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有機農產品消費趨熱,有機農業迎來發展紅利期

有機農產品消費趨熱,有機農業迎來發展紅利期

隨著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關註,富裕的城市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對種植中不使用農藥或肥料的農產品越來越感興趣。尤其隨著疫情暴發,更是促使人們對 健康 食品的需求逐漸上升。目前中國有機產業僅釋放了12%左右的產能

文|《 財經 》大勢看 財經 記者 鄒碧穎

編輯|王延春

8月22日上午10點,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在上地五彩城廣場開始營業,農戶在攤位上吆喝自家農產品,稱不打農藥、不施用化肥。綠葉菜上可見蟲眼,韭菜香氣濃郁,豬瘦肉間雜著雪花般的沈積脂肪,不少農產品價格比市場均價高壹至兩倍,仍然售賣火爆。“只有不吃化肥農藥的農產品,才有真正的農產品本身的香味”。市集的壹位工作人員對《 財經 》記者說。

“沃翠源”的農場在河北保定有100多畝地,攤主陳子彧告訴《 財經 》記者,他們根據作物和季節不同,使用大蒜汁、韭菜汁、辣椒水、煙葉水等替代農藥,預防害蟲。“有機的就是常吃它對身體好。”陳子彧舉例說,農戶在種西瓜時,會在根部放上兩片藥,壹片防蝗蟲,壹片防病害,但西瓜在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吸收藥物成分,對人體 健康 造成慢性傷害。

而有機農產品傾註了農民更多的心血。“不像現在大面積的農田,普遍的化學生物,沒有感情。”幾乎每天早晨,陳子彧都要去地裏轉壹轉,看看作物生長情況,是否可能產生病蟲害,“就跟伺候月子差不多”。

食品安全問題曾不止壹次攪動過 社會 的敏感神經。據了解,中國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居世界第壹,2019年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為39.2%、39.8%,與發達國家50%至60%的利用率存在壹定差距。2019年中央“壹號文件”提出,要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對此,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研究中心主任杜相革向《 財經 》記者介紹,以往的無公害農業僅指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綠色農業是減農藥、減化肥,而有機農業則要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壹切化肥與農藥。

2005年4月,中國發布了首份有機產品國家標準,將有機產品界定為“壹種真正天然、無汙染、優質、安全、營養的 健康 食品”。而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有機農業耕種國,國內的有機食品消費市場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長。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有機生活正成為壹種主流的 健康 生活方式。有專家預測,有機食品是食品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隨著人們 健康 意識和食品安全意識的上升,有機農業或成生態農業和農業汙染治理的突破口。

中國有機農產品不貴

8月8日,位於黑龍江省北安市的紅星農場剛剛下過壹場雨,雨中的黑土濕滑如油,金色的麥浪在風雨中沈寂,原定的小麥收割進程也中斷了。作為北大荒農墾集團旗下專門生產有機糧食的農場,紅星農場從2003年起將開發較晚、無汙染的黑土地用於有機種植,如今有機作物面積達4萬畝、年總產能2.4萬噸,被認定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範區。

此處土地完整、平坦,近半年時間被冰雪所覆蓋,農場采用進口機械種植小麥、大豆、白菜、玉米等有機作物,期間不使用農藥與化肥,兼用物理方式除蟲。加工出有機面粉、有機掛面、有機黃豆醬、有機酸菜、有機雜糧等50多種產品被貼上“親民食品”商標,運往全國各地的沃爾瑪、山姆、物美、盒馬鮮生等大型商超,其中部分產品也出口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紅星農場依托黑龍江農墾北大荒集團的集團化管理,引入耕作機器人等現代化機械以及農業科學技術管理,近年來在發展有機食品產業方面進行了 探索 。

前不久,紅星農場與薇婭團隊進行了三次帶貨直播,累計銷售有機餃子粉10萬袋。今年上半年,親民食品實現營業收入4500萬元,同比增長44%。然而,紅星農場董事長姜耀輝卻對《 財經 》記者表示,他們已經堅守有機農業種植加工17年,前15年壹直虧損,近兩年才剛有微利。2019年親民食品壹年營收7300萬元,雖不算特別理想,但仍然堅守有機農業的實踐。

“產品從出廠到壹級經銷商、二經銷商,這幾個環節價格可能相對已經夠高了,但是最終沒有讓消費者享受實利,而且我們工廠也沒有獲得太多。”姜耀輝介紹,出於土地輪作的要求,當地必須種植大豆。大豆按照有機操作標準規範管理,每斤成本比普通大豆高出6毛錢,而農場缺乏大豆深加工條件,如果直接賣初級農產品,可能需要低於成本價進行銷售,壹噸虧1200元錢,壹萬噸就得虧1200萬元。下壹步如何切入大豆深加工,正是他們思考的重點。

《中國有機產品認證與有機產業發展(2019)》顯示,2018年,中國按照有機產品標準進行生產的有機植物面積為410.8萬公頃,新疆、黑龍江、內蒙古、遼寧、貴州分別名列前五。有機動物產品的總產量為279.68萬噸,有機水產品的總產量為55.95萬噸。但多位專家向《 財經 》記者表示,目前中國有機產品的銷量僅為產量的壹半。杜相革指出,國內有機產品有價無市、有機生產無法當有機賣,已成普遍現象。

按理,有機產品的定價高出普通農產品不少,生產者為何仍稱賺錢難?《 財經 》記者在紅星農場了解到,有機餃子粉三斤售價42元,市場上某知名品牌的餃子粉六斤售價45.5元,貴壹倍;有機酸菜壹斤裝15元,淘寶上某銷量過萬的酸菜五斤才12.8元,貴五倍。遼寧壹家民營酸菜廠的老總就曾問紅星農場北京公司總經理李棟說,“我們的酸菜5元壹包,妳們得掙多少錢?”

然而,有機產品的內部成本十分高昂。李棟以紅星農場的有機酸菜生產鏈條為例介紹:規模化的有機白菜種植基地、300人的人工除草團隊、每年繳納有機產品認證費用、2007年投資7000萬元建造的酸菜廠、為實現有機加工而投入的技術研發,以及有機酸菜產品才盈利兩三年的現實……實際上,少有企業能夠像這家國企壹樣承擔如此高額的長期投入。

雖然投入了更多資金與勞力,有機糧食的單位產量反而更低。李棟介紹,當地采取高度機械化作業管理與農業科學技術應用,但與使用化肥和農藥的農田相比,紅星農場各類有機作物的產量還是折半。杜相革認為,有機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低,市場購買力不足,生產成本只能轉嫁到少量可出售的商品上,由此推動形成了市場高價。“比如有機蘋果,可以賣20塊錢壹斤,但是能有多大比例能達到這樣的品質?”

此外,在被第三方機構認證為有機產品前,農場需要渡過轉換期,期間須完全按照有機標準進行管理,杜絕化肥與農藥,但還不能采用“有機”“organic”等字樣進行宣傳。在中國,植物的轉換期壹般為2至3年,畜禽產品的轉換期根據生命周期確定,如乳牛的轉換期壹般為6個月。這段時間,農產品難賣有機價,對後期價格也起到壹定擡升作用。

如果對比國外,中國有機產品的價格是否偏高?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喬玉輝觀察,在國外,有機食品的價格比普通食品價格壹般高20%至30%,貴壹倍已經較高,而中國有機糧食貴1至2倍、有機蔬菜貴3至10倍,差距明顯更大。

但是,與學生們就北京周邊有機產品價格做過調研後,喬玉輝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有機產品的售價並不算高。“有機農業少用農藥、保護了環境,維持了生物多樣性,避免了後期環境治理成本,產生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喬玉輝向《 財經 》記者表示,國內普通農產品的定價未考慮環境的成本和收益,相較國外更為低廉,二者價差由此變大。

中國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需求日益上升

隨著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關註,富裕的城市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對種植中不使用農藥或肥料的定制化農產品越來越感興趣。尤其疫情爆發更是促使人們對 健康 食品的需求上升。

石嫣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2012年創辦了分享收獲農場,目前在北京有300多畝有機基地,定期向1000多戶家庭配送有機的菜蛋肉。據她觀察,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中等收入人群、特別是孩子在0至18歲年齡段的家庭是中國有機產品的主力消費群體。而比起價格,生產者是否值得信任,是影響消費者決策的主要因素。

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與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今年2月聯合發布的《2020年世界有機農業概況與趨勢預測》顯示,2018年全球有機農地面積超過7150 萬公頃(包括處於轉換期的土地),澳大利亞的有機農地面積最多,為3570萬公頃,其次是阿根廷、中國。2018年全球有機農業農用占常規農業用地的平均數值為1.4%,而中國2017年占比為2.2%,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對應的是,2018年全球有機食品和飲料的銷售額超過950億歐元,需求仍然集中在美國、德國、法國、丹麥、瑞士、瑞典等歐美國家。《中國有機產品認證與有機產業發展(2019)》指出,2017年中國有機產品銷售比例為45%。亞洲有機國際聯盟主席周澤江曾介紹,截至2017年底,中國有機食品人均消費43元。可見,中國的有機消費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北京現代有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羅發洪曾表示,中國有機產業僅釋放了12%左右的產能,深層原因是生產過程不透明、上下遊信任關系打通難。如何才能在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構建起信任鏈接?《 財經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中國,對有機產品品質的確認,主要依靠國家認監委批準的有機認證機構進行第三方認證。而且,從嚴格意義而言,根據中國現行法規,只有通過此種方式進行認證的農產品才能被稱作“有機產品”。

據了解,中國有機產品認證制度建立於2005年。2004年以來,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認監委對標國外的有機認證標準,陸續制定發布了《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有機產品國家標準和《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對有機產品的生產、加工、標誌和銷售以及管理體系做出了具體要求。2011年至2014年,中國先後修訂了上述文件,並發布了《有機產品認證目錄》,新的有機產品認證與監管體系堪稱“史上最嚴”。

諸如2011年修訂的《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及其他各項標準,對生產有機產品的土壤、水質、空氣做出了嚴格而細致的規定:有機農田需要和周邊農田有相當程度的隔離,避免被飄散過來的農藥所汙染;土壤需要通過加入有機質、動物糞便等恢復其肥力,通過對植物進行輪作而非長期耕種單壹作物,以保持其肥力的均衡。此外,第三方認證機構須對產品所有生產季(茬)進行現場檢查。

國家認監委今年7月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國有機認證***有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北京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等在內的23家認證機構。截至2018年底,中國境內***有12226家生產企業獲得了中國標準的有機產品認證證書18955張。所有獲得第三方認證的有機產品都擁有壹壹對應的17位“有機碼”,可在國家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進行查詢。

在此背景下,PGS 參與式保障體系在中國零星出現。這壹模式由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根據拉丁美洲和歐美的有機實踐提出並推廣,在印度、巴西等國已被國家有機標準采納,北京農夫市集自2010年設立至今壹直采用。石嫣介紹,PGS體系重在實地調查,考察者走到哪裏看到哪裏,包括農資庫、大棚、地塊、有機肥等情況,都要詳細觀察和詢問,考察中農友也可以相互學習。

不過,農業生產是壹個持續的過程,無論哪種認證方式,要實現24小時監測實屬困難。姜耀輝指出,有農場投機取巧,僅在農產品采收前7天或15天不打農藥,實則是“結果有機”。含農藥殘留的豆粕等飼料流入養殖場後,導致肉類汙染,最後可能出現各方推卸責任的局面。“我們要理解消費者到底想要什麽,他並不壹定非得要壹個有機的標簽。”石嫣認為,生產者不必把“有機”概念拔得過高,消費者更註重是安全與信任,有機生產關鍵是要說到做到,盡可能完全透明生產過程。

對於確保消費信任,姜耀輝、李棟等也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當明確監管職責、避免“九龍治水”,食品監管、農業農村、環境生態、海關等部門應形成有效配合的有機監管機制,采取信息化手段建立農場的有機檔案,掌握肥料、農藥使用的計量與種類等情況,確保有據可查。

有機農業正在成為主流

“有機是按照人規定的標準去生產,還得是認證的,而認證本身是個生意。”張誌敏是北京農夫集市的農戶,從國際貿易轉型務農已經23年。她創辦的天福園在北京郊區有150畝地,如今農場的生物多樣性可觀,形成了壹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在她看來,“有機”只是這個時代顯得“先進壹點”的詞語,自己做的不是有機農業,而是“中華農耕”。

實際上,有機農業的起源的確可以追溯至1909年的中國。彼時,美國農業部土壤所所長富蘭克林·金遊歷了中國、日本和朝鮮,將對東亞三國農耕體系的考察,寫成《四千年農夫》壹書。書中認為,相較美國使用大量化學肥料、不到百年便窮盡地力,東亞農業食物取之於土,泄物(有機肥)還之於土,用養結合、精耕細作,形成了有機循環,使得地力常新。

“有機農業”的概念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歐美,實踐起步於上世紀四十年代。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工業快速發展造成嚴重環境汙染,食品安全更加受到重視,日本守護大地協會以“壹根蘿蔔的革命”掀起有機農業推廣高潮,伴隨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成立,有機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的有機農業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最初以出口為目標,將符合國外標準的有機大豆、茶葉、葵花籽、蕓豆等出口至日本、歐盟及北美,直到2000年後,國內有機產品市場才開始啟動。

如何理解當下的有機農業?與中國傳統的農業有何不同?

多位專家認為,有機農業是壹種商品化的農業。杜相革指出,種子與病蟲害防治措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過去中國農民用自留種播種,產量低下,而今的雜交種可以帶來更高產量。此外,過去對病蟲害聽天由命,現在可使用天敵等生物農藥,盡量減輕農業生產的損失。

石嫣認為,有機農業和以化肥、農藥支撐的常規農業,在“西紅柿什麽時候打叉”等管理細節上也並無不同,差異主要在“世界觀”層面。好比中醫與西醫之分,有機農業將植物、動物、土壤、環境視作壹個整體,將植物生病與環境要素連接起來,將昆蟲數量與生物多樣性聯系起來,而不是通過噴農藥快速解決植物的病害。

“有機農業可以損失掉10%的產量,讓蟲子去吃,我得到90%,但是這個體系可以持續幾千年甚至更長時間,但如果把這些蟲子殺死了,把蟲子該吃的那10%也全部奪取了,最後整個生物鏈條斷了,這個體系可能只能持續100年。”在石嫣看來,發展本地化的有機農場,理想的目標就是實現“生產者維護消費者的生命,消費者保障生產者的生活”。

目前,有機農業被中國農民與消費者接受的程度仍然有待提升。在石嫣看來,有機農業與其依靠監管,不如強調前端生產。有機農業的科普和推廣目前主要依賴於第三方認證機構,而認證機構靠收認證費生存,可能會告知有機農業走捷徑的方法,因而應當由某個國家有關部門牽頭承擔起有機農業的科普教育和推廣工作,讓更多從業者首先學習什麽是有機農業。[1]

杜相革提到,農民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態,希望向土地索取產能,通過化肥、農藥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諸如在北京,政府拿出財政資金補貼工廠培育瓢蟲、赤眼蜂等天敵在農村滅害蟲,但由於不如打農藥來得迅速,很少有人能夠堅持用下去。類似的還有土壤改良,如同中醫調養壹樣見效慢,“妳土不好,怎麽能長出好莊稼,種出好品質來?”

但農業本身不掙錢,使用化肥農藥頗屬無奈。喬玉輝指出,發展有機農業,傳統農民在技能、思維、銷售渠道等方面很難融入。特別是農村年輕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在農村的農民平均年齡55歲,“讓他們怎麽轉變?

而若要靠消費拉動有機農業發展,目前銷售的品類和渠道還有待豐富和完善。壹方面,有機產品種類十分有限。杜相革介紹,大多數有機生產農戶不具備深加工的能力,造成產品種類單壹。石嫣表示,有機產品提倡按照季節時令吃本地蔬菜,農場提供的食物品種可能較少,配送時間有局限,同時還可能存在蟲眼等問題,諸多因素都會促使消費者退出農場的有機產品訂購。

另壹方面,國內大型有機產品專業化超市、市場平臺的數量仍然不足。喬玉輝指出,美國大型連鎖超市WholeFoods銷售的產品超過90%是有機產品,瑞士的Migros、Coop等零售商銷售的產品百分之二三十為有機產品。中國近年來有機產品售賣的線上平臺快速發展,但線下的專業化市場渠道仍然有待加強。

更大的挑戰來自糧食安全。華盛頓州立大學作物與土壤科學系教授約翰 P.雷金納德2016年發表在《Nature Plants》上的壹篇文章指出,有機農業的產量平均值比常規農業低8%至25%。美國農業部長厄爾·布茨曾表示,“誰提議發展有機農業,就叫他先決定下哪5000萬美國人要挨餓”,這種觀點也反映了人們對有機農業的壹種擔憂。

不過,瑞士有機研究所研究員Adrian Muller發表的《有機農業可持續養活世界的發展戰略》壹文指出,中等氣候影響下,減少50%的食物浪費以及50%的競爭食物的飼料,全球可以實現60%耕地的有機生產。此外,有機農業可以增加豆類作物彌補動物蛋白供應的減少,使人類膳食結構處於合理的狀態。

201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舉辦的第二屆生態大會曾達成壹致意見,認為大量研究顯示有機農業對環境和人類 健康 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該規模化推廣。在未來,中國有機農業的發展趨勢將如何?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有機農業雖然難以成為主流的農業模式,但有機農業的價值將更多體現為對整個農業體系的綠色發展起到引領帶動作用,通過資源投入、水土光熱配比、農業管理等改進提升農業發展質量。

石嫣建議,要進行食物生產的真實成本測算,比如農業面源汙染的後端治理投入應算入食物生產的成本中,進而測算如何補貼有機農業,大規模推廣有機農業。杜相革具體認為,糧棉油等關乎國家經濟安全的品種應以常規農業為主,水果、蔬菜、茶葉、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可因地制宜、多發展有機農業。現在中國有機農業的面積包括野生采集在內***4500萬畝左右,今後可適當擴展至1億畝。

多位專家提到,可參照日韓、德國的做法,通過補貼的方式優先向學校學生供給有機產品,在振興國民體質的同時,為中國有機消費市場尋得壹個突破口。同時,未來還要逐步建立有機食品全產業鏈與供應鏈,以及完備的產品追溯體系,建立起基於生態的消費信任。

  • 上一篇:肝癌早期不要忽視這五個癥狀,發現很久也不會晚。
  • 下一篇:形容很多人的詞。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