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抗癌中藥的學科研究

抗癌中藥的學科研究

1“潛邪”和“殘毒”是腫瘤轉移和術後血管生成的前提。

雖然手術作為大多數腫瘤患者的首選,對部分早期腫瘤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仍有相當壹部分晚期腫瘤患者術後不可避免的復發甚至廣泛轉移。原因可能是某些腫瘤的非特異性生物學行為,即腫瘤細胞在早期發生轉移而無臨床表現。雖然切除了原發病竈,降低了腫瘤負荷,但仍有肉眼和各種檢測手段無法發現的亞臨床病竈或微轉移。或者手術治療促進了腫瘤復發轉移的進程,導致術後很快出現復發轉移的跡象。

此外,手術等創傷性檢查的擠壓出血,容易導致腫瘤細胞脫落,進入血管、淋巴管,引起腫瘤復發轉移。腫瘤手術後的化療、放療、生物治療雖然能在壹定程度上殺死殘留的癌細胞,但仍不能阻止腫瘤的浸潤和轉移。腫瘤微血管的持續生成和免疫監測功能低下,使殘留的癌細胞成為復發轉移的源頭,符合中醫“潛邪”、“殘毒”的致病理論。手術、放療、化療後,雖然致病因素逐漸消失,但仍有癌毒潛伏在體內,成為“殘毒”和“潛邪”癌病毒休眠的殘毒沒有消除,殘邪是癌癥復發轉移的前提。

2“絡病”理論與腫瘤血管生成

腫瘤血管生成是腫瘤轉移的主要機制之壹,屬於中醫絡病範疇。中醫認為,絡脈是經絡系統的分支,縱橫交錯如網,覆蓋全身,連接五臟和外關節,具有貫通表裏、循環氣血津液、浸潤臟腑組織等生理功能。正常情況下,絡脈系統作為溝通機體內外、維持陰陽平衡、保證臟腑氣血灌註的功能網絡,也是協調機體內外環境統壹、維持機體內環境穩態的重要結構,對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各種病理狀態下,如腫瘤患者血管生長因子調節機制異常,血管生成因子分泌增加,抑制因子分泌減少,血管生成正負調節因子失衡。這種功能網絡系統的結構、分布和功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表現為絡脈曲折擴張,絡脈分布異常,導致氣血津液在局部經絡的分布和灌註異常,這就是屬於其絡脈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這與腫瘤患者局部病理微循環的建立非常相似。因此,腫瘤血管生成的過程就是中醫所說的“久病入絡”導致的絡病病變過程。其發病的初始因素是正氣不足和癌毒,時間久了會導致臟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體內穩態結構被破壞。絡脈損傷不僅是其病機演變過程的主要病理產物,也是其病理變化逐漸加深並導致疾病進壹步惡化的途徑和必要條件。由於癌癥腫瘤局部絡脈的結構、分布和功能異常,癌邪易侵脈絡,癌邪入絡,影響絡脈氣血運行和津液運化,造成絡脈不通,浸潤灌絡異常,導致癌毒瘀血於絡脈,引起氣滯等病理變化, 不同程度的血瘀或津液凝結,以及氣虛血瘀和津液凝結的久虛,相互影響,互為致病。 這壹演變過程充分體現了虛郁、痰瘀、毒損脈絡的基本病理變化,是壹種邪正漸深、正虛邪實、病情膠著的病理狀態,導致壹癌久結,逐漸成為慢性病。

3中藥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和抗腫瘤轉移

中藥有“天然組合化學庫”之稱,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多靶點作用”,即多種成分以低於其單體之壹的治療劑量進入人體後,選擇性地反復作用於壹種疾病的多個直接靶點(治標)和間接靶點(治本),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中醫與手術、放療、化療等局部殺傷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強調整體調節,充分調動機體的防禦和免疫監測機制,發揮多層次、多環節、多靶點的綜合調節功能,整體調節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的功能,達到“正氣存內”,通過自我調節,“瀉其盈,補其不足”,達到“平定陰陽”。中藥的這種調節作用可能抑制腫瘤和腫瘤術後血管生成因子,恢復它們與抑制因子之間的平衡,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從而有助於減少腫瘤組織的局部血供,限制腫瘤增殖,阻斷其通過缺血缺氧等饑餓方式進行血液擴散的途徑,消除術後殘留癌細胞的生存和轉移環境,消除殘留癌細胞,防止腫瘤復發和轉移。此外,中藥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小,無骨髓毒性,且在用藥上能保持壹定的連續性,在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防治腫瘤轉移方面有很大優勢。

  • 上一篇:男人盜汗吃什麽?
  • 下一篇:河北省衛生高級職稱評審條件是什麽?

    1.河北省衛生技術專業高級資格申報職稱評審條件

    河北省衛生專業主任醫師(醫、護、技)。

    資格申報和評審條件

    評價標準:主任醫師(藥學、護理、技術)應精通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相關學科知識,及時跟蹤和掌握本專業國內外新理論、新技術,根據專業發展需要確定工作和研究方向;具有豐富的專業技術實踐經驗和精湛的技術,運用獨特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