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D-K效應

D-K效應

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這是典型的“達克效應”。

作者|唐宜成促進心理健康科普中心

最近美國疫情日益嚴重,確診人數即將超過654.38+0.4萬。全世界都清楚地看到了美國政府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這時,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始吹噓美國的檢查數量,聲稱美國不缺檢查,他的工作“非常出色”。

事實上,特朗普“全知全能”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沒有人比我更了解疫情”,“沒有人比我更了解技術”,“我比地球上任何人都了解可再生資源”,“我想我比任何人都了解真相”...我們不禁感嘆,為什麽特朗普可以如此自吹自擂?他的“自信”從何而來?

越蠢越自大?有趣的達克效應

事實上,特朗普的“著迷的自信”是典型的達克效應。“達克效應”的全稱是“鄧寧-克魯格效應”,這是壹種常見的認知偏差。是指能力不足的人,因為沒有知識和自知之明,誤以為自己比別人強。妳知道的越少,妳就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正如達爾文所說,“無知比知識更讓人自信。”所以特朗普的自信不是來自於能力,而是來自於無知。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自信著迷是人的天性,達克效應潛伏在每個人身上。1997,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誌進行了壹項調查:當代名人中,妳認為誰值得死後上天堂?結果名人的支持率壹般。

當時的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讀者對他進入天堂的支持率只有52%;邁克爾·喬丹的支持率為65%;特蕾莎修女是世界公認的好人,也是宗教人士,支持率只有79%。上天不是上大學,也沒有名額限制,但是這個世界對這些名人的要求那麽嚴格。但有壹個人,上天堂獲得平均87%的支持率——這個人就是“我”。也就是每個參與調查的人自己。大多數人認為他們比克林頓,喬丹,特蕾莎修女更值得去天堂。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唐寧和博士生賈斯汀·克魯格對這種無知的自信非常感興趣。他們做過四個實驗,發現最缺乏幽默感、寫作能力和邏輯能力的人總是高估自己。當他們的實際分數只有12%時,他們認為自己的分數在60%以上。

為什麽會有“達克效應”?壹方面來自於自我歸因偏差,也就是說有壹個很好的結果,妳認為是自己的能力;如果發生不好的結果,妳會覺得自己倒黴,或者怨天尤人。比如政局穩定的時候,特朗普習慣性地把這歸功於自己。疫情失控,他就開始把鍋“扔”給中國,堅稱不是他的錯。

另外,“達克效應”還來源於控制錯覺,即有些事情妳根本沒有控制力,但妳認為妳可以控制。有壹個關於控制幻覺的有趣實驗。在實驗中,心理學家問受試者:如果妳有選擇,妳寧願讓莊家扔,還是自己扔輪盤賭?其實學過概率論的人都應該知道,誰投對結果沒有影響,輸贏的概率是壹定的。然而,每個參與實驗的人都希望自己扔球。人們會天真地認為,通過控制賭博的過程,就可以控制賭博的結果,這是控制幻覺的典型表現。

最近,川普預測“我們將在年底前擁有新冠肺炎疫苗”。然而,事實上,新冠肺炎疫苗的問世是壹件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的事情。特朗普自以為完全掌握了疫苗研發的流程,陷入了壹種控制的錯覺。

達克效應的最高境界——自欺

當然也有不自信的時候。比如妳演講的時候要裝的很自信。多裝幾次可能就真的自信了。所謂“假裝直到妳成功”(假裝直到妳成功),但演講是壹種表演。作為國家元首,特朗普顯然沒有太多本事,故意表現出無所不能,就是欺騙民眾。最大的危險是假裝很容易騙過自己。

《怪異行為》的作者丹·艾瑞裏做過壹個實驗。讓受試者在壹個單獨的房間裏進行測試,答對多少題就獲得壹份獎品。這個實驗是故意設計給受試者作弊的機會,但受試者不知道的是,所有的作弊行為都沒有逃過研究人員的眼睛。研究人員關心的不是有多少人作弊,而是作弊者對自己的看法。完成這些問題後,每個參與者都要填寫壹份自我調查問卷來評估自己的水平。

原來出軌的人對自己的評價都很好,真的覺得自己很厲害!妳不記得妳剛剛作弊了嗎?!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無法處理“假裝”。就像演員壹旦入戲,就會被劇情感動,壹定程度上讓人會認為自己裝的是真的。騙子假裝很好,結果他們真的認為自己很好所以,在頻繁假裝之後,也許特朗普現在真的相信他是那個可以解決壹切的人。

生活中的“達克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達克效應”也相當普遍。比如非理性消費,就離不開“達克效應”。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些衣服買回來很喜歡,但是買回家沒幾天就發現很醜?這是因為大腦會站在當下的需求上,模擬未來的各種場景。因為現在的需求是真實的,所以妳對未來的模擬特別有決心。但妳不知道的是,妳的感情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

科學家們做了壹個實驗,看看人們是否能在兩周後猜出他們的口味。方法很簡單,給壹堆好吃的,讓參加測試的人從中選擇。結果兩個星期後,有壹半的人打了自己壹巴掌——口味變了,女性比男性變的多10%比20%。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哀嘆“剁手”的大多是女性了。

除了非理性消費,“達克效應”也會導致計劃失敗,因為處於過度自信狀態的人往往會忽略“情緒溫差”。“情緒溫差”是由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三位人類行為專家提出的。意思是當妳處於某種情緒狀態時,很難想象自己處於其他情緒狀態。

比如妳不餓的時候,很難想象妳餓的時候的感受和行為。“很多人在享受了壹頓節日大餐後,為未來制定了減肥計劃,但當時他們處於壹種平靜的狀態,對自己抵禦食物誘惑的能力過於自信,從而做出了不切實際的承諾。

知道了“達克效應”,我們就會明白,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或者至少是把自己的能力評價在平均水平以上。但有時候,能力較高的人往往會低估自己的能力,這就導致了“達克效應”的另壹端——“冒名頂替綜合征”。

有些人雖然聰明能幹,但總覺得自己什麽都不會。壹切都是假的,成功靠運氣。研究發現,70%的人都有過“冒名頂替綜合癥”的表現,他們似乎陷入了壹個怪圈。當老師或老板給自己分配任務時,他們會變得焦慮,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稱職,擔心別人會發現自己是騙子。這種焦慮有時會影響他們的表現,導致他們真的表現不好。

“達克效應”和“冒名頂替綜合征”都是自我認知不準確的表現。事實上,自我認知是我們壹生的任務。遮遮掩掩是無法贏得真正的尊重的,改過自新才是智者應有的品質。我希望我們都能有智慧和勇氣看到真實的自己。

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會文受邀參加2019極客公園創新大會。他在演講中說:“負責任的管理者有壹個重要的責任,就是把下屬從無知之巔推向絕望之谷。至於他們能不能爬上開悟的斜坡,就看個人運氣了。”

這段話在業內瘋傳,也點燃了下面這張圖——心理學上著名的鄧寧-克魯格效應,被很多管理者轉發。

王會文將這幅畫分解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 * * *壹開始,我走上了無知的巔峰。

第二階段:* * * *從無知之巔到絕望之谷。

第三階段:* * * *從絕望之谷到覺悟之坡再到大師之路。

對於為什麽大多數人最終沒有走上成為大師的道路,王會文說:

結合我過去的親身經歷,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沒有完成從無知之巔到絕望之谷的過程,大部分人都在這個階段遇到了困難。

其中最主要的困難是,他們在無知的頂峰時並不知道自己在無知的頂峰,甚至可能會覺得自己在絕望的谷底。

但是有壹點很重要。據我觀察,雖然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在無知之巔,但大多數人都知道別人在無知之巔。

人們可以看得很清楚誰在無知之巔,但是沒有人知道他在無知之巔,這就產生了非常大的信息不對稱。

為什麽不知道自己在無知之巔?就是因為大家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有效的反饋,沒有人告訴他,妳現在是在無知的巔峰。

所以每個人在無知的頂端得到自己的有效反饋是非常重要和稀缺的,但是進壹步思考,為什麽很多人得不到這個反饋,是因為別人沒有這個責任。

“無知的頂峰”的成因

“無知之巔”到底是什麽意思?

無知的巔峰其實是壹種典型的認知偏差狀態。

處於無知頂端的人,表現出無知,卻不知道自己無知,往往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自我認知偏差主要有兩個原因:

1.這和大家評價自己時選擇的基準有關。每個人在評價自己的時候,首先得到的是自我信息,即先思考“自己怎麽樣”,然後以自我信息為基準去判斷別人,評價“別人怎麽樣”。因為評價基準的不同,很容易產生他很有能力的錯覺。

2.每個人都缺乏別人在自己相對低能領域的真實能力的信息。因為妳能力低,不容易理解比妳優秀的人,所以很多別人擅長的事情妳都認不出來,而且在評價的時候,往往是妳的長處最容易被激起,而妳比較別人的短處,就容易和自信比。

“達克效應”的發現

人們常說:“永遠和同齡人競爭,而不是和傻瓜競爭。”隨著閱歷的增長,妳會越來越明白這句話的道理。因為科學發現,腦殘的人真的沒有意識到自己腦殘了。

1995年的壹天,壹個叫惠勒的小偷在光天化日之下持槍搶劫了賓夕法尼亞州的壹家銀行。由於他沒有戴任何面具,警方在調出監控後很快找到了惠勒的房門,並成功將其逮捕。

惠勒被捕時仍壹臉不解:“妳怎麽找到我的?我臉上都是檸檬汁!”

後來,根據負責此案的警官的調查,惠勒從電視上得知,檸檬汁在紙上書寫後可以隱形,加熱後文字可以慢慢顯示出來,於是他堅信,只要遠離熱的地方,把檸檬汁塗在臉上就可以達到相機拍不到的“隱形效果”。

也許這個故事對我們來說很不可思議,但它不是壹個笑話,而是壹個真實的案例。小偷的無知並不是極其罕見的情況,但卻無處不在。

從65438年到0999年,康乃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大衛·鄧寧(鄧寧)和他的學生克魯格(克魯格)對這壹現象進行了壹系列的研究。結果顯示,那些最缺乏幽默感、寫作能力和邏輯能力的人總是高估自己。

當他們的實際分數只有12%時,他們認為自己的分數在60%以上。這進壹步印證了兩位教授的想法: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最不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從此,這種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無知的現象被稱為達克效應。

有趣的是,這項研究居然獲得了2001的“搞笑諾貝爾獎”。不了解情況的人看到“搞笑”這個詞,可能馬上會想到“廢話”之類的東西。但是這個搞笑諾貝爾獎真的不是鬧著玩的,頒獎的人都是學術大咖。

本來該獎項的英文應該是“另類諾貝爾獎”,但後來慢慢翻譯成了“搞笑諾貝爾獎”。

“達克效應”現象無處不在。

達克效應(Ducker effect),本質上是壹種認知偏差現象,是指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卻無法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無法分辨錯誤的行為。

這些缺乏能力的人,沈浸在自己創造的虛無縹緲的優勢中,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總之,越是無知的人,越是自以為聰明——不是撒謊或者逞強,而是真的發自內心的這麽想!

這不僅僅是說無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現強烈的高估,因為他們在壹兩個維度上或多或少都有優勢,更容易“得寸進尺”。

這種現象其實很可怕,因為大家可能都高估了自己而不自知。

宋朝有個縣令叫鐘弱翁,字寫得不好,卻自以為很好。所到之處,他總是對壹些名牌牌匾上的題字進行批判,並盡力改寫。

有壹天,他在壹座寺廟的閣樓上看到壹塊匾額,上面寫著“定慧閣”,但碑文的名字被灰塵遮住了,看不清楚。

他又是壹頓批評,要人家把牌匾摘下來,讓人家重新寫字。由於他的縣令身份,即使他的家人和僧侶認為碑文寫得很好,他們也不敢違抗。

但是擦掉灰塵後,發現碑文上寫著壹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名字。鐘偉翁尷尬了壹會兒,然後對他的下屬說:“這麽好的字不刻在碑文上,真可惜。”

看完這個故事,妳可能會說,現代人比古代人更有見識,不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場面。

其實自古以來,每個人的認知半徑都是有限的,這種無知還是會發生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

“吉米雞毛秀”曾經在得克薩斯州的壹個音樂節上惡作劇。記者隨機采訪了兩個女孩,問“妳覺得什洛莫醫生怎麽樣?”女孩回答:“是我最喜歡的樂隊!”“是啊,今年特別幹!”

然而,這個樂隊的名字是壹個記者編造的,這個名字來自百老匯的壹出歌劇。事實上,這個樂隊根本不存在。

“去音樂節的人很自豪地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麽,即使他們並不真正知道新的內容是什麽。”

這些都是典型的“達克效應”,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

“達克效應”的負面影響

達克效應相當於“井底之蛙”。

很多人在自己有所成就的時候可能會有壹點點鄙視別人,以為自己也能做到。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妳看到有人在臺上做關於侃侃的演講時,妳會認為這是壹個小案例,但當輪到妳上臺時,妳緊張得把演講忘得壹幹二凈。

比如學生完成測試,成績越好,分數越準確,成績越差,給自己的分數越高。

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司機身上——他們的駕駛技術越差,就越覺得自己可以玩《速度與激情8》。

在某些領域,能力不足的人既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也錯誤地低估了別人的能力,往往會產生壹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誤以為自己比真實情況要好。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自我感覺良好”、“無知無畏”或者“自視甚高”。

如果把這種現象放到日常生活中,倒也無妨。最多是無知者無畏的自戀心態,不會有更大的影響。

但如果把重點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壹個素質不高的醫生覺得自己什麽都懂,病人最終會成為受害者;再比如,如果壹些素質不高的政客不能認清自己,最後誇大自己的判斷,很可能會給壹群人帶來“災難”。

達克效應還揭示了壹個現象:* * *五分之壹效應。所謂五分之壹效應,就是無論多麽離譜的事情,這個世界上總有五分之壹的人相信。

也就是說,這個社會不管妳說什麽,五分之壹的人都會信。

這就是為什麽人們仍然會被大多數人認為很蹩腳的詐騙電話所欺騙。

“達克效應”的啟示

很多時候,無知帶給人的往往是自信,而不是對知識的追求。就像壹個島的海岸線,妳的知識就是這個島的面積。妳知道的越多,妳的海岸線就越長,妳能觸及的未被探索的海洋就越大。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壹個學生曾問:“老師,妳的知識比我多很多倍,妳對問題的回答都很正確,但妳為什麽總是對妳的答案有疑問呢?”

芝諾順手在桌子上畫了壹大壹小兩個圓,指著這兩個圓說:“大圓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的面積是妳的知識。我的知識比妳多。

這兩個圈子之外是妳我不知道的。大圓的周長比小圓的長,所以我接觸無知的次數比妳多。這也是我經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芝諾的觀點後來被總結為壹句名言:知道的越多,就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

孔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蘇格拉底說,“我唯壹知道的是我什麽都不知道”。這也是為什麽很多有見識的人都很謙虛低調,因為看的越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

如果用逆向思維來談這個問題,應該如何避免陷入這樣的巨嬰狀態?

1.保持開放的態度,承認自己的無知。不要主觀判斷事情,不要壹開始就切斷了解事情來龍去脈的機會,放下自己的心態,認真思考事情是否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如果沒有,請承認自己的無知,努力擴大知識面。

2.正視自己,多聽聽別人的意見。由於天生的競爭本能,我們往往會攻擊別人的缺點而忽略別人的優點,甚至盲目自信,攻擊別人,利用別人的“無知”來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其實這就是隧道效應。我把自己帶入壹個狹窄的視野,蒙蔽了雙眼,看到的東西自然越來越淺。

不要太快做決定。也許妳在公司裏,在班裏,在社團裏,都可以算是壹個有專家意見的人,但世外有人。有些東西,妳可能壹輩子都沒有涉及到,甚至在妳的專業領域,妳都不足以成為頂尖的專家。所以,在做決定的時候,請保持理性和警惕,三思而後行。

總之,人需要從無知之巔跌落到絕望之谷,再從絕望之谷艱難地爬起,遭受攻擊和侮辱,積累知識和經驗,才能成為智者和大師。

  • 上一篇:何思瑤,葉蘭西的稱號是什麽?
  • 下一篇:中藥治療脫發方劑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