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為了使紙張美觀好用,我國古人是怎樣對原紙進行“再加工”的?

為了使紙張美觀好用,我國古人是怎樣對原紙進行“再加工”的?

為了增進紙張的美觀、改善質量,使之適於各種用途,我國古代常對原紙進行再加工處理。加工方式包括有:染色、酒金、印花、塗蠟、砑光、加米糊、浸膠礬等。在加工過程中,使用了許多輔助劑,如染料、填料、膠料、明礬等。

壹、我國古代原紙的加工方式

染色:紙的染色最早大約是西晉葛洪(公元281至341年)發明的。此人對醫學和煉丹(化學)有些研究。他了解黃蘗有滅蟲卵的功效,因怕紙張遭蟲蛀,就試驗用黃蘗汁浸染麻紙。原意保護紙張,卻試制成了世界上第壹張用天然染料染成的加工紙,史稱黃麻紙。這種紙外觀呈黃或淡黃色,後來被廣泛應用。

黃蘗是壹種蕓香科葉喬木,高三、四丈,其莖部的內皮呈黃色,可作染料。它也是中藥材,具有醫治?止泄痢、目熱赤痛、口瘡、血痢?等效用。

造紙工匠在葛洪發明的基礎上,進壹步總結提高了用黃蘗染紙的方法,稱之為?入潢?。該法是先將黃蘗內皮切開,放在水裏浸出原汁。然後把剩下的渣子取出搗碎,加煮沸,裝入布袋,擠出黃汁。復又將殘渣再搗爛,再煮沸、擠壓。如此處理三次,隨即將這三次浸出的黃汁與最初的原汁混在壹起備用。把麻紙在黃汁內浸曳,逐張晾千即成。

下面介紹紙染色的實例:

染宋箋色紙,黃柏壹斤搥碎,用水四升浸壹伏時,煎熬至二升止。聽用橡鬥子壹升,如上法煎水。聽用胭脂五錢,深者方妙,用湯四碗,浸榨出紅。三味各成濃汁,用大盆盛汁。每用觀音簾堅厚紙,先用黃柏汁拖過壹次,復以橡鬥汁拖壹次,再以胭脂汁拖壹次,更看深淺加減,逐張晾幹可用。

酒金:用金銀粉在彩色紙上描出各種花鳥蜂蝶等形象,或者用粘性物(粘合劑)在紙上繪出各種圖案,再酒上金銀粉末,使紙面光澤絢麗,這叫做酒金。如明清時期的金花紙等。

印花:是我國古代加工紙中的壹個特色。它是紙與印(刷)相結合的壹種工藝技術。其中壹種叫做?明花?,即印上的花版,紙面可見生趣盎然的彩色形象;另壹種稱為?暗花?,即把紙逐幅嵌合在兩塊刻有陰紋或陽紋圖案的印版之間,使花紋凸出地顯現在紙面上。印花與紙張的?水印?是不同的。前者為對原紙進行再加工(印花);後者則是在抄紙過程中,利用抄簾上的水印花紋而形成的。金銀印花箋的加工方法如下:

用雲母粉同蒼術生姜燈草煮壹日。用布包揉洗,又用絹包揉洗,愈揉愈細,以絕細為佳。收時以綿紙數層置灰缸上,傾粉汁在上晾幹。用五色箋將各色花版平放,次用白芨調粉,刷上花版,覆紙,印花紙上,不可重輯。欲其花起故耳。印成花,如銷銀。若用姜黃煎汁,同白芨水調粉,刷板印之。如銷金,二法亦多雅趣。

塗蠟:就是在紙面塗上薄薄的壹層蠟,以提高紙的光澤度,便於摹寫。唐代張彥遠(生卒不詳)在《歷代名畫記》壹書中說:?宜置宣紙百幅,用蠟塗之,以備摹寫?。塗蠟的方法是用高質量的蠟塊,在紙面上打磨,用力要輕、手法要勻,這樣才可避免發生破紙情況。

砑光:在古代,用平滑的石頭壓磨或用錘板加工紙張,以增加紙的平滑度,叫做砑光。這種砑光方法跟現代造紙壓光機的作用原理是不相同的。宋代張世南在《宦遊紀聞》裏提到硬黃紙。他說:?硬黃,謂置紙熱熨鬥上,以黃蠟塗勻,儼如枕角,毫厘必見?。這又是壹種砑光方法。

用下面介紹挑打砑光法實例:

取黃葵花根搗汁,每水壹大碗。入汁壹、二匙攪勻,用此,令紙不粘而滑也。如根汁用多,則反粘不妙。用紙十幅,將上壹幅刷濕,又加乾紙十幅,累至百幅。無礙紙厚以七、八張相隔,薄則多用,不妨用厚板石,壓紙過壹宿。揭起俱潤透矣。濕者曬幹。否則平鋪石上,用打紙槌敲千余下,揭開曬十分乾。再疊壓壹宿,又搥千余槌。令發光與蠟箋相似方妙。

加米糊: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提到,調和面制,加入五色,以紙曳過,令其露濡,流離可愛。這種加工法,既利用米糊作粘合劑,同時也利用糊精進行?施膠?,使加工後紙張平潤,易於受墨。

浸膠礬:清代嚴如煜輯《三省邊防備覽》中說,?紙以膠礬水拖濕、晾幹、刷色,此造紙之法也?。古代把膠礬液混調在壹起,經過浸液後,紙就不洇水,書寫比較流暢。

二、我國歷代紙的規格

紙的規格依其用途來決定。古代紙張的用途,主要是供書寫、繪畫、刷等文化方面之用。還有壹部分作生活用紙,如糊窗、糊墻、裝飾、包裝以及紮紙花、剪鞋樣、糊燈籠、編紐扣、制鞭炮、做雨傘和紙扇等等。所要求的紙張尺寸壹般不大,如特別需要大幅紙時,就把小紙粘連起來使用。

出土的西漢紙,由於殘破不全,其大小尚難確定。東漢紙可用來寫信,可能是長壹漢尺(24厘米)左右。晉代紙的規格是?高壹尺許,而長尺有半?。高又稱直高,是指寬度;長叫做橫長,即指長度。據研究,壹晉尺合今尺約25厘米(《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3期)。所以,晉紙的寬度約25厘米,長度為38厘米,比漢紙大壹些。

對敦煌發現的唐代寫經紙進行實測後,獲知唐紙的尺寸是,直高25~29厘米,橫長42~52厘米(《考古學報》1956年1期)。宋代紙的規格是(壹宋尺合今尺約32厘米):小紙直高九寸五分(約30厘米),橫長壹尺四寸(45厘米);大紙寬壹尺零三分(33厘米),長壹尺八寸(約58厘米)。與唐紙的尺寸相近。自宋代以後,中國畫家多以紙代絹作畫,壹時畫壇十分活躍。這首先是由於紙的質量有了較大的改進,宜於潤筆。但是,也應承認紙張尺寸的增大也是有利的因素之壹。明代的竹紙壹般是2~4尺(壹明尺合今尺約32厘米),這種半米多到1米左右的紙張規格是大家所熟悉的。壹清尺合今尺約33厘米,清代初年特制宣紙如白鹿為壹丈二尺(約4米)、露皇為壹史六尺(5米),是古代手工紙中少見的佳品。

唐代官府曾發行過壹種統壹格式的所謂?印紙?,上邊印有紅格,註有某某地區或官府監制的字樣,專供商號、官僚地主家庭或大寺廟裏記帳使用。這表明紙張的規格,自唐朝起就已經為封建王朝政權機關所註意。從唐朝流傳的某些紙張稱呼,如幅紙疋紙、尺紙、寸紙,可以想象紙的規格曾經是五花八門的。

到了宋代,書籍裝訂由經卷改成折本。造紙業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壹般生產二尺見方的紙張,宋版書的幅寬多為壹尺。於是,隨著紙的規格化印制書籍的尺寸也趨向劃壹。紙張尺寸的規格化,反映了造紙技術也發展到了壹個新的水平,即生產方法更普及化了。

  • 上一篇:如何預防肝片吸蟲病?
  • 下一篇:中國最後的遊牧民族是哪壹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