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萬柳堂文言文

萬柳堂文言文

1. 求 文言文和翻譯

原文:

昔之人貴極富溢,則往往為別館以自娛,窮極土木之工,而無所愛惜。既成,則不得久居其中,偶壹至焉而已,有終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為之。夫賢公卿勤勞王事,固將不暇於此,而卑庸者類欲以此震耀其鄉裏之愚。

臨朐相國馮公,其在廷時無可訾亦無可稱,而有園在都城之東南隅。其廣三十畝,無雜樹,隨地勢之高下,盡植以柳,而榜其堂曰“萬柳之堂”。短墻之外,騎行者可望而見。其中徑曲而深,因其窪以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雲水蕭疏可愛。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師,則好遊者鹹為予言此地之勝。壹至,猶稍有亭榭。再至,則向之飛梁架於水上者,今欹臥於水中矣。三至,則凡其所植柳,斬焉無壹株之存。

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升降,蓋略與此園等。然則士茍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貴。彼身在富貴之中者,方殷憂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為苑囿也哉!

譯文:

過去的人,富貴到了極點,就往往要建造別墅來供自己享樂,竭盡建築藝術的精巧,而不惜壹切代價。等到建成,卻不能常常住在別墅中,只是偶然去壹次而已,甚至有的終身都沒有去過。而能夠常住在裏面的人,卻又無力去建造別墅。其實,賢能的公卿大夫忙於國家的事務,根本沒有時間顧及這種事,只有庸俗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華別墅向家鄉那些無知的人誇耀,使他們感到震驚。

康熙朝的宰相、臨朐人馮溥,當他在朝任職時,所做過的事既沒有可以指責的,也沒有什麽可以稱贊的,只是他有座別墅園林在城的東南角。園的面積有三十畝,園中沒有壹棵雜樹,隨著地勢的高低,全部種的是柳樹,因而題寫園中的堂名為“萬柳之堂”。在矮墻的外面,騎馬經過的人可以望見。園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處,利用園中低窪的沼地,建成了池塘,又堆積泥土,造出了假山;池塘邊都長滿了蘆荻,雲彩和池水疏落映襯,可愛極了。

雍正初年,我剛到北京,喜歡遊玩的朋友都對我介紹萬柳堂的勝景。我第壹次到萬柳堂,還多少有些亭臺水閣;第二次到那裏,以前淩空架在水上的高橋,已斜臥在水中了;第三次去,則凡是園中所種的柳樹,都象斬過壹樣,沒有壹棵留存了。

人世間富貴的榮耀,它總是隨著時間有升有降,大概也和這個萬柳堂園壹樣。那麽士大夫如果能夠自己有所領悟的話,就應該不再羨慕富貴這樣的身外之物。那些已經置身在富貴之中的人,正應當深憂也來不及,又怎麽能搜刮百姓的脂膏來建造園林呢?!

2.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4題

小題1:雍正之初/予始至京I師/則好遊者成為予言此地之勝 (2分)小題1:(1)題名(2)堆積(2分,各1分)小題1:過去,萬柳堂中沒有壹棵雜樹,隨著地勢的高低,全部種的是柳樹,園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處,園中低窪的沼地建鹿了池塘,又堆積泥土造出了假山;池塘邊長滿了蘆荻,雲和池水疏落映襯,可愛極了。如今,萬柳堂還多少有些亭臺水閣,以前淩空架在水上的高橋,已斜臥在水中了;園中所種的柳樹,都像斬過壹樣,沒有壹棵留存。(3分)小題1:揭示出“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升降,盞略與此園等”的道理。諷刺了富貴而淫樂者,勸誡士大夫不要貪慕富貴,富貴了更不要搜刮百姓建園自樂。(3分)

3. 遊萬柳堂記清劉大櫆昔之人貴極富溢,則往往為別館①以自娛,窮極

小題1:B小題2:BC小題3:①那些賢能的公卿大夫忙於國家的事務,根本沒有時間顧及這種事。

②人世間富貴的榮耀,它總是隨著時間有升有降,大概也和這個萬柳堂園壹樣。小題4:①榮華富貴乃身外之物,不可久恃。

②為政者要兩袖清風,不可搜刮民膏供己享樂。 點評:“之”“於”“而”“以”“其”“為”“乃”“焉”等,我們要根據這些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結合例句進行歸類積累,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虛詞題。

同學們不妨通過卡片的形式,識記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小題3:試題分析:翻譯(1)句時,註意“夫是那些的意思,固是根本的意思,暇是空閑的意思,於是在的意思”,還要使整個句子保持流暢性與完整性。

翻譯(2)句時,註意“時是隨著時間的意思,蓋是大概的意思,等是等同的意思”,還要使整個句子保持流暢性與完整性。點評:文言翻譯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

文言翻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對於初中生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

因為中考要求文言翻譯要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斷要求較高。小題4:試題分析:本文通過萬柳堂園的盛衰,意在告訴人們:(1)盛衰無常,不必過於在意個人的榮華富貴,更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來滿足自我的私欲。

點評:理解文章的主旨,先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區分析作者選擇這些材料來構思全文的目的何在即可。

4. 遊萬柳堂記清 劉大櫆昔之人貴極富溢,則往往為別館①以自娛,窮極

小題1:B

小題2:BC

小題3:①那些賢能的公卿大夫忙於國家的事務,根本沒有時間顧及這種事。②人世間富貴的榮耀,它總是隨著時間有升有降,大概也和這個萬柳堂園壹樣。

小題4:①榮華富貴乃身外之物,不可久恃。②為政者要兩袖清風,不可搜刮民膏供己享樂。

小題1:試題分析:B.亦無可稱(稱贊)。

點評:文言實詞的考查,最常見的命題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幹個詞讓學生作解釋。要求解釋的詞,壹般為常見實詞,通假字、壹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往往是命題的重點,當然也應該成為同學們備考的重點。

小題2:試題分析:A、卻 就,B、憑借 憑借,C、加強語氣 加強語氣,D、建造 作為。根據題意,應選擇B、C兩項。

點評:“之”“於”“而”“以”“其”“為”“乃”“焉”等,我們要根據這些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結合例句進行歸類積累,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虛詞題。同學們不妨通過卡片的形式,識記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小題3:試題分析:翻譯(1)句時,註意“夫是那些的意思,固是根本的意思,暇是空閑的意思,於是在的意思”,還要使整個句子保持流暢性與完整性。翻譯(2)句時,註意“時是隨著時間的意思,蓋是大概的意思,等是等同的意思”,還要使整個句子保持流暢性與完整性。

點評:文言翻譯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文言翻譯的標準是三個字:信、達、雅。對於初中生而言,能達到前兩個標準“信”(準確無誤)和“達”(通順流暢)就很不錯了。因為中考要求文言翻譯要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斷要求較高。

小題4:試題分析:本文通過萬柳堂園的盛衰,意在告訴人們:(1)盛衰無常,不必過於在意個人的榮華富貴,更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來滿足自我的私欲。

點評:理解文章的主旨,先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區分析作者選擇這些材料來構思全文的目的何在即可。

5. 遂初堂記 文言文翻譯

《遂初堂記》原文:

宋尤文簡公嘗愛孫興公《遂初賦》,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書扁賜之,在今無錫九龍山之下。公十四世孫質,字叔野,求其遺址而莫知所在,自以其意規度於山之陽,為新堂,仍以“遂初”為扁,以書來求余記之。

按興公嘗隱會稽,放浪山水,有高尚之誌,故為此賦。其後涉歷世途,違其夙好,為桓溫所譏。文簡公歷仕三朝,受知人主,至老而不得去,而以“遂初”為況,若有不相當者。昔伊尹、傅說、呂望之徒,起於胥靡耕釣,以輔相商、周之主,終其身無復隱處之思。古之誌得道行者,固如此也。惟召公告老,而周公留之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茲大命,惟文王德,丕承無疆之恤。”當時君臣之際可知矣。後之君子,非復昔人之遭會,而義不容於不仕。及其已至貴顯,或未必盡其用,而勢不能以遽去。然其中之所謂介然者,終不肯隨世俗而移易,雖三公之位,萬鐘之祿,固其心不能壹日安也。則其高世遐舉之誌,宜其時見於言語文字之間,而有不能自已者。當宋皇祐、治平之時,歐陽公位登兩府,際遇不為不隆矣,今讀其《思潁》之詩,《歸田》之錄,而知公之不安其位也。況南渡之後,雖孝宗之英毅,光宗之總攬,遠不能望盛宋之治,而崇陵末年,疾病恍惚,宮闈戚畹,幹預朝政,時事有不可勝道者矣。雖然,二公之言已行於朝廷,當世之人主不可謂不知之,而終不能默默以自安。蓋君子之誌如此。

公歿至今四百年,而叔野能修復其舊,遺構宛然。無錫,南方士大夫入都孔道,過之者登其堂,猶或能想見公之儀刑。而讀余之言,其亦不能無概於中也已。

譯文(供參考):

南宋詩人尤袤(謚號“文簡”)曾經很喜愛東晉孫綽寫的《遂初賦》,就用“遂初”給書齋命名,宋光宗趙惇(死後葬在永崇陵)書寫匾額相賜,在今無錫九龍山下。孫興公(孫綽)的十四世孫質,字叔野,尋找遂初堂遺址而沒有人知道在哪裏,按照自己的猜測應當在九龍山的南面,於是新建了書堂,仍以“遂初”為匾額,寫信來求我作記(文體)。

依據孫綽曾隱居會稽,放浪山水,有高尚的誌向,所以才作此賦。然而他後來經歷的塵世,違背了他夙願喜好,被恒溫譏諷。尤袤三朝為官,身受皇帝的知遇之恩,到老也不讓離開朝廷,就以“遂初賦”為比照,感覺有很多不能相比之處。古時候的伊尹(商代名相)、傅說(商代名相)、姜子牙壹類人,出身於壹無所有的農人、釣魚人,來輔佐商、周的君主,終其壹生沒有生發過隱居的念頭。古代那些誌向得到滿足、理想得到實現的人,原本就如此。只有周朝的召公姬奭告老還鄉時,周公挽留他說:“妳睿智地輔佐大王,正是順應了這個天命,只有文王有德,很好地繼承了不分疆土的關愛。”當時的君臣關系可以想見了。後來的君子,再沒有古人那樣的際遇,而道義上不能動不動辭職不幹。到他已經成為貴顯了,可能並沒有才盡其用,而形勢又不能馬上離去。然而其中的所謂堅定不移的人,到頭不肯隨著世俗而改變,雖然高居三公之位,萬鐘之祿,而他的心壹天也不能安穩。他們遠大的誌向,只能時常表現在言語文字裏,有的人並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當宋皇祐、治平年間,歐陽修登上了兩府的官位,際遇不能說不好了,現在再讀他的《思潁》詩,《歸田》錄,就知道他不安於這些官位的真實思想。況且南渡(建立南宋)之後,雖然有孝宗的英毅,光宗的總攬全局,都遠不能與盛宋之治時期可比,而光宗末年,疾病恍惚,後宮戚黨,都來幹預朝政,當時的這些事說不完了。雖然,尤袤等人的觀點已在朝廷被熟知,皇帝不能說不知道,然而總不能因此而默默自安吧。君子之誌就是這樣的。

尤袤去世至今四百年,而民間能夠恢復遂初堂的舊貌,宛然還是老樣子。無錫,是南方的士大夫們入都的通道,經過的人進入遂初堂,還可以想見他當年的典範遺貌。而讀了我這些文字,他們也不能在內心沒有感慨吧。

6. 文言文《南史陶弘景傳》翻譯

陶弘景(公元456-536),表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是丹陽郡秣陵縣(今江蘇江寧縣)人。

當初他母親夢見壹條青龍從自己懷中飛出,又看見兩個天人手裏拿著香爐來到她家裏,隨後就懷孕了,生下了陶弘景。但她看到的青龍卻是沒有尾巴的,自己獨自飛上天去了。

據說這預兆了後來陶弘景終身不娶、沒有子嗣。 從童年時候起,陶弘景就有與眾不同的品行和誌向。

他在六歲時就能理解自己讀的書,並能撰寫文章。七歲時讀了《孝經》、《毛詩》(即《詩經》)、《論語》等幾萬字的書籍。

後來,在他十歲的時候,有壹位,同鄉得到壹本晉代人葛洪寫的《神仙傳》。他看到裏面關於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後,便感嘆地說:“讀了這本書,便使人產生壯誌淩雲的胸懷,有修仙學道的誌氣。”

於是他不分晝夜地研究、探尋這本書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學道、長生久視的誌向。他曾經對人說:“仰望青天白雲和太陽,就不覺得象原來那樣遙遠不可及了。”

長大成人後,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儀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開闊,耳朵長而形體精致。他讀了壹萬多卷書,善於彈琴和下棋,精於草書和隸書的書法。

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三月,齊高帝作相國。他當時才二十多歲,便被薦舉為“諸王侍讀”,後來又授予他“奉朝請”的官職(可定期參加朝會)。

他雖然身居權貴之門,卻始終藏形匿跡,不與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閱讀。朝廷中有關禮儀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決定。

陶弘景本來是個不求榮華富貴的人,壹直想辭官歸隱。他曾經在給親友的信中說:“疇昔之意,不願處人間,年登四十,誌畢山藪。

今三十六矣,時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請求辭官歸隱。皇帝下詔準許了他的請求,並賜送他成束的絹帛作為禮物。

到他離開的時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虜亭來為他餞行,張設了許多帷帳,為他舉行盛大的告別宴會。去那裏的車馬太多,互相擁擠,堵塞了道路。

人們說這是自宋、齊兩朝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朝野上下的人都覺得他非常榮耀。

他便隱居在句容縣的句曲山上(今江蘇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壇等縣境)。他常說:“這座山下是第八洞宮,名叫金壇華陽之天,周圍有壹百五十裏邊界。

漢代的時候有鹹陽三茅君(茅盈和他的兩個弟弟),他們得道後來掌管此山,所以又叫茅山。”於是他在山的中部建立了壹處住宅,自號“華陽隱居”。

開始的時候他跟東陽郡的孫遊嶽學習符錄和圖讖等經文和道術。後來他遊遍了各個名山,尋求仙藥。

每當經過山澗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裏或坐或臥,吟詠詩文,久久徘徊,激動的心情難以平靜。他特別喜愛松間風濤之聲。

壹聽到松濤響,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樂。有時他壹個人獨自去山泉、巖石的地方遊覽,遠遠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神仙。

當時,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同時也是中國音韻學鼻祖的沈約,正在東陽郡作郡守。由於尊崇他的誌向和節操,沈約多次寫信邀請他出來作官,但他始終沒有接受。

梁武帝(壹說齊高帝)曾經下詔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說山中什麽也沒有,還不如出來作官,也就什麽都有了。陶弘景寫了“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有什麽呢?山嶺上有許多白雲。

可惜白雲只能供我自己賞心悅目,卻不好用手捧來寄送給妳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願出山作官,不屑與時人為伍的高雅誌向。此詩順口道來,語言平淡卻內蘊深厚。

從此,後世的詩詞文章中便把白雲和隱者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白雲行蹤飄忽,來去無跡,自由自在,無所掛礙,正象飄逸不群的隱士壹樣。

另壹次梁武帝要他出來作官時,他幹脆畫了兩頭牛,壹頭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壹頭戴著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還用棒子 驅趕著。梁武帝看了也笑起來,知道他絕不會出來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迫他出仕的念頭。

永元初年(公元499-500),陶弘景修築了壹棟三層樓的房子。他自己住在上層,他的弟子們住在中層,來訪的賓客住在下層。

從此他便斷絕了和世人的交往,只準許壹個家僮在他身邊侍候他。齋天監四年(公元505),他又搬到積金東澗居住。

梁武帝蕭衍原來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後,對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斷地有書信往來,多至壹個月中就有幾封信,還經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經常給他送禮物去。國家每當遇到吉兇、征討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裏咨詢,因此當時的人們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陶弘景之為人,謙虛謹慎,通達事理而不拘泥,無論在官在隱都自然地符合禮儀。他的心明白如鏡,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於心。

他說起話來沒有繁冗錯亂,萬壹有也能立即覺察到。他生性喜好著書立說,崇尚奇異超常的事物,愛惜自然的風光,年齡越大,其愛越深。

他特別精於陰陽五行,風角(以五音占四方之風而定吉兇)星算(占星術),山川地理,四方產物,中醫的中藥學。他撰寫了《帝代年歷》,曾經制造過渾天象,說是“為了修道所須,不只是史官可以用”。

陶弘景傳 ①陶弘景字通明,丹陽林陵人也。幼有異操,年四五歲恒以獲為筆,畫灰中學書。

及長,讀書萬余卷,壹事不知,以為深恥。未弱。

7. 文言文《南史陶弘景傳》翻譯

陶弘景(公元456-536),表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是丹陽郡秣陵縣(今江蘇江寧縣)人。

當初他母親夢見壹條青龍從自己懷中飛出,又看見兩個天人手裏拿著香爐來到她家裏,隨後就懷孕了,生下了陶弘景。但她看到的青龍卻是沒有尾巴的,自己獨自飛上天去了。

據說這預兆了後來陶弘景終身不娶、沒有子嗣。 從童年時候起,陶弘景就有與眾不同的品行和誌向。

他在六歲時就能理解自己讀的書,並能撰寫文章。七歲時讀了《孝經》、《毛詩》(即《詩經》)、《論語》等幾萬字的書籍。

後來,在他十歲的時候,有壹位,同鄉得到壹本晉代人葛洪寫的《神仙傳》。他看到裏面關於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後,便感嘆地說:“讀了這本書,便使人產生壯誌淩雲的胸懷,有修仙學道的誌氣。”

於是他不分晝夜地研究、探尋這本書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學道、長生久視的誌向。他曾經對人說:“仰望青天白雲和太陽,就不覺得象原來那樣遙遠不可及了。”

長大成人後,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儀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開闊,耳朵長而形體精致。他讀了壹萬多卷書,善於彈琴和下棋,精於草書和隸書的書法。

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三月,齊高帝作相國。他當時才二十多歲,便被薦舉為“諸王侍讀”,後來又授予他“奉朝請”的官職(可定期參加朝會)。

他雖然身居權貴之門,卻始終藏形匿跡,不與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閱讀。朝廷中有關禮儀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決定。

陶弘景本來是個不求榮華富貴的人,壹直想辭官歸隱。他曾經在給親友的信中說:“疇昔之意,不願處人間,年登四十,誌畢山藪。

今三十六矣,時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請求辭官歸隱。皇帝下詔準許了他的請求,並賜送他成束的絹帛作為禮物。

到他離開的時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虜亭來為他餞行,張設了許多帷帳,為他舉行盛大的告別宴會。去那裏的車馬太多,互相擁擠,堵塞了道路。

人們說這是自宋、齊兩朝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朝野上下的人都覺得他非常榮耀。

他便隱居在句容縣的句曲山上(今江蘇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壇等縣境)。他常說:“這座山下是第八洞宮,名叫金壇華陽之天,周圍有壹百五十裏邊界。

漢代的時候有鹹陽三茅君(茅盈和他的兩個弟弟),他們得道後來掌管此山,所以又叫茅山。”於是他在山的中部建立了壹處住宅,自號“華陽隱居”。

開始的時候他跟東陽郡的孫遊嶽學習符錄和圖讖等經文和道術。後來他遊遍了各個名山,尋求仙藥。

每當經過山澗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裏或坐或臥,吟詠詩文,久久徘徊,激動的心情難以平靜。他特別喜愛松間風濤之聲。

壹聽到松濤響,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樂。有時他壹個人獨自去山泉、巖石的地方遊覽,遠遠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神仙。

當時,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同時也是中國音韻學鼻祖的沈約,正在東陽郡作郡守。由於尊崇他的誌向和節操,沈約多次寫信邀請他出來作官,但他始終沒有接受。

梁武帝(壹說齊高帝)曾經下詔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說山中什麽也沒有,還不如出來作官,也就什麽都有了。陶弘景寫了“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有什麽呢?山嶺上有許多白雲。

可惜白雲只能供我自己賞心悅目,卻不好用手捧來寄送給妳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願出山作官,不屑與時人為伍的高雅誌向。此詩順口道來,語言平淡卻內蘊深厚。

從此,後世的詩詞文章中便把白雲和隱者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白雲行蹤飄忽,來去無跡,自由自在,無所掛礙,正象飄逸不群的隱士壹樣。

另壹次梁武帝要他出來作官時,他幹脆畫了兩頭牛,壹頭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壹頭戴著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還用棒子 驅趕著。梁武帝看了也笑起來,知道他絕不會出來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迫他出仕的念頭。

永元初年(公元499-500),陶弘景修築了壹棟三層樓的房子。他自己住在上層,他的弟子們住在中層,來訪的賓客住在下層。

從此他便斷絕了和世人的交往,只準許壹個家僮在他身邊侍候他。齋天監四年(公元505),他又搬到積金東澗居住。

梁武帝蕭衍原來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後,對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斷地有書信往來,多至壹個月中就有幾封信,還經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經常給他送禮物去。國家每當遇到吉兇、征討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裏咨詢,因此當時的人們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陶弘景之為人,謙虛謹慎,通達事理而不拘泥,無論在官在隱都自然地符合禮儀。他的心明白如鏡,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於心。

他說起話來沒有繁冗錯亂,萬壹有也能立即覺察到。他生性喜好著書立說,崇尚奇異超常的事物,愛惜自然的風光,年齡越大,其愛越深。

他特別精於陰陽五行,風角(以五音占四方之風而定吉兇)星算(占星術),山川地理,四方產物,中醫的中藥學。他撰寫了《帝代年歷》,曾經制造過渾天象,說是“為了修道所須,不只是史官可以用”。

陶弘景傳①陶弘景字通明,丹陽林陵人也。幼有異操,年四五歲恒以獲為筆,畫灰中學書。

及長,讀書萬余卷,壹事不知,以為深恥。未弱冠。

  • 上一篇:夢見吃中藥需要空腹嗎的預兆
  • 下一篇:枳殼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