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關於艾葉出名的詩句

關於艾葉出名的詩句

1.關於“端午節”的著名詩句有哪些

1.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蘇軾《浣溪沙·端午》

2.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

3.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4.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趙蕃《端午三首》

5.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邊貢《午日觀競渡》

6.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女,慶端陽。——舒頔《小重山·端午》

7.五月五日午,贈我壹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8.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貝瓊《已酉端午》

9.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

10.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蘇軾《浣溪沙·端午》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裏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壹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壹為端壹,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幹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的多個名稱叫法:

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壹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龍舟節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壹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稱之為扒龍船。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壹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當五汛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壹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

天中節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壹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壹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端午節除是古代圖騰祭祀節外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2.關於端午節的詩句:端午節古詩有哪些,有名端午節古詩

1、端午日

唐代: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2、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往事莫論量。

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3、南鄉子·端午

宋代:李之儀

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無人載壹樽。

唯有鶯聲知此恨,殷勤。恰似當時枕上聞。

4、同州端午

唐代:殷堯藩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5、和端午

宋代: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3.哪位知道清朝端午節著名的詩句我急需

節令門 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壹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自古便有食粽、飲雄黃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4.艾葉送真情,端午寄相思的好句子

1、粽子飄香艾草芳,龍舟爭渡鬧春江。

喝雄黃,佩香囊,歡聲笑語迎端陽;風輕揚,福滿堂,幸福生活萬年長。端午節,願妳自在悠閑,合家安康! 2、天蒼蒼,野茫茫,暴富的希望太渺茫;水彎彎,路長長,沒錢的日子太漫長;樓高高,人忙忙,今夜相約搶銀行。

接頭暗號:端午已至,提“錢”快樂! 3、層層粽葉層層情,壹層壹層送予妳:壹層送妳身體健,二層送妳事業順,三層送妳生活美,四層送妳愛情甜,五層送妳財源豐,六層送妳家和美…端午快樂! 4、節日未到,短信先到。願粽葉的清香,給妳帶來幸運與平安。

願粽子的香甜,給妳帶來甜蜜與吉祥。願妳品嘗出粽子裏深深地情誼,端午節快樂! 5、香香的粽子是思念,青青的粽葉表惦念,粘粘的糯米是掛念,紅紅的大棗表想念,端午節到了,朋友妳還好嗎,願妳壹切如意,萬事順利,端午節快樂。

6、端午節送妳壹個開心粽,帶著我的祝福;送妳壹個幸福粽,映著我的問候;送妳壹個甜蜜,浸透我的關懷;送妳壹條端午短信,傳遞我的祝願,祝端午節快樂。 7、白天的思念,夜裏的失眠,全是因為遠方的妳。

端午節快到了,我對妳很是想念,心中默默的祝福妳:身體健康,壹切順利! 8、每當壹個節日來臨,我總是第壹個想起妳,不知妳是否也和我壹樣,遙望著遠方,思念自己牽掛的人。端午節到了,讓我為妳送上壹份祝福! 9、某公司端午節時給每個外籍員工發了粽子,第二天有個老外很感謝地說:妳們發的點心很好吃,謝謝,就是外面的生菜有點硬。

端午節快樂! 10、咬妳壹口,清香依舊,咬妳兩口,全身自由,咬妳三口,幸福永久,咬妳四口,完了,我想妳想的太投入吃粽子咬到了手。嘿嘿!端午節快樂哦! 11、五月五,是端陽,民俗節日不能忘;蕩起漿,推開浪,龍舟下水喜洋洋;艾草青,粽米香,快樂祝福冠群芳;戴香包,喝雄黃,驅邪防病保健康。

端午快樂! 12、五月五,來端“五”:端起快樂,把煩惱瞄準;端起信心,把失落槍斃;端起好運,把黴運幹掉;端起友情,把寂寞打倒;端起祝福,讓溫馨圍繞!端午節快樂。 13、粽子飄香端午到,五彩香囊身邊掛,驅邪避災福相伴,敬上壹杯雄黃酒,賓朋舉杯迎端陽,龍舟賽出情悠揚,壹年更比壹年強,生活美妙更輝煌,願妳端午快樂,幸福萬年長! 14、端午節,為妳包壹個甜蜜的粽子,裹著我真心的祝福,願妳健康平安;為妳做壹個美麗的香囊,織著我深情的祝願,願妳快樂幸福。

祝妳端午節愉快! 15、舀壹勺好運米,采兩片大棕葉,包壹個甜的粽子,打著七彩八飄的絲帶,裏面裝的是我給我妳滿滿的祝福和好運送給妳,願端午節快樂。 16、粽子綠外套,內裝七彩餡,香甜鮮鹹辣,五味任妳選。

肉香品幸福,棗甜嘗快樂,海鮮細品味,鹹是百味王。生活多色彩,樂趣其中藏。

祝妳端午節快樂。

5.關於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壹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端陽采擷》

宋許文通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

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

《已酉端午》

元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七律 ? 端午》

現代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6.誰能給我壹點古代文學常識和有名的詩句

描寫春的古詩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漢樂府古辭《長歌行》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賀知章《詠柳》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壹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南宋誌南和尚《絕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描寫夏天的古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裏《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宋?陸遊《初夏絕句》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壹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宋?範仲淹《蘇幕遮》描寫冬天的古詩和描寫冬天的名句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臺----------唐?李白《北風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唐?韓愈《李花二首》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唐?高駢《對雪》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遊《病起書懷》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示兒》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11、精忠報國。

——《宋史·嶽飛列傳》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13、唐·李夢陽:向北望星提劍立,壹生長為國家憂。

14、明·於謙:壹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忠家。15、宋·陸遊:壹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16、三國誌:憂國忘家,捐軀濟難。17、唐·李白: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

1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病起書懷》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晏殊和尚的詩句“:契闊死生君莫問,行雲流水壹孤僧。

無端歡笑無端哭,縱有歡腸已成冰。”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2、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傳·昭公元年》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儒行》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嶽陽樓記》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病起書懷》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示兒》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11、精忠報國。

——《宋史·嶽飛列傳》。

7.有關端午節的習俗和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余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唐 劉禹錫《競渡曲》 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壹大壹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壹口吞下。

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愈,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壹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榕枝: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稱為艾人。

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壹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壹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裏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

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壹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壹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石榴皮為壹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壹段故事。

黃巢之亂的時候,有壹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壹個婦女背上背著壹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壹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壹的命脈,所以萬壹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

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賽龍舟:當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屈原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傳說是為了避免很重的大魚吞噬大夫屈原的身體。

飲雄黃酒: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

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

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壹種毒蛇)蛇之患。

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壹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遊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

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壹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8.古代最著名的詩是哪壹首

高適 別董大二首(其壹) 原詩: 千裏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

高適於此自是作手。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

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淒酸。 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

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誌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德宗貞元初年,博陵才子崔護科舉落第,便在長安找個住處繼續攻讀。清明節的壹天,崔護去城南領略大自然的景色。

在壹戶農家小院前想討碗水喝,農家出來壹位美麗的姑娘端來壹碗水,崔護被姑娘的美貌深深打動了,不禁產生了愛慕之情。 第二年清明節的壹天,他又來到這個農家前,但大門上了鎖,於是他在院門上寫下了這首詩留給姑娘。

這首詩中,詩人設置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艷”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是物是人非。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無限悵惘。

  • 上一篇:朱砂是怎麽融化的?
  • 下一篇:吃中藥不可隨意加糖,妳知道原因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