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吳茱萸簡介

吳茱萸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吳茱萸的別名 7 來源 8 原植物形態 9 產地 10 采收與初加工 11 生藥性狀 12 性味歸經 13 功效及主治 14 化學成分 15 吳茱萸的藥理作用 16 吳茱萸中毒 16.1 不良反應機制 16.2 臨床表現 16.3 治療 17 吳茱萸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17.2 來源 17.3 性狀 17.4 鑒別 17.5 檢查 17.5.1 雜質 17.5.2 水分 17.5.3 總灰分 17.6 浸出物 17.7 含量測定 17.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17.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17.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17.7.4 測定法 17.8 吳茱萸飲片 17.8.1 炮制 17.8.1.1 吳茱萸 17.8.1.2 制吳茱萸 17.8.1.2.1 含量測定 17.8.1.2.2 浸出物 17.8.2 性味與歸經 17.8.3 功能與主治 17.8.4 用法與用量 17.8.5 貯藏 17.9 出處 18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吳茱萸的方劑 2 用到中藥吳茱萸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吳茱萸 1 拼音

wú zhū yú

2 英文參考

Evodia rutaecarpa Benth. [朗道漢英字典]

fructus evodiae [朗道漢英字典]

evodia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ructu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ructus Evodiae(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medicinal evodia fruit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吳茱萸

吳茱萸為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 的幹燥近成熟果實[1]。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

Fructus Evodiae(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

medicinal evodia fruit(《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吳茱萸的別名

曲藥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吳萸、茶辣[2]。

吳萸、樹辣子、茶辣、氣辣子、溴泡子、曲藥子、伏辣廣、左力[3]。

7 來源

吳茱萸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E. rutaecarpa (Juss.)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及疏毛吳茱萸E.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Dode) Huang將近成熟的果實[2]。

吳茱萸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實。

8 原植物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高2.5~8m。幼枝、葉軸、葉柄及花序均被黃褐色長柔毛。羽狀復葉對生;小葉5~11,長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4cm,寬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長柔毛,有透明腺點。花單性異株,密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骨突果紫紅色,有粗大腺點,每果含種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於溫暖地帶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9 產地

吳茱萸主產貴州、廣西、湖南、雲南、陜西、浙江、四川[2]。

吳茱萸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陜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江西。

10 采收與初加工

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幹或低溫幹燥,除去枝、葉、果梗等。

11 生藥性狀

果實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硬而脆。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12 性味歸經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小毒;入肝、胃經[2]。

13 功效及主治

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用於頭痛、疝痛、腳氣、痛經、脘腹脹痛、嘔吐吞酸、口瘡。

吳茱萸具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燥濕,殺蟲的功效[2]。

治肝胃不和,脘腹冷痛,嘔逆吞酸,食積瀉利,脅痛,厥陰頭痛,疝痛,風濕痹痛,腳氣腫痛,痛經,蟯蟲病[2]。煎服:1.5~4.5g[2]。

研末醋調敷兩足心(湧泉穴)治高血壓及口腔潰瘍;調成軟膏塗治濕疹,黃水瘡,神經性皮炎[2]。

吳茱萸為眼科常用溫裏藥,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用於肝經虛寒所致風輪起翳、翳膜灰白,或脾胃虛寒;飲邪上逆所引起的綠風內障,癥見眼珠脹痛、瞳散神昏、幹嘔吐涎等。常與人參、生姜配伍,如吳茱萸湯。

14 化學成分

吳茱萸含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吳茱萸卡品堿(Evocarpine)、羥基吳茱萸堿等生物堿。還含揮發油,內有吳茱萸烯(Evodene)、吳茱萸內酯醇(Evodol)、檸檬苦素等[2]。種子含脂肪酸,內有吳茱萸酸(Goshuynicacid)[2]。石虎還含吳茱萸內酯,石虎甲素等[2]。

吳茱萸含吳茱萸堿(evodiamine)、吳茱萸次堿(rutaecarpine)、羥基吳茱萸堿(hydroxy evodiamine)、 檸檬內酯(limonin)、辛弗林(synephrine)、吳茱萸烯(evodente)等。

15 藥理作用

吳茱萸有驅除腸胃氣體及抑制腸內異常發酵的作用[2]。

吳茱萸的乙醚提取物對豬蛔蟲及水蛭有壹定的抑制與殺滅作用[2]。

吳茱萸煎劑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2]。

吳茱萸水浸劑對常見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2]。某些成分有鎮痛作用[2]。

吳茱萸註射劑對麻醉兔、犬及腎型高血壓犬均有降壓作用[2]。

吳茱萸堿有鎮痛、升高體溫,可作利尿劑及發汗劑,其鹽酸鹽能收縮子宮,吳茱萸中還發現有腎上腺素類物質辛內弗林,可抗休克[2]。

16 吳茱萸中毒

吳茱萸為蕓香科吳茱萸屆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3]。其主要成分有吳茱萸堿、吳茱萸隸、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內酯醇及吳茱萸苦京等[3]。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功效[3]。

本品內服煎劑常用量1.5~6g。[3]

16.1 不良反應機制

有人內服30g發生中毒,主要損害神經系統。[3]

16.2 臨床表現

本藥中毒後3~6h發病,表現為嘔吐、腹痛、腹瀉、發熱,重者出現視力障礙、錯覺、毛發脫落等。也有報告服用本品後出現胸悶、頭痛、眩暈或皮疹(紅熱樣皮疹)等,經30min左右反應消失。[3]

16.3 治療

吳茱萸中毒的治療要點為[3]:

對癥處理。

17 吳茱萸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

吳茱萸

Wuzhuyu

EUODIAE FRUCTUS

17.2 來源

本品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var. bodinieri(Dode) Huang的幹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幹或低溫幹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17.3 性狀

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硬而脆,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粒。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17.4 鑒別

(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細胞,長140~350μm,壁疣明顯,有的胞腔內含棕黃色至棕紅色物。腺毛頭部7~14細胞,橢圓形,常含黃棕色內含物;柄2~5細胞。革酸鈣簇晶較多,直徑10~20μm;偶有方晶。石細胞類圓形或長方形,直徑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時可見,淡黃色。

(2)取本品粉末0.4g,加乙醇10ml,靜置30分鐘,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吳茱萸次堿對照品、吳茱萸堿對照品,加乙醇分別制成每1ml含0.2mg和1.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三乙胺(7:3: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於,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17.5 檢查 17.5.1 雜質

不得過7%(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A)。

17.5.2 水分

不得過15.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H 第壹法)。

17.5.3 總灰分

不得過10.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K)。

17.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Ⅹ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30.0%。

17.7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D)測定。

17.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壹水壹四氫呋喃壹冰醋酸(41:59:1:0.2)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25nm。理論板教按檸檬苦素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17.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吳茱萸堿對照品、吳茱萸次堿對照品、檸檬苦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吳茱萸堿0.15mg[4]、吳茱萸次堿0.1mg、檸檬苦素0.7mg的混合溶液,即得。

17.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80%乙醇25ml,稱定重量,浸泡1小時,超聲處理(功率100W,頻率40kHz)4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80%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7.7.4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吳茱萸堿(C19H17N3O)和吳茱萸次堿(C18H13N30)的總量不得少於0.15%,檸檬苦素(C26H3008)不得少於1.0%。

17.8 吳茱萸飲片 17.8.1 炮制 17.8.1.1 吳茱萸

除去雜質。

同藥材。

17.8.1.2 制吳茱萸

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凈吳茱萸,悶潤吸盡後,炒至微幹,取出,幹燥。

每100kg吳茱萸,用甘草6kg。

本品形如吳茱萸,表面棕褐色至暗褐色。

17.8.1.2.1 含量測定

同藥材。含吳茱萸堿(C19H17N3O)和吳茱萸次堿(C18H13N30)的總量不得少於0.15%,含檸檬苦素(C26H3008)不得少於0.90%。

17.8.1.2.2 浸出物

同藥材。

17.8.2 性味與歸經

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

17.8.3 功能與主治

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t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

17.8.4 用法與用量

2~5g。外用適量。

17.8.5 貯藏

置陰涼幹燥處。

17.9 出處

  • 上一篇:中國人壽鑫喜寶年金保險值得買嗎?便宜嗎?
  • 下一篇:黃芪和當歸的功效與作用,黃芪和當歸的功效與禁忌,食用方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