸、氣功已遠播國外,遍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重視。

中醫不僅是壹個偉大的科學寶庫,而且是壹個在歷史和現實社會中不斷發展的具有特色和生命力的醫學體系,並將繼續為人類健康做出貢獻。

65438年至0996年,發生了分形經絡、三元氣、數學陰陽、分形藏象五系、中醫三大哲學、中醫分形集等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革命。

  • 上一篇:吃了阿膠上火怎麽辦?
  • 下一篇:吃減肥藥對身體有害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