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麽?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麽?

民俗文化壹般包括三個方面: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住房等為主要內容;社會民俗文化,關註家庭、親屬、村鎮、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倫理、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娛樂和體育等。

中原地區的民俗文化特色鮮明,豐富多彩,具體體現在飲食、服飾、日常生活、生產活動、禮儀、信仰、節日、聚會等各個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對中國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它歷史悠久,多姿多彩。

中國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原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記憶。在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禮儀之鄉的中原地區,勤勞勇敢的中原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許多風尚和習俗,世代沿襲,長期積澱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的生活習俗,日常社會交往的禮儀習俗,生育、婚喪嫁娶、春節元宵節等生活習俗,還包括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工商業、民俗節日、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習俗。

王全英(省社科院研究員):自從有了人類活動,就有了民俗。中原是夏商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早在這壹時期就初步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禮儀制度,後來它們逐漸演變為中國傳統的禮儀制度。

中原地區的婚俗最早出現在古代夫妻婚姻的末期和個體婚姻的初期,到西周時期趨於完善,逐漸形成了受禮、問名、受禮、邀邀、迎親的“六禮”。在此基礎上演變成求婚、定禮、嫁娶等婚俗,延續至今,成為中國主要的婚俗。據考古發掘,中原地區早在兩萬年前就有葬禮,到了周朝形成了壹套比較完整的喪葬禮儀,成為中國的重要習俗。

踩高蹺、劃旱船、耍獅子、掛燈籠等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習俗,如小年祭竈、守年三十、除夕吃餃子、拜年、元宵點燈、清明節祭祖、端午插艾葉、七夕觀星、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爬山等,大多發源於中原,遍布各地

中原俗稱春節為“過年”或“過年”。臘月初八過後,我們開始準備年貨。早在商周時期,對竈神的崇拜就是“五祭”之壹。臘月二十三,俗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祭竈神。臘月的最後壹天,從東漢開始,中原人就稱之為“除夕”。這壹天,家家都要包餃子,包得越多越好。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春聯源於黃帝創造的桃符。每個人在開學第壹天都要吃餃子,主要取其“低齡交友”之意。拜年是春節期間的壹項重要活動。在大年初壹和初二,是家人的問候。過了初三,就是鄰居、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中原民間元宵節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素有“小過年,大十五”之稱。正月十五點點燈是元宵節祭祀神靈、祈福的重要活動。

春節期間,中原地區有踩高蹺、劃旱船、耍獅子、掛燈籠等豐富多彩的“玩社火”。它起源於古代對土地和火的崇拜。自秦漢以來,它演變為壹項民間傳統的綜合性文化活動,成為全國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原地區長期以來是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壹直崇拜能發號施令的龍神。傳說龍在農歷二月初二升天,古代中原人把這壹天定為“龍擡頭節”。這壹天會進行各種活動,壹是祈求龍王降雨,二是祈求消災解毒。

祭祖掃墓是中原清明節習俗的核心內容。清明節壹到,人們就帶著祭品去墓地燒紙點蠟燭祭奠祖先。清明這壹天,各家門口都要插上柳枝,男女都要戴上柳條環。

先秦時期,中原地區就有端午節的習俗。中原地區的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貼艾虎、掛菖蒲、喝雄黃酒的習俗,還有壹些消災祛病、預防瘟疫的習俗。這壹天,人們把采集的艾葉貼在門上,以辟邪。[/font][/color]

有了人類,就會有民俗。中原民俗文化與盤古神話、伏羲女媧神話、軒轅黃帝傳說* * * *不斷向周邊輻射,中原民俗文化的根文化特征十分突出。

張(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南大學教授):中原的民間文化具有典型的原始特征。從壹般特征來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根源。壹個民族的文化土壤是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更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中原的民俗很古老,可以推到伏羲女媧甚至盤古。中原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伏羲女媧、軒轅黃帝等神話傳說主要在中原。這些傳說也是最完整的,可以在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中得到證實。因此,可以說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國民俗文化的根。從發展來看,由於中原地區長期以來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俗文化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不斷融合吸收外來民俗文化,再向外輻射和傳播,使得中原民俗文化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基礎和支柱,根文化的特征十分突出。

孟憲明(河南文學院壹級作家、民俗學家):神話是信仰的源泉,其中蘊含著民族精神的根和意識的芽。以女媧神話為代表的中原神話,就像壹個巨大的根系,從中衍生出古老的民俗。

我們經常把地球視為我們的母親。這種深刻的大地母親意識源於女媧對人類的創造。

漢人重葬。強調土歸土,埋在地下才安全。古人認為太陽死在西方,被埋在土裏,第二天重生,躍入藍天,這是大地母親的幫助。偉大如太陽,但還是如此,形勢渺小如人!這就是為什麽漢人都埋在地下。

女媧神話也直接催生了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間信仰和最強烈的祖先意識。伏羲、女媧和神農在古代被稱為黃三,據說祭祀在黃帝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今天,中嶽嵩山上的三皇村,以及中原許多地方現存的三皇廟、黃三廟及其廟會,都是這壹習俗的遺存。在中原,捏泥人、揉面團、吹糖的民間藝人也受到女媧的崇敬。

女媧神話中的“大地母親意識”遍及民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原壹些地方,接生婆必須讓剛出生的孩子站在地上,帶著“生根發芽”的美好意願。就算給孩子起名,也要帶個臟字。

補天女神的“靈石意識”也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玉,美石也。古人佩戴玉,象征身份,彰顯道德,用玉辟邪。蓋房子是件大事。打好地基鋪好堿腳後怕惡鬼夜宿怎麽辦?拿壹塊石頭放在房子上,這樣所有的鬼都躲起來了。房子的墻對著馬路,房子不吉利。在墻上刻壹個“泰山石敢當”,壹切順利。

女媧神話的“補天情結”也直接產生了漢族的“穿天節”。每年正月二十三(時間因地而異),家家戶戶都要烤壹個大蛋糕,主婦在蛋糕上綁壹根帶紅線的大針,然後在廚房頂上放壹個梯子。根據民間傳說,在女神補天的日子裏,以女神補天為榜樣,我們將能夠在沒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獲得豐收。

女媧神話中的“大地母親意識”、“魂石意識”、“補天情結”,是我們的祖先有意無意地認識和解釋世界、征服世界的最根本的精神成果。中華民族在信仰上的祖先意識,政治上的民族意識,文化上的民族意識,情感上的認同意識,心理上的母神崇拜意識,都來源於此。它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強大的心理支撐,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天星(河南省民俗學會副會長、鄭州大學教授):中原民俗文化還具有集體性、傳承性、拓展性和變異性的特點。

集體性:民俗在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的基本特征。中原民俗是中原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流傳、完善和創新都是靠集體的力量來完成的。

傳承:民俗文化在時間上的縱向延續。中原民俗產生後,被人們繼承,相當穩定。很多民俗並沒有因為政權更叠或者社會變遷而立刻停止。

傳播:民俗文化在空間上的橫向傳播過程。中原地區產生的許多民俗由於中原的中心地位和便利而向四面八方傳播,影響了中國其他地區的民俗。比如過年的習俗,壹些民間藝術活動,少林武術,陳家溝太極拳等。

  • 上一篇:問題:如何進行中醫辨證治療?
  • 下一篇:妳在倒水之前放茶葉還是。。。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