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中醫旁註

中醫旁註

出汗是好事,有利於調節體溫,促進新陳代謝,有排毒防癌、穩定血壓、減肥防慢性病、提高免疫力等驚人的好處。

異常出汗是某些疾病的征兆,並不是壞事。它提醒我們要好好出汗!也許,出汗不正常,通過身體調理,出汗是正常的,就有可能避免腎衰竭、心肌梗塞、中風、癌癥。

對出汗無動於衷是不好的。如果不註意出汗,壹不註意就可能會演變成“汗災”:壹個病人開始經常胸口出汗,但並沒有感覺到異常;後來我頭都冒汗了,但還是沒在意;後來他壹睡覺就出汗,“汗災”就在他的不小心中悄然降臨。他得了腦梗——“抽血的人沒汗,吸汗的人沒血”。長期出汗不正常,導致他血液黏稠,誘發血栓,最終腦梗。

妳身體怎麽樣?問妳身上的汗!

有的人體檢時指標正常,卻突然心臟病發作,腦梗。化驗和體檢報告也會騙人,但出汗不會。比如胸部異常出汗,說明心臟有問題,但體檢不壹定能檢測出來——“壹問寒熱兩問汗”,而汗是人體健康最真實的“晴雨表”。

第壹,汗是怎麽來的?

可汗,這壹切太熟悉了!但是汗是怎麽來的呢?萌圈!

《蘇文陰陽別論》強調“陽加於陰,即汗”。這裏陰指津液,陽指陽。陽氣蒸發津液,津液通過毛孔排泄,稱為出汗。津液是汗液的物質基礎。沒有津液,人就不能出汗。楊琪是動力,沒有它人們不能流汗;毛孔是出汗的通道,不能開合,人就不能出汗。

體液和毛孔很好理解。但什麽是陽呢?很混亂,很難理解。

陽是人類生命的動力和能量。陽氣是先天的,來自父親和母親,後天的,主要是從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華轉化而來。陽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人需要陽氣的支持才能生存。如果陽氣不足,人就會生病,如果陽氣耗盡,人就會死亡。

出汗影響陰陽,與整個內臟密切相關。異常出汗是疾病的跡象,反映了內部器官的病理。在處理異常出汗的時候,不要有思想包袱,也不要掉以輕心,辯汗辨病,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異常出汗的類型

1,自汗

癥狀當壹個人清醒時,除非是由於勞動、炎熱等因素引起,否則稱為自汗。自汗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人坐在那裏,別人不出汗,他自己就在那裏出汗,壹動就更嚴重。

病機自汗是陽虛所致。楊琪對人體血液和體液有固定作用。楊琪虛弱時,津液失固,所以容易出汗,活動消耗楊琪,所以活動後出汗更厲害。

建議陽虛自汗者忌食耗氣食物,如蘿蔔、山楂、檳榔、柿子、空心菜等耗氣食物。主方為玉屏風散:防風30g,黃芪60g,白術60g,研成粉末,每日兩次,每次約6-9g,用紅棗開水沖服。

2、盜汗

壹睡覺就出汗的癥狀,壹醒來就停止出汗,這叫盜汗。偷就是偷。古代中醫用汗在人熟睡時像賊壹樣溜出來來形容盜汗,非常形象。

盜汗的主要原因是陰虛內熱。人在睡眠時,陽氣不活動,運行到體內。在體內,陰虛陽亢聚集體內,導致陰虛內熱,容易出汗。人醒來,陽氣開始在體外活動運行,火氣降低,就不出汗了。

提示黑芝麻綠豆粥對盜汗有很好的調理作用。炒黑芝麻50克,綠豆50克,加適量米飯即可。黑芝麻能補腎潤五臟,綠豆能清虛熱,能達到平衡陰陽的調節作用。盜汗的主要處方是“白質地黃丸”(中成藥)。盜汗也是高血壓、糖尿病、腫瘤、肺結核、甲亢等的常見癥狀。要註意辨證論治,及時治療原發病。

3、黃汗

癥狀黃汗其實是壹種病,壹種病名。病人的汗出來後,粘在衣服上,衣服發黃發黃,像柏樹汁。黃汗不同於黃疸。其特點是汗液本身呈黃色或白色,粘在衣服上才能看出來。病人的皮膚、眼睛、尿液都沒有發黃。

病機中醫認為,黃汗是由於陰陽失調,腧穴開合不利而引起的汗漏綜合征。由於平時飲食不慎,或外感濕邪,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產生濕熱,熏蒸肝膽,膽汁溢汗於膚。

建議飲食清淡,忌稠、辣、油膩糊,忌生冷食物,註意保暖,多喝水,多吃蔬果。黃汗主方為“茵陳蒿湯”:陳印18g,梔子12g,大黃(去皮)6g,每日1劑量,文火煎制兩次* * *取汁300 ml,具有清熱利濕,解除黃之的功效。

4、戰爭汗水

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出汗的癥狀,這種情況在各種傳染病中較為常見,先出現寒戰,然後出現發熱和出汗。出汗的前提是人處於疾病狀態。

病機人處於疾病狀態,邪氣藏於體內,所以陽氣會聚集在體內與邪氣抗衡,體表會感到惡寒,所以會顫抖。陽氣在體內與邪氣競爭,能量聚集,人就開始發熱。如果陽氣最終戰勝了邪氣,邪氣就扶正了,陽氣就恢復了,身體出汗就好了,發燒也就沒了。

建議人在生病的狀態下,如果出壹身汗,高燒不退,或者四肢冰涼,坐立不安,說明自己所向披靡,陽氣和津液消耗越來越多,是病情惡化的表現。所以,對抗出汗的關鍵不是停止出汗,而是治療疾病。

5.無汗的

出汗的癥狀,即在疾病的關鍵階段出現大量出汗,並且出汗不停止,人似乎虛脫了。它是陰陽分離的壹種表現,也叫出汗。出汗分兩種:壹種是冷汗淋漓如水,消散陽氣,也稱死陽之汗;壹種是熱汗稠如油,消散津液,也叫死陰汗。

病原體:人在長期重病時,消散陽氣,尤其是心陽氣盡,不能吸收津液,汗如水,陽氣散於體外四肢,是陽氣將盡的征兆。因為大病傷陰,津液流失嚴重,而體內陽氣多於津液,內熱使津液本身氣化,所以汗的濃度很高,而且稠如油,是津液將要滅絕的形象。

建議除了隨時掌握原發病的變化外,陽虛出汗和陰虛出汗也要辨證。陽死汗出的主方是參附湯,能回陽救逆;陰死發汗的主方是“生脈散”,養陰生津。止汗劑的情況比較復雜。無論是“參附湯”還是“生脈散”,都要辨證加減治療,遵醫囑。

第三,異常出汗的部分

1,頭汗

頭部出汗的癥狀是指只在頭部和面部出汗。“脖子到脖子”,脖子以上出汗,脖子以下不出汗。頭痛通常伴有排尿困難、臉色蒼白、呼吸急促、發冷和精神疲勞等癥狀。吃辛辣食物,兒童睡眠時頭部出汗,無任何癥狀,不應視為病變跡象。

病機頭高高在上,有東西容易上,當然是濕熱。頭汗多為上焦濕熱,中焦濕熱所致。上焦主要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中上焦有濕熱,熱氣蒸發上沖,迫使津液外漏,所以頭容易出汗。

提示情緒容易引起頭汗,保持心態平和,睡眠充足也很重要。在頭汗過多的情況下,要註意多喝水。頭皮發汗的主方為“陳印五苓散”:陳印4g,白術9g,茯苓9g,豬苓9g,桂枝6g,澤瀉15g,研成粉末,每日三次,空腹服用。

2、心胸多汗

胸中出汗的癥狀,又稱“心汗”,是指胸正中出汗較多,正如《辨證論治汗》所說:“小心,談汗”。

病機:心肺居於胸中,胸中出汗為心之失調。心脾兩虛的人,胸陽虛弱,導致津液外泄;心屬火,腎屬水,心腎陰虛的人,水不助火,虛熱內燒,導致津液外泄。

提示心胸汗出者伴有氣短、乏力、心悸、健忘、脈弱等癥狀,屬於心脾兩虛。主方為歸脾湯。心胸出汗的人伴有頭暈耳鳴、咽幹舌燥、腰膝酸軟、小便短赤等,屬於心腎陰虛。主方為“補心丹”。出汗的人需要嚴格辨證,加減補心丹、歸脾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3、腋汗

癥狀腋下多汗異常是指兩腋甚至脅下多汗異常。腋汗還會引起狐臭,對患者產生嚴重的心理影響,應盡早治療。

病機:肝郁於脅下,肝主疏泄,肝火虧虛,肝絡不和,汗從腋經排出;膽經連著肝,它的經脈也循著兩邊。對於肝膽濕熱的人來說,濕熱蘊結於肝膽,使肝膽失去散化功能,汗從腋下經絡排出。

提示腋下出汗不正常,而且不臭,屬於肝虛內熱。主方為“六味地黃丸”(中成藥);腋下異常出汗,有臭汗,屬於肝膽濕熱。主要方劑為“龍膽瀉肝湯”:龍膽草6g(酒炒)、黃芩9g(酒炒)、梔子9g(酒炒)、澤瀉12g、木通9g、車前草9g、當歸8g(酒炒)、地黃20g

4、半身大汗

半身出汗的癥狀是指單壹的左身出汗或右身出汗,表現為半身出汗和半身出汗。比如有的人左邊睡覺,右邊出汗,右邊睡覺,左邊出汗。

偏癱的發病機理在不出汗的壹側,壹般是因為這個偏癱的經絡不通。因風痰、血瘀痰、風濕等。,胸圍經絡受阻,導致胸圍氣血停滯,出現了汗出而不汗出的“奇觀”。

提示出汗時,伴有手腳屈伸不便、四肢沈重等癥狀。,屬於寒濕入侵,堵塞壹側經絡。主方為“蠲痹湯”;出汗時伴有面色晦暗、乏力、手腳麻木等癥狀,屬於氣血兩虛,導致胸圍氣血不足。主方為“人參楊蓉湯”;出汗時,伴有發熱、頭痛、筋骨不適等癥狀。屬於營衛不和,缺乏陰弱衛陽的內衛。主方為桂枝湯。“蠲痹湯”、“人參楊蓉湯”、“桂枝湯”需要醫生根據醫囑進行修改。

5.手腳出汗

手腳多汗的癥狀,表現為手心腳心出汗,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出汗也絕不是“偷懶”,這是正確的。手掌和腳掌潮濕,手掌和腳掌明顯蛻皮,甚至皮膚潰爛,說明身體有病。

病機:脾主四肢。脾胃濕熱導致濕阻脾胃,熱集中於胃。濕熱熏蒸迫使體液流向四肢。脾胃氣虛導致津液分布不均,註入手腳;脾胃陰虛導致內生虛熱,迫使津液泄入四肢,手足出汗。

提示手腳出汗伴有食欲差、體重重、小便短赤等癥狀。,屬於脾胃濕熱。主要方劑為“連蒲飲”:厚樸6克,川斷3克(姜汁炒),石菖蒲3克,半夏3克,黑豆9克(炒),焦梔子9克,蘆根60克,水煎溫服,清熱利濕,理氣,手足出汗,伴有乏力、氣短、懶言、肢溫等癥,屬脾胃氣虛。主方為“沈淩白術散”(中成藥),補脾胃,益肺氣;手腳出汗伴有咽幹、食欲不振、大便不規則、舌紅少苔等癥狀,屬於脾胃陰虛。主方為“沙參麥冬湯”:北沙參10g,玉竹10g,麥冬10g,天花粉15g,扁豆10g。

  • 上一篇:如何推廣店鋪重裝升級朋友圈?
  • 下一篇:蔡國強的主要作品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