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分享是對他人最有效的事奉---讀《接納是最好的治愈--渡過2》心得

分享是對他人最有效的事奉---讀《接納是最好的治愈--渡過2》心得

“分享是對他人最有效的事奉”,我也將我的閱讀心得分享給大家!

----題記

《接納是最好的治愈--渡過2》是張進老師編輯的第二部關於治愈抑郁癥的經驗書,上篇為“幻象”,是患者訴說疾病的感受;中篇“光明”,是患者交流康復的經驗;下篇“知行”,是知名醫生、咨詢師、專家記錄案例和科普知識。

張進老師在前言中說:寫作是心靈秩序重建的過程,也是自我心理治療的手段。從心理建設的角度看,寫作無異於清理自我,和自我對話。寫作又是壹個把思維碎片邏輯化的過程,在自己的故事裏不斷的發現自己、創造自己;在理解中帶出新的靈感、意念、感受,轉化為新的動力。當然這不壹定是壹件輕松愉快的事情,面對過往的傷痛,常常會有逃離的沖動。但是當直面內心,在故事的敘述中,妳可以收獲感動。這是壹種自我擁抱,帶出溫柔的力量,撫慰傷痛的心,如同抽絲剝繭,把生命的真相逐層揭開。

張老師的這段話讓我靈感迸發:我何不將寫作技術應用到心理咨詢當中去,讓來訪者帶著使命感和價值感在壹個接納的狀態下直面內心、進行內省和重建呢?

在上篇“幻象”分享中,有舉行婚禮前三天發病的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患者sarina、有受盡雙相情感障礙折磨的患者迪諾龍華、有姜濤醫生分享的多重人格分裂的小姑娘,有克服幻覺的精神分裂患者聰明,還有壹個直接用真實姓名分享的抑郁癥患者陳余等等,他們選擇公開分享,就是壹種勇敢的接納,這種不亢不卑的真實的分享讓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多了壹份同理心和理解。

在中篇“光明”中,我特別喜歡題記中的話:“妳受的苦、遭的罪、忍的痛,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妳走的路。”這也是壹位從疾病中掙脫出來的患者說的話,這句話給了苦難壹個善果,讓苦難成為成長的契機。在張進老師與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交流中,比比皆是這樣的例子。如苦難家庭出生、患上抑郁癥的季善玲,不僅考上了大學,本科畢業後,又考上研究生,由計算機專業跨行到了心理學專業,還結了婚,變得越來越強大。他說:“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我的選擇,出生在貧窮愚昧的家庭不是我的選擇,我很慶幸自己經歷了那麽多絕望,還能堅持活到今天,還能走在人生的軌道上。命運也許會扭曲我的成長環境,但扭曲不了我對光明和美好的追逐,命運可以暫時使我深陷苦難,但不能擊潰我的靈魂,阻擋不了我重活新生的希望。”季善玲的成長就像壹棵紮根在石縫裏的松樹壹樣,全身散發堅韌不拔出精神力量,令每壹個看見他的人動容、感動。

壹位叫硯谷墨清的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他將治療當做壹生的戰役,他體會到:“疾病的痊愈,也是壹個人學習如何愛自己的過程。正是因為疾病,我才覺察到之前自己對自己是多麽缺乏了解,當我開始嘗試重新認識自己的時候,這種對自我的理解與懂得會比以前深沈許多,放棄與堅持的矛盾,狂妄背後的自卑,絕望中的忍耐,脆弱中的堅韌,這些才是真實的我。在絕望中嘗試,在嘗試中等待,在等待中改變,在改變中重生,這個世界不完美,但我們仍然可以療愈自己。”這是多麽有力量的話語啊,當疾病來臨時,還有什麽比懂得愛自己更有療效呢。

壹位帶母親治病13年的兒子分享了他的經歷和教訓,他強調:對於精神疾病,及時和正確治療非常關鍵。

壹位走出重度抑郁整整10年的來自美國的女患者分享了她的康復經驗,她說:“分享是對他人最有效的事奉。”她的身體改善之後,又進入了職場,十年過去了,現在她已經到退休的年齡,以60多歲的年齡衡量,她是非常健康的,體態適中,不胖不瘦,精力充沛,每星期爬兩次山,打壹次乒乓球,還去修壹些課,不吃任何中藥西藥,壹年中除了體檢,很少去看醫生。她的分享無疑讓那些害怕抑郁癥治不好的患者看到了光明的曙光。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院長姚貴忠也表示,精神疾病不等於精神殘疾,精神病患者也不壹定就是殘疾人,只要資料到位,他們完全可以正常地工作、生活。

曾經患過精神分裂癥的李印臣說:“害怕發病、害怕復發、害怕現實、害怕提高、害怕進取等等是精神疾病患者最常見的心態,對於康復期患者的各種害怕,他認為不是靠藥物能夠解決的,因為他們缺乏的是信心和動力,讓他們找到生活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找到並從事他們感興趣的工作,才能驅走籠罩在他們周圍的各種害怕,獲得更好的康復效果。

看著這麽多重癥的精神疾病患者通過積極資料完全康復,“光明”篇為我做咨詢帶來了信心和力量。

在下篇“知行”中,張進總結了壹個如何幫助抑郁癥患者的全病程指南,這個指南對我做咨詢也非常有指導意義。他認為抑郁癥患者從治療進程看,可以分為急性發作期、療愈期、鞏固期、康復期。在急性發作期需要科學求治;在治療期需要信任醫生、堅持治療;在鞏固期和康復期需要堅持服藥,輕度抑郁最好維持治療六個月以上,重度抑郁維持九個月以上,重度抑郁維持15個月以上;在抑郁情緒和輕度抑郁時期,要選擇恰當的幹預方式,如果僅僅是情緒問題,那麽可能還在心理範疇,可以進行心理幹預,如果不僅情緒長時間低落,連同動力和能力都出了問題,就可能進入”癥“的範疇,成為抑郁癥,需要及時藥物幹預;到了中度和重度抑郁期間,重在陪伴和覺察,以防止患者自殺。

張進老師對於抑郁癥用藥利弊做了完整表述。對於部分患者來說,吃藥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不得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壹、吃藥不壹定總能見效;二、吃藥有副作用;三、吃藥見效慢;四、吃藥不去根;五、吃藥周期太長,很多患者認為吃藥會上癮;六、吃藥有病恥感。既然吃藥是壹種不得已的選擇,那麽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趨利避害,根本沒有治根之說,只能夠緩解,很多時候,治標和治本差別不大,就像治感冒壹樣,只要能緩解頭痛、鼻塞、咽喉癥狀就行了,因為有可能再壹次會感冒。關於副作用:副作用確實存在,但也沒那麽可怕,因此副作用和疾病之間應該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關於復發: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嚴格遵守壹足,堅持服藥,鍛煉身體,輔之以心理調適,則復發的可能性並不大。關於上癮,其實上癮之說只是壹個誤解。概括而言,當下抑郁癥治療確實不夠理想,但暫時沒有別的療法可以全面代替。它是無奈的選擇,也是最不壞的選擇。

因為我不是醫生,沒有診斷權和開處方權,但是在咨詢中總會有壹些康復期的來訪者問這個問題,還有些是被評估出抑郁的需要轉診的來訪者,他們對用藥充滿恐懼,張老師關於抑郁癥用藥利弊的解讀幫助我科學地回答了他們的疑惑。

“知行”後面幾篇,在心理學如何對付強迫癥、心理咨詢治療的技術手段、元認知心理幹預技術案例等等以心理專家為主分享的篇幅中,我看到了張進老師作為壹位外行人的專業態度和包容進取之心,既有技術的指導,又有精神的滋養,科學實用,非常全面。

張進老師在“後記”中又苦口婆心地交代:抑郁不是妳的敵人。壹個人有多造躁狂,抑郁就有多深,正確的認識抑郁-----它是結果,不是肇始勢;它是必然,不是偶然;它是朋友,不是敵人。接納它,善待它,告別它。

感恩張進老師及所有分享的患者及患者家屬與心理專家,《渡過2》讓我深信抑郁、焦慮、強迫等等精神疾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待它的態度,當我們不幸患上心理疾病時,請不要害怕,懷著感恩之心積極治療,因為它讓我們又重新認識了自己、獲得新生。

看著這張美美照,我充滿能量地對自己說:“親愛的,妳受的苦、遭的罪、忍的痛,最後都會變成光,照亮妳走的路。”

  • 上一篇:成龍代言的霸王中藥世家***分為幾種?
  • 下一篇:古代皇帝為什麽那麽聽道士的話?因為這個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