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煎煮前藥物的浸泡和加水

?煎煮前藥物的浸泡和加水

煎藥前應預先將藥物浸泡濕潤。因為植物性中藥大多是幹燥的,有壹定的體積和厚度。煎煮前,必須用常溫冷水浸泡。其目的是使中藥濕潤柔軟,細胞膨脹,使有效成分先溶解在藥用組織中產生滲透壓,有效成分會滲透擴散到藥用組織細胞外的水中。同時可以避免藥材在加熱煎煮過程中所含的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使有效成分不易滲出。白頭翁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影響

抑菌實驗證明,浸泡20 ~ 30min後,第壹次煎煮的抑菌直徑為17mm,第二次煎煮的抑菌直徑為15mm,而未浸泡的第壹次煎煮的抑菌直徑為15mm,第二次煎煮的抑菌直徑為14mm,這意味著未浸泡的第壹次煎煮只有浸泡後才能達到第二次煎煮的效果。因此,煎藥前應將草藥浸泡在冷水中。

浸泡時間取決於藥材的性質。壹般以藥材、葉、莖等藥材為主的復方藥可浸泡20 ~ 30分鐘,以根、根莖、種子、果實為主的藥材可浸泡60分鐘。但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酶解發黴。

煎藥加水量是壹個很重要的問題,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煎藥的質量。藥太多,水太少,會導致“煮不完全,炒不完”。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藥汁壹蒸發就幹涸,局部高熱可破壞藥物有效成分;少藥多水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但煎服量太大,患者難以服用。

不同質地的中藥材吸水率差異顯著,壹般為藥材重量的5 ~ 10倍,個別藥材如胖大海可達20倍。因此,煎藥的用水量取決於藥物的劑量和質地。重量相同、質地容易、體積大、吸水性高的藥物。固體質地,它的體積肯定小,吸水性也小。熬制花、葉、全草及其容易質地的藥物的用水量大於壹般用水量。熬制礦物質、貝殼等質地堅實的藥物,用水量應小於壹般用水量。

按照傳統經驗,將飲片放入煎鍋中,加水至超過藥面3 ~ 5 cm,二煎可超過藥渣面1 ~ 2 cm。這是壹種方便又容易掌握的加水方法。

按每克中藥加水約10 ml計算,第壹次煎煮時加入計算總水量的70%,其余30%留作第二次煎煮。

根據煎煮時間的長短,水分蒸發量的大小,中藥的吸水性能,所需藥液的多少,可以詳細掌握用水量。

所以加水量要根據煎煮時間的長短、水分蒸發的多少、藥材吸水的大小、藥液的多少等幾個因素來決定。

有人研究過中藥湯劑加水量的計算公式:

Q=W×K+R+T×V

其中q是指加入的水量

w-原始劑量

k-吸水能力

t-煎煮時間

v-單位時間內的水蒸發量

r指藥液量。

用上面的公式計算加水量比較麻煩。首先要做大量的實驗,搞清楚每種藥材的吸水性,才能上市備用;其次,在湯劑火力不變的情況下,測V值是有意義的。實驗表明,壹般以每分鐘平均蒸發量為15 ~ 20ml為宜。但必須在壹定的容器和壹定的溫度下操作。如果條件改變,計算出的Q值就沒有意義了。因此,上述計算公式僅適用於煎藥業務較多的單位。

煎藥量要根據每次付款的總藥量來確定。壹般來說,煎煮越多,煎煮率越高。但是藥液的量是受劑量限制的,所以要確定壹個合理的限度。有人從實驗數據中確定,當煎煮體積為1: 4時,兩次煎煮後,煎煮率可達70% ~ 80%。如果把這個液體體積濃縮到1: 2,就方便患者服用了。

某研究單位在火中做了87次煎藥,記錄了實際用水量,用統計學方法計算出藥物重量與用水量的相關系數,得出用水量的計算標準如下:

首煎液= 100 ml ×藥物重量(2)+150ml+用量。

第二次煎藥=劑量+200ml。

本方適用於老秤1 ~ 8在直火加熱煎劑中的應用。加熱時間大約半小時。煎藥時當藥物吸水率過高或火力過小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酌情增加或減少加水量。

臨床醫生要求的劑量壹般在150 ~ 300ml之間,兒童應減量。

  • 上一篇:壹種防治胃炎的中藥配方
  • 下一篇:食道糜爛吃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