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怎樣安慰失去親人的人(撫慰親人離去之痛的四個錦囊)

怎樣安慰失去親人的人(撫慰親人離去之痛的四個錦囊)

生離死別是每個人不得不思考和面對的話題。但白巖松說,中國人的死亡教育只有小學水平。為什麽?

古往今來的歷史故事告訴我們,之所以諱莫如深,是因為喪親太痛苦了。疫情下的喪親更是劇痛,因為親人去得太快,去得太密集;因為無法見最後壹面,無法及時哀悼;因為悲傷的同時還需要擔心自身的安危……

痛定思痛,是否有辦法讓這種痛苦變得可以承受?如何不被痛苦擊垮,而是從痛苦中獲得升華和覺醒?其實可以從哀傷心理學找到答案。

作為壹名專業人員,在這個COVID-19為伴的清明節,期待以下結合實例的專業分享能幫到大家。

遭遇親人死亡,

正常的心理反應過程是什麽?

壹、麻木震驚期

通常在親人離世壹周內發生。這個階段,有些人茫然無措,完全亂了分寸。有些人除了按部就班地處理喪事,沒有任何情感反應,日常生活繼續,仿佛什麽事情都沒有發生。

二、否認追尋期

持續數月至數年不等。親人離世既成事實,但處在這個階段的人們,常常無法接受。 有的想方設法追尋逝者, 壹位妻子罹患新冠去世的中年男性哽咽道:“她走後,我每天撥很多次她的電話,我總覺得她有壹天會接聽……我每天都給她整理衣櫃,給她準備碗筷,我總覺得她會回來…..” 有的抱怨他人, “就是因為當時醫生不給安排住院,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有的埋怨逝者, 壹位丈夫自殺去世的女士“妳怎麽這麽狠心,拋下我們母女就走了……” 還有的人試圖跟佛祖討價還價, 壹位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媽媽到廟堂許願,“佛祖在上,孩子那麽年輕,她不能走,請您準我折壽20年給她續命……”

三、混亂沮喪期

進入這個階段,人們開始逐漸接受和面對親人永久離去的事實。此時, 壹方面需要適應親人離去後,生活改變帶來的暫時混亂,另壹方面還需要處理對親人離世無能為力的沮喪感。 壹位平時有父母幫助照看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傾訴道,“父親在世時不僅幫我接送老二,還輔導老大學習。現在父親突然心梗去世,兩個孩子都不適應保姆,母親承受不了父親突然離世,整夜失眠,仿佛天塌下來了……”壹位丈夫去世的女性啜泣道,“我特別後悔,我那天晚上怎麽就關機了,如果開機了,還能送他最後壹程……我怎麽這麽狠心,他走的前幾天,我還跟他吵架……”

四、重組恢復期

到這個階段, 人們已經接受親人離世的現實,可以用建設性的方式來追憶逝者,並且開始啟動新的生活。 在此階段,人們開始允許自己過正常化的生活,比如,不再壹談及逝者就情緒失控,不再為穿漂亮衣服感到罪惡,不再通過杜絕與其他人聯系來表達對逝者的忠誠……盡管仍舊對逝者無比緬懷,尤其到忌日、清明這樣的特殊日子,會特別傷感,但是可以通過實現逝者遺願、進行文學藝術創作等各種建設性的方式寄托哀思。有的經歷生離死別的痛苦後,甚至發生覺醒體驗,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書中提到:他們開始註重生命的意義,開始跟隨自己的內心,真實地活在當下……

出現以上反應,我們可以做什麽?

錦囊壹 學習哀傷療愈的三個過程

01 接受死亡發生的事實。

我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喪葬儀式,包括停靈、下葬、守七等,有助於增加親人亡故的現實感,幫助我們接受死亡的發生。需註意因地制宜,取其精華,去除迷信糟粕。 傳染病疫情下, 由於無法使用傳統儀式完成對逝者的告別,因此需靈活使用線上公墓等 在線方式 ,及時對逝者進行 道歉、道謝、道愛、道別 ;隔離期結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線下方式,完成以上四個“道”。

02 接納自己的哀傷反應。

任何的哀傷反應都是可以理解的,需要被接納的,尤其需要被當事人自己接納。因為只有接納了這些反應,才有機會面對與這些反應相關的悲傷和痛苦,才能最終從悲傷中獲取力量,繼續未來的生活。例外:如果繼發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時(比如悲傷過度,準備自殺追隨逝者,或者憤怒過度,不經調查就報復所謂的“兇手”),需要及時制止。

常見問題1: 當出現麻木或仿佛什麽事情都沒發生的反應時,常常被解讀為被嚇傻了?是個冷血無情的人?

自我調適: 這是哀傷初期的正常反應,是人們隔離自己強烈悲痛情感的自我保護的方式,並非嚇傻了,更不能單憑表面現象就解讀為對逝者冷血無情。相反,與逝者感情越深厚,出現麻木震驚反應的概率越高,持續時間越長。通常經過壹段時間的自動情感隔離後,多數人大腦就能恢復自我調節,進行思考和行動。

常見問題2: 始終認為親人去世跟自己有關,過度背負沈重的思想包袱。

自我調適: 親人去世,怎麽做都會有不到位的地方,不能過度強求自己;如果我們盡力了,相信逝者能感受到;如果我們沒有盡力,可以在忌日與逝者表達道歉,並幫助逝者完成他們生前未了的心願……

本次疫情下的喪親者: 不僅需承受喪親的痛苦,還需要承擔自己可能感染的焦慮,因此哀傷反應會更復雜。比如,壹位母親去世的女士表示,“我當時怎麽那麽膽小,我沒有早點送我媽媽看病,都是我的錯……”因此,疫情下的喪親者,有必要了解自身面臨的多重壓力,進而接納無能為力,允許自己做不到,同時學習自我關愛和減壓技巧(可見如下鏈接:心靈線上加油站合集|北大六院心理應急救援隊致抗擊肺炎疫情的人們)。使用上述方法仍難以自我調節者,可求助專業人士。

03 以新形式與逝者連接,

重構未來生活的意義。

1997年,86歲高齡的楊絳先生的獨生女患癌癥去世,1年余後,丈夫錢鐘書也離世了。楊絳先生雖然經歷晚年喪女和喪偶的雙重痛苦,但她並未放棄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壹直淡泊寧靜的活到了105歲,2004年還撰寫了《我們仨》,這本書不僅以追憶的形式與丈夫和愛女再次連接,而且幫到100余萬名讀者。如何在未來生活以新的形式與逝者連接,如何活出未來生活的意義,楊絳先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

錦囊二 學習區分正常和異常心理反應 必要時及時求助專業人員

盡管絕大多數哀傷反應都是正常的,需要被接納的,但如果哀傷反應持續時間、痛苦程度、對生活的影響超出壹定範圍,就需要求助專業人士了。本次疫情帶來的喪親常常是家庭聚集性、突發性的,對喪親者的沖擊性更大,是導致病理性哀傷的危險因素,喪親者有必要不定期自我評估並及時求助專業人士。 具體區分點包括:

1.持續時間。 多數哀傷反應在半年內自行消失,如果哀傷反應持續1年以上,需要找專業人士協助評估。註意,持續壹年以上指的是,哀傷反應在1年後還持續頻繁地出現。如果1年後哀傷反應明顯緩解,只是到清明、忌日這樣的特殊時間,初期的哀傷反應出現反彈,屬於正常現象。

2.對生活的影響程度。 比如喪親1年以後,仍舊封閉社交,無法娛樂,壹旦娛樂就有強烈負罪感等,就需尋求專業評估。

3.痛苦程度。 比如悲傷過於強烈和持久,遠遠超出自己承受和調節能力等。

4.特殊癥狀。 比如憤怒情緒過於強烈,甚至攻擊他人;比如自責現象過於持久和嚴重,甚至出現自傷自殺觀念和行為;出現顯著的紊亂言行,比如語無倫次,持續性憑空聽到聲音或感覺不安全等,都是提示需要及時尋求專業評估或幹預的信號。

錦囊三 支持家中未成年人

1.不同年齡段,支持的側重點不同。

5歲及以下的兒童,尚沒有死亡概念。5-9歲,對生命和死亡有模糊的理解。9歲以上的兒童及青少年,具有與成年人類似的認知。

因此,針對9歲以下兒童,需要先用兒童“語言”詮釋生命和死亡的現象和意義,然後再進行哀傷相關的支持和輔導。比如通過繪本《壹片葉子落下來》引導孩子。

2.成年人“向死而生”修通自己,然後再支持和引導孩子。比如通過閱讀《直視驕陽》,學習如何處理死亡焦慮;通過學習哀傷輔導,處理自己的哀傷反應。

3.使用兒童特色的“語言”工具來溝通交流,比如遊戲,繪本,故事等。

需要提醒的是, 如果家長自身還沒有充分的死亡教育準備,或者沒有把握,可以先請教專業人士。

錦囊四 激活周圍的支持系統

生離死別對任何人都是非常艱難的事情,我們的各種脆弱和無力在此刻都可能會出現,如果周圍能有家人、朋友、同事等來陪伴、傾聽、支持我們,我們的哀傷情緒可能能獲得充分的宣泄,我們的哀傷過程也會變得容易。

因此這個時候,我們不要羞愧自己的各種反應,更不必擔心自己是在給其他人添麻煩而不告訴他們。

壹位失去父親的朋友曾經分享,“當時我誰也沒說,擔心給大家添麻煩。結果事後不少好朋友埋怨我沒有拿他們當朋友,並告訴我,下次壹定要喊他們。雖然事情過去了壹段時間,但是跟朋友傾訴,我發現自己還有那麽多情緒。很感謝這些朋友,願意傾聽我,很感動這些朋友,他們的埋怨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關愛。”

喪親令人痛苦,但痛苦可以幫我們獲得覺醒

喪親使人悲傷,但悲傷能夠幫我們尋找力量

註: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歉。

單位: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事部

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

  • 上一篇:膜家素面霜50g多少錢?膜家的素顏霜危害有多大?
  • 下一篇:雄黃幾個月生壹個男孩?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