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龜板的中藥屬性

龜板的中藥屬性

藥 名:龜板。

拼 音:GUIBAN

英文名:Tortoise Shell

別 名:龜甲、神屋(《本經》)。

龜殼(《淮南子》)

敗龜甲(《小品方》)

敗將、敗龜版(《日華子本草》)

龜筒(《本草衍義》)

龜下甲(朱震亨)

龜底甲(《藥品化義》)

龜腹甲(《醫林纂要》)

元武版、坎版、拖泥板(《藥材學》)

處方名:龜板、龜版、生龜板、炒龜板、炙龜板、醋龜板、龜板膠、酥龜板等。

處方中寫龜板指生龜板,為原藥材洗凈曬幹,搗碎入藥者。

炒龜板為凈龜板片用砂子炒黃入藥者。

醋龜板又名炙龜板。為凈龜板片用砂子炒黃,趁熱浸入醋中,用清水沖洗後曬幹入藥者。滋陰功效增強。

龜板膠又名龜膠、龜甲膠、龜板膏。為凈龜板經煎熬、濃縮制成的膠質塊狀物,褐色半透明。兼有補血止血之功。

商品名:血板:又名血龜板。將烏龜殺死,取腹甲剔除筋肉,洗凈曬幹所得之龜板藥材。

燙板:又名湯板,將烏龜煮死所得之龜板藥材。均以去凈筋肉、幹燥潔凈者為佳。

功 效:滋陰,潛陽,補腎,健骨。

主治:治腎陰不足,骨蒸勞熱,吐血,衄血,久咳,遺精,崩漏,帶下,腰痛,骨痿,陰虛風動,久痢,久瘧,痔瘡,小兒囟門不合。

性味歸經:鹹甘,平。

①《本經》:“味鹹,平。”

②《別錄》:“甘,有毒。”

③《藥性論》:“無毒。”入肝、腎經。

④《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脾、肝三經。”

⑤《本草經疏》:“入足少陰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40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燒灰研末敷。

用藥忌宜:孕婦或胃有寒濕者忌服。《本草經疏》:“妊婦不宜用,病人虛而無熱者不宜用。”

藥物配伍:《本草經集註》:“惡沙參、蜚蠊。”《藥對》:“畏狗膽。”《本草備要》:“惡人參。”配鱉甲,養肝益腎、精血互化。配知母,滋陰降火;配元參,軟堅散結;配黃柏,水火濟之。

藥用部位:本動物的肉(龜肉)、血(龜血)、膽汁(龜膽汁)、腹甲所熬之膠(龜板膠)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河北、河南、江蘇、山東、安徽、廣東、廣西、湖北、四川、雲南、陜西等地。藥材主產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等地。此外,廣東、四川、貴州、福建、陜西、河南、上海等地亦產。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冬為多。殺死後,剔除筋肉,取其腹甲,洗凈,曬幹或晾幹,稱為“血版”。如煮死後所取的腹甲,稱為“湯版”。過去商品均為腹甲,近年來亦開始采用背甲。①《別錄》:“龜,生南海池澤及湖水中。采無時,勿令中濕,中濕即有毒。”②《蜀本草》:“《圖經》雲,此江河湖水龜也,湖州、江州、交州者皆骨白而厚,色分明。今所在皆有。” 腹板略呈板片狀,長方橢圓形,肋鱗板附於兩側,略呈翼狀。長10~20厘米,寬7~10厘米,厚約5毫米。外表面黃棕色至棕色,有時具紫棕色紋理,內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腹板由12塊腹鱗甲對稱嵌合而成,鱗甲間呈鋸齒狀嵌合,前端較寬略呈圓形或截形,後端較狹且內陷,呈V形缺刻,兩側的肋板由4對肋鱗甲合成,在其兩端往往留有壹塊殘缺綠鱗甲。表面光滑,外皮尚存,有時略帶血痕(血板),或無光澤,皮已脫落(湯板)。質堅硬。斷面外緣為牙白色,堅實,內為乳白色或肉紅色,有孔隙。氣腥,味微鹹。

以質幹、板上有血斑、塊大無腐肉者為好。 1. 龜板膠Colla Carapacis Testudinis 系龜板經熬煮濃縮加工而成的膠質固塊。5~8月間將龜板浸入水中,使殘肉腐爛與骨甲分離,表面的膜多脫落,然後洗凈,用清水漂至無氣味為止,曬幹,放入鍋中熬煮2晝夜,直至龜板完全變酥時,過濾,再濃縮,最後入模中冷卻,切片曬幹。該品為四方形扁塊,長約2.6厘米,寬約2.5厘米,厚約0.8厘米,褐色略帶微綠,頂端有老黃色略似豬鬃紋之油頭。對光視之,透明,潔凈如琥珀。質堅硬。以松脆、透明者為佳。龜板膠有滋陰、止血之效。

2. 二仙膠(龜鹿二仙膠)Colla Carapacis Testudinis et Cornus Cervi 為龜板膠和鹿角膠的混合物,再加枸杞、黨參***同溶入,濃縮,入模冷卻,切片幹燥即成。該品為四方形的塊狀,長約2.5厘米,寬約2.5厘米,厚約0.5厘米。以色黑而堅硬、劈開有亮光者為佳。主治骨蒸、潮熱、遺精、陰虛等。

出處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十壹:“見岸旁漁舟取龜板,用銛刀剜其肉,最為殘酷。”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介壹·水龜》:“古者上下甲皆用之,至 日華 始用龜版,而後人遂主之矣。”

  • 上一篇:醪糟對身體好嗎?
  • 下一篇:烏梅幹壹天吃幾個最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