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閻村鎮簡介

閻村鎮簡介

閆村鎮轄3個社區、22個村委會(南梨園糧庫社區、消防器材廠社區、喬場社區、大石空塢村、小石空塢村、前沿村、後閆村、張莊村、公主墳村、北房村、南房村、吳莊村、焦莊村、大東村、小東村、西粉村、開古莊村等)。

顏倩村

明朝以前是村,明初是永豐裏屯。永樂年間,涿州有八戶閆姓人家來此定居,故稱閆村(或以溝邊村命名)。村子壹分為三後,村子住在南方,被命名為邊塞村。

1983年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邊防村面積1.13平方公裏。165戶562人,均為漢族,姓氏主要有顏、楊、高、王等。不知道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北鄰後閆村,西北1 km有小楊屋屋、張莊,東南1.5 km有炒飯店。村子在平原,村址海拔約49米。出產小麥、玉米、雜糧、桃、犁等水果。

後閆村

明朝以前,這裏成了壹個村子,本來是和邊塞村壹個村子,後來被孤立了。因為村子住在北方,所以取名為後巖村。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為後巖村,管轄面積0.79平方公裏。167戶475人,均為漢族,姓氏以李、張、秦為主。不知道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南與顏倩村相鄰,東與良鄉鎮東閆村相鄰,西北與張莊相鄰,西距吳曉毅1 km。村子在平原,村址海拔50米左右。出產小麥、玉米和雜糧。

張莊村

作為清代村落,清代道光間兩廣總督祁山死後葬於此。守墓人姓馬,漸漸成了村,取名馬家墳。後因張氏家族增多,改名張莊。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在張莊村,轄張莊村、北堤村兩個自然村。轄區面積1.94平方公裏,330戶,1116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張、崔、馬為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平原地帶,東鄰良鄉鎮南崗村,西接公主墳村,南接小營子塢村,北接青龍湖鎮大馬村。張莊村遺址海拔約53米。出產玉米、小麥、雜糧、桃、梨等水果。

小資草屋村

在明代,程村被稱為小石空武(吳),因為在村莊的南部有壹個村莊被稱為子貢武(吳),也因為村莊人口不多。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為小子午塢,管轄面積0.68平方公裏。152戶396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高、趙、楊為主。關於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沒有考證。位於房山區東部,東北鄰張莊,東鄰顏倩村和後閆村。西北1.7km的公主墳,西南2.7 km的吳莊。村子在平原,村址海拔50米左右。出產小麥、玉米、蘋果、杏、梨等水果。

大宗子武村

廖村已成為壹個村莊,最初命名為紫草村,以地產中藥紫草命名。後稱紫草事務,又稱紫草塢(事務是古代管理貿易和稅收的機構,在宋遼時期,州縣有許多“事務”。碼頭是壹個土制的城堡,壹個小鎮,或者是壹個兩邊高中間低的山谷。因此,“吳”、“吳”等詞可以作為居民區的通稱。它也叫今天,因為它不同於其北部的小紫草碼頭。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設在大石孔塢村。面積1.82平方公裏,有416戶,1164人,均為漢族,姓氏以王、李、馮為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1公裏北為吳小秧,2公裏南為南梨園,1.5公裏西為大東村,1.5公裏東北為顏倩村。該村地處平原,溝壑縱橫,村址海拔約54米。出產玉米、小麥、雜糧、桃、杏、梨、山楂等水果。

朱功粉

明代程村因永樂皇帝永安公主葬於此而得名。因風水好,又被稱為金水娃。1983成立村委會,駐地村為公主墳,管轄面積2.37平方公裏。389戶987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張、李、趙、劉為主。關於祖先是從哪裏遷徙到這裏定居的,沒有考證。位於房山區東部,青龍湖鎮西莊戶北1 km,吳莊南1.7 km,南坊、北坊西南1.5 km,小石屋東南1.7 km。村子位於丘陵到平原的過渡地帶,四周是丘陵,中間是小盆地。這個村莊的遺址海拔約66米。出產玉米、小麥、柿子、紅棗等水果。

南方村

清初的程村,因居北房之南,故名南房。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在南方村,管轄面積1.26平方公裏。有175戶,568人,包括滿族和漢族。姓氏主要有張、陸、李、王等,先民遷居於此,不得而知。位於房山區東部,西北與北方村相鄰,東南與吳莊村相鄰,東北與公主墳1km相鄰,西南與焦莊村1km相鄰。該村位於山坡向平原的過渡地帶,村址海拔約60米。出產小麥、玉米、蘋果、桃子和其他水果。

北方村

元朝成了村。村名叫北房,是相對南房而言的。為何以方為村名,文獻無據。或者因為有作坊,或者因為有商店和市場,等等。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在北方村,管轄面積4.98平方公裏。509戶1483人,均為漢族,姓氏主要有羅、張、李、王等。不知道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淩鋼河畔,北鄰新鎮街道辦事處,西臨大石河,東南臨南方,東北2公裏為公主墳。該村遺址海拔約56米。出產玉米、小麥、蘋果、桃子、山楂等水果。

吳莊村

明朝初年,這裏變成了壹個村莊。據說明朝洪武年間,山西武家莊的人逃到這裏定居。這個村莊以他們的家鄉命名。原山西武家莊屬和縣管轄,查無實據。今天,這個省被稱為五莊。村裏沒有吳家。1983年,武莊村成立村民委員會,管轄面積1.25平方公裏。有240戶780人,都是漢族。他們的姓氏主要是董、鄭、殷、畢,祖上從山西遷到這裏定居。位於房山區東部,西北鄰南方,西南鄰焦莊,東南鄰小東村。該村地處平原,村址海拔約61米。生產玉米和小麥。

焦莊村

明朝以前成為村落,因姓而名焦家莊,省名焦莊。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焦莊村,轄焦莊村、小水河村兩個自然村,面積2.44平方公裏。400戶1259人,均為漢族,姓氏以李、於、王、崔為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東鄰吳莊,西接大石河,南接大東村,北接北房。這個村莊位於平原上,靠近西部的大石河。這個村莊的遺址海拔約65米。出產小麥、玉米和雜糧。

大東村

唐已成村,取名董村,以他的姓氏命名。後來分成兩個村,分別叫大東村和小東村。1983大東村成立村民委員會,面積3.69平方公裏。滿族和漢族共724戶,1980人。姓氏主要有梁、皮、王、郭、賈、徐等,先民遷居於此,不得而知。位於房山區東部,焦莊西北1km,小東村東北0.5km,西汾西南1km,農村邊界西1.5km。該村地處平原,大石河從其西面穿過,重慶水庫西幹渠從其東面流過。該村遺址海拔約59米。出產玉米、小麥、雜糧、桃、杏、山楂等水果。

小東村

明已成村,因為村民是從大東村遷來的,所以相對叫小東村。1983年小東村成立村民委員會,管轄面積1.32平方公裏,310戶,1048人,以漢族為主。蕭氏為滿族,姓氏主要有蕭、趙、張、陳等。關於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沒有考證。位於房山區東部,北鄰吳莊,西接大東村,東臨紫草塢。這個村莊位於平原,但有許多溝壑和山脊。該村遺址海拔約58米。出產玉米、小麥、雜糧、蘋果、紅果、梨等水果。

西粉村

清代的程村,據說是以壹座古墓命名的。1983年,西芬村成立村民委員會,管轄面積1.7平方公裏。170戶570人,均為漢族,姓氏主要有李、周、孫、姜、潘等。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北跨京州公路與大東村相鄰,東南1km為古莊,西0.5km為鎮界。村子在平原,村址海拔60米左右。出產玉米、小麥和雜糧。

開古莊村

晉代成為壹個村莊,據說是因為宋朝在這裏開了壹口棺材讓孟良偷骨頭而得名。“關凱村”或“顧凱村”被濫用後成為現在的名字。但據史書記載,清代開村為氏,因開村錯誤而開古村。此外,該村俗稱李村,因李氏家族最初居住於此而得名。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為古莊村,管轄面積2.7平方公裏。滿族和漢族共527戶,1570人。姓氏主要有李、劉、張、王等,先民遷居於此,不得而知。位於房山區東部,西北1km為西汾,東北1.5km為南梨園,東南2km為二和莊,西、南分界線分別為1.5km和1km。該村位於溝壑和山脊眾多的平原上,村址海拔約55米。出產玉米、小麥和雜糧。

南梨園村

元前村,因村南有壹梨園,故名。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南梨園村,轄南梨園村、江溝村兩個自然村。面積4.29平方公裏,725戶21,31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李、王、陳為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平原,東鄰炒米店村,西接開古莊村,南接二河莊村,北接大子巖塢村,南梨園村海拔約50米。出產玉米、小麥、雜糧、梨、桃、杏等水果。村裏有壹棵巨槐,樹幹直徑1.3米,還有壹棵中齡榆樹,樹幹直徑0.75米,人稱“槐魚寶”。另壹棵國槐4009歲。

二河莊村

明代程村,原名分水嶺,因地處方山、良鄉兩縣交界處,地勢較高而得名。20世紀60年代,南梨園大隊和李小三大隊的兩個村莊合並為壹個,因此得名二河莊。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二河莊村,管轄面積1.06平方公裏。146戶411人,均為漢族,姓氏以陸、李、董、殷為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1.5km北為李楠花園,西北2km為開古莊,東南2km為李小山,西南1.5km至竇店鎮。該村地處平原,海拔約51米。生產玉米和小麥。

小四三裏村

廖以前是個村,因為毗鄰大十裏,所以叫小十裏村。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以李小三村為駐地,轄小十裏村、小十裏村碼頭兩個自然村。轄區面積2.37平方公裏。有340戶,人口1200人,包括滿族和漢族。姓氏主要有張、郭、範、陸、李等。不知道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平原,東臨國道107,西接二河莊村,南接竇店鎮七裏店,北接復興苗圃廠。李小三村遺址海拔41米。出產玉米、小麥、紅小豆、大豆、桃子、葡萄和其他農產品。2002年榮獲首都文明村稱號。

大石三裏村

廖曾是壹個村莊,因位於良鄉鎮西南十裏大道而得名。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大山裏村,管轄面積2.5平方公裏。568戶1441人,均為漢族,姓氏主要有程、周、龍、陳等。關於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沒有考證。小莊位於房山區東部,東北1.5km,西南1.5km,西靠鮑靜公路與後三裏相鄰,東南靠京廣鐵路與劉璋相望。該村地處平原,夾在京廣鐵路和京石公路之間。出產玉米、小麥、李子、杏等水果。

後十三裏村

遼代的村子以十裏命名,是因為原來的良鄉鎮在十三裏之外,後來又與大小十裏村不同。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設在後十裏裏村。面積2.44平方公裏,有321戶960人,均為漢族。他們的姓氏主要有侯、劉、張等,祖上也曾遷居於此定居。位於房山區東部,北2.5公裏是炒飯店和武鶯屯,西南1.3公裏是小十裏,西北2.5公裏是南梨園,東臨史靜公路與大十裏相鄰。這個村莊位於平原,但有許多溝壑和山脊。這個村莊的遺址海拔約42米。出產玉米、小麥、雜糧、桃、杏、李、山楂等水果。

小莊村

該村不晚於遼代。肖家莊因其姓而得名,今省為肖莊。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小莊村,管轄小莊和小莊碼頭。面積3.43平方公裏,530戶1660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馬、王、宋為主。不知道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地處平原,東臨官道路,西臨鮑靜路,南臨大山裏,北接良鄉衛星城。小莊村海拔40米左右。生產玉米和小麥。

武鶯屯村

明朝初年,這裏建有軍隊,名為武鶯屯,村莊因其形成而得名。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武鶯屯村,管轄面積1.61平方公裏。260戶813人,均為漢族,姓氏以劉、李、田、張為主。不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從哪裏搬到這裏定居的。位於房山區東部,北至梁300米,西鄰炒飯店,東距大南關2公裏,東南至曉莊1.5公裏。村子在平原,村址海拔約45米。產小麥、玉米,1988糧食總產量43萬斤。村裏有壹座建於明朝萬歷年間的娘娘廟,裏面有1口鐘。村民吳惠年在解放戰爭中被授予“爆破專家”稱號,劉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授予“壹級戰鬥英雄”稱號。

炒米店村

明朝以前,村裏成了村。因為村裏有店鋪,以專賣大米出名,所以叫炒米店。至今,村民們都有吃炒飯的習慣。1983成立村民委員會,駐地為潮米店村,轄潮米店街、潮米店碼頭、官道口、北堤4個自然村,管轄面積2.72平方公裏。520戶1435人,均為漢族,姓氏主要有顏、楊、陳、李、孫等。他們的祖先來自哪裏?位於房山區東部,東臨武鶯屯,西接南梨園,南接後十裏,北靠京州公路。村子在平原,村址海拔約49米。出產小麥、玉米、杏、桃、紅果等水果。

  • 上一篇:濟南園博園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 下一篇:地栗學名叫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