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元朝的建立

元朝的建立

元朝建立前的蒙古

蒙古高原的許多蒙古部落,原來都是金朝的藩屬民族。隨著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的勢力開始壯大,逐漸脫離了金朝的統治。金臺和四年(1204),蒙古首領鐵木真通過殘酷的戰爭統壹了蒙古高原的蒙古各部落。太和六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被各部落推舉為“成吉思汗”,在漠北建立政權,國號“葉克蒙古魯勒斯”,即大蒙古帝國。大蒙古建立後,發動征服戰爭,擴張領土。1217年,滅西遼,1219,攻伏爾加河流域。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死於對西夏的遠征。蒙古軍隊的對外戰爭具有征服的性質。為了減少蒙古軍隊的傷亡,加快戰爭的進程,戰爭中蒙古軍隊對敵人采取了殘酷野蠻的政策。大量敢於勇敢抵抗的地區在破城後遭到屠殺和奴役,無數財產被洗劫和破壞。戰爭的結果是建立了壹個疆域空前、人口和經濟總量世界第壹的龐大帝國,影響力極其繁榮。基本實現了世界統壹、世界大同的格局,對後世影響很大。

元朝的建立

蒙古帝國可汗芒戈於1259年卒於四川,享年52歲。他的四哥忽必烈和七哥阿裏巴巴兄弟開始爭奪大汗的位置。1260年3月,阿裏布格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格爾召開的“呼裏勒臺”會議上,在阿祖臺王等大多數蒙古東正教派別的支持下通過。與此同時,忽必烈在與南宋媾和後回到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在中原儒官和部分蒙古國王的支持下自稱可汗。1260年4月,忽必烈建立中書省,掌管國事。1260年5月,忽必烈頒布“聖旨”法令,建立元朝統壹。由於忽必烈在中原舉行自組裝,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裏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和阿裏不哥隨即展開了長達四年的可汗戰爭。直到1264年,阿裏不哥戰敗投降,忽必烈才被封為雕像。但他“實行漢法”的想法引起了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加入忽必烈汗國。結果其他幾個蒙古汗國敵對,忽必烈政權只包括“中國”(不完全是今天意義上的中國)和蒙古高原地區,蒙古帝國從此不復存在。

元朝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頒布了《建國詔書》,取《易經》中“大幹袁”之意,正式將建國命名為“袁”。這是蒙古帝國政權從世界範圍的大壹統帝國轉變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在此之前,蒙古政權在中原地區進行掠奪性統治,中原地區只是其領土的壹部分。只是在忽必烈時期才轉變為以中國為主要占領地區的王朝,而在此之前並沒有出現“元”的名稱,所以“大元”的建立要從這裏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劉的策劃下,建在中原都城(今北京)。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了6歲的宋恭帝和謝太後。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中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盧秀福背著9歲的皇帝趙敏投海自盡,中國(南宋)滅亡。

之後元軍進攻周邊壹些地區,如越南、日本,其中以征服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壹般認為,臺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隊”)是元軍失敗的最大原因。然而,最新的科學發現否定了這個理由。英國《新科學家》周刊最近發表的壹項考古新發現指出,為忽必烈建造戰艦的朝鮮人民故意建造和設計質量極差的船只,是忽必烈蒙古艦隊葬身魚腹的主要原因。

[編輯此段]科學與文化

元朝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文學在當時處於世界最先進的地位,數學和醫學也在世界先進之列。科學家郭守敬在1276年修訂了新歷法,歷時四年,制定出計時歷法,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他還擔任水監,負責修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後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以及濟州河、匯通河等其他幾項重大工程,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裏;戲劇和小說創作蓬勃發展,湧現出關漢卿等壹批優秀劇作家。元曲已成為中國優秀的文學遺產,與唐詩宋詞並稱。中國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的碰撞,激起了無數燦爛的火花,為中華文化的不斷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為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元朝是指1206年至1368年蒙古統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權。在中國的朝代序列中,雖然這個政權存在的時間很短,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

它推動了中國多元壹體文化格局的進程。

13世紀初,蒙古統治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征服,先後消滅了西夏、西遼、金朝、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權,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國家的統壹,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有利環境。

中國多民族文化共存得到進壹步肯定。春秋以來,中原地區形成的“夏邑”理論強調“尊夏邑”、“變夏邑”的思想,形成了各民族平等交流的障礙。比如在史學界很有影響的“正閏”論,主張“四夷不可正統”,把北方民族放入中原政權,與“賊”“篡”並列,放入非正統序列,實際上是排斥其他民族的政治文化。由於元朝也屬於中原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需要試圖扭轉這種傳統觀念,以確立其地位的合法性。在編撰遼宋金史時,三大歷史都城的行政長官、中書右丞相不遺余力地排人意見,“武斷地說,‘三國各為正統,各與其爵位有關’。”然後討論者休息。此舉結束了遼朝滅亡後長達200多年的“正統”之爭,同時在中國史學史上第壹次以中央政府的名義肯定了各民族政權的合法地位。其意義正如韓儒林先生所概括的:“這壹決定確定了對三史壹視同仁的基本原則,符合中國是多民族國家的客觀現實和遼金宋三代互不相關的歷史情況,所以是正確的,所以脫脫對三史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

它加速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元朝統治者實施的民族文化政策給中國古代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現象。蒙古文字產生於這壹時期,壹直沿用至今。北方遊牧民族歷史上第壹部歷史著作《蒙古秘史》誕生。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元朝政府官員的民族構成是最復雜的。元朝也是中國統壹王朝歷史上第壹個使用多民族語言的朝代。《遼史》、《宋史》、《金史》是多民族史家編纂的二十四史中唯壹的史書,也是中國史學史上第壹部正式為三個朝代修訂的史書,為後人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原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儒家經典被翻譯成蒙文出版,漠北、雲南等偏遠地區首次出現教授儒家文化的學校。中國第壹次出現了經中央政府批準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機構——蒙古子部和回國子部,蒙古、契丹、女真、色目人中湧現出壹大批中國作家。西域各民族文化進壹步向中原社會傳播,藏傳佛教在中原傳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種植和紡織技術促進了中國棉紡織業的發展。在寬松的政治文化氛圍中,各民族的交融也進入了又壹個高潮。契丹、女真、黨項等民族悄然融合到蒙古、漢族等周邊民族中,壹個嶄新的民族——回族在中華大地上誕生了。對於元代各種文化的和諧共存,中世紀歐洲“四大旅行家”之壹的多立克曾感慨地稱之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

可見,元朝的建立打破了以往歷史上出現的人為的文化屏蔽現象,中國文化多元的現實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四海為家”、“天下壹家”的觀念深入人心,多元壹體的格局在大壹統的環境中成為現實。兼容並包的務實文化政策促進了中國封建文化的發展。

與中國大多數封建王朝相比,蒙元時期的思想文化觀念有兩個顯著特點:壹是兼容並包,二是“不重虛言”。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元代的文化環境呈現出兼容並包、實用主義的特點。

蒙元兩朝的文化兼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唯壹壹個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朝代;它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最少的朝代之壹,至今未發現元代人因言論而遭不幸的案例。據統計,元代的文化禁令只有明清的十分之幾。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壹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朝代。當時世界各大宗教都在中國有活動場所和信徒,這大概是當時歐亞大陸特有的文化現象。

兼容的文化氛圍為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中國“戲劇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雜劇)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如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被視為中國文化的瑰寶。有學者認為,元曲在元代的誕生和繁榮,主要得益於元代北方少數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和文化政策的放寬,“使社會思想擺脫了傳統規範的束縛”,自由創作。

儒家文化的社會地位進壹步提高。到了元代,孔子被封為“大成聖公王”,使他的名聲達到了無界的程度。孟子等著名儒生也獲得過崇高的稱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第壹次設立了保護知識分子的“儒者”階層,“願為徒者免於各種雜務”。元代的民眾教育超過前代,書院達400多所,州縣學校最多時達24400多所。關於元代儒家文化的發展,陳垣先生評價如下:“論元不過百年。.....如果以漢高、唐太宗為起點,以漢唐百年為終點,以清世祖之論為終點,以20年前的乾隆為終點,不考慮20年後的乾隆,漢唐清代的學術繁榮將超越元代!”

務實精神促進了文化與社會實踐的互動。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處於封建社會的上升階段,有更迫切的發展要求。因此,與宋朝相比,元朝的務實文化精神是非常顯著的。元朝開國元勛忽必烈主張“應天者誠,救民者實”,強調“務要實,不可虛言”。在此基礎上,他提出“科舉空,我不取”,廢除科舉制度,強調人才選拔,而不是簡單的“以文取勝”;在政府的支持下,壹些關系國計民生的科學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政府組織的壹系列大型天文觀測活動,使中國在許多天文領域(如黃道角、星數、歷法等科學數據)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地理方面,《大元統壹誌》是中國第壹部官方誌,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官方誌。元代編纂的地方誌有160種,多於宋代。元朝政府還組織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對黃河源頭的實地考察。在農業技術和農學普及方面,南北農作物廣泛交流,各地農業技術(如生產工具)取長補短。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許多農作物得到推廣。政府加強了農業科技的總結和推廣。農業部編輯的《農桑提要》是我國古代政府為指導全國農業生產而編纂的最早的綜合性農業書籍。陸明山的《農事提要》和桑葚的《衣食》是我國最古老的農書,王鎮的《農書》是我國第壹部系統研究民族農業的農書。在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的基礎上,元代又發明了金屬活字、輪排字和彩印。此外,元政權還十分重視醫藥、造船、制陶和水利。到了元代,中醫大發展,金元時期出現了四大學派,特別是中國與阿拉伯和波斯的密切頻繁的交流,不僅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和中醫知識的廣泛傳播,也將當時領先的阿拉伯和波斯醫學經典帶到中國並翻譯成中文。阿拉伯芳香揮發物、滴鼻劑、酒露、油和糖漿已被廣泛使用。在元朝的秘書監中,保存了許多阿拉伯醫學和藥學著作。此時,中國的傳統醫學已經深受這些外國醫學的影響。特別是中醫擴大了“中醫”的內涵,大量吸收和使用了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印度人的“海藥”。元政府在太醫院下設專門的廣惠部,負責回族的醫療事務。公元1291年,在大都和商都建立了惠惠醫學醫院。著名的“惠惠藥方”也是在元朝時從伊斯蘭國家傳過來的。此外,元朝末年,杭州的穆斯林開始設立更正規的醫院來救治中國人。元代不僅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的巔峰,也是中國數學的最後壹個黃金時代。中國人使用阿拉伯數字始於元朝。這些美妙的圖形是元朝時來自中國的穆斯林的禮物。1957年,在xi安溪元代王宓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五塊鑄有阿拉伯數字的鐵塊,其中四塊夾在兩塊雕刻整齊的方石之間。經研究,這是壹個有六六個阿拉伯數字的魔方,縱橫斜三個方向的數字之和為“111”。

元代的中國,醫學和藥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現了兼收並蓄、互通有無的局面,極大地豐富了醫學和藥學知識的內容。

《惠惠方》(以下簡稱《方》)是我國大型綜合性惠惠醫學經典(作者不詳)。它有36卷,在北京圖書館可以找到壹些幸存的副本。該書多為中文書寫,有許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醫學術語及中文音譯。僅從這份目錄的少量殘跡就可以看出,《方劑學》是壹部內容豐富、具有中西醫結合特色的醫學經典,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和皮膚科。研究中國醫學史的學者從剩余部分推斷,該方中約有6000 ~ 7000方,其價值相當於中國古代醫書《外臺秘笈》。

創造了中國封建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

元朝和四大汗國的出現,使13世紀後的歐亞政治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亞、中亞、西亞的許多前政權瞬間消失,歐洲的部分地區也被納入蒙古汗國的統治之下。毫無疑問,殘酷的戰爭和暴力的社會動蕩給歐洲和亞洲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然而,征服戰爭以及隨後蒙古政權的建立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在客觀上是不可忽視的,它打破了歐亞經濟文化交流的壁壘。蒙古統治者鼓勵貿易的開放政策和便捷安全的驛站交通,拉近了歐亞之間的距離,使各種文化之間的直接對話成為現實,縮短了歐亞大陸在文明進程中因發展不平衡和地理空間及人為封閉而產生的差距。交流讓中國認識了世界,世界也認識了中國。東方和西方之間的神秘被揭開,世界文明史進入了壹個新的時代。從中國文化史的角度來看,蒙元王朝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促進了中國的國際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朝代是唐朝和元朝。但如果從對外影響的範圍、國家數量、國際地位來比較,唐朝和元朝是無法相比的。優惠的貿易政策,暢通的貿易路線,富饒的國家,美麗的傳說,這些都讓元朝對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各行各業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商都、大都、杭州、泉州、廣州成為國際化城市,泉州港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貿港口。旅行者、商人、傳教士、政府使節和工匠通過陸路和海路來到中國。他們中的壹些人在中國生活了很長時間,他們中的壹些人還擔任政府官員。據統計,這些人來自波斯、伊拉克、亞速海、李亢、敘利亞、摩洛哥、朝鮮、不丹、尼泊爾、德裏蘇丹國、波蘭、匈牙利、俄羅斯公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阿富汗等國家。回國後,壹些人記錄了他們在中國的經歷。正是這些遊記,讓西方人第壹次全面掌握了中國和東方的信息,壹個文明富裕的中國真實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些信息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識。學界普遍認為,凱爾·波羅等人的著作對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創造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元代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從海路抵達非洲海岸,陸路直達西歐,統壹的環境為國際和地區交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歷史上曾說“適者千裏,在家;萬裏如壹鄰”。在大量阿拉伯人和歐洲人湧向東方的同時,中國人開闊了眼界,對周邊國家、中亞、南亞和印度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甚至把足跡延伸到了西亞和西歐。人們對外界的了解和介紹不再局限於道聽途說,而多是親身經歷。比如王大元的《島略》壹書中,對印度洋沿岸國家和南海的史實“皆以身訪,以目耳聞,傳說之事不載”。書中記載了數百個地名,以及山川河流、氣候物產、民風民俗、與中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等。,這些大多是前人不知道的。類似的文獻還有《西遊記》《西遊記》《北使筆記》《西使筆記》《鎮臘風土筆記》《異域誌》等。反映了元代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新認識和廣闊的文化視野。

元代首都文化的多元化與繁榮

商都,又名上京、灤京,位於中原與漠北交界處。商都是蒙古元帝國繼哈慈、林之後的第二個都城,也是標誌著蒙古元帝國輝煌的歷史名城。

1251年,蒙哥汗即位後,命其弟忽必烈掌管“漢漠南軍務”。為了治理刑州、河南、陜西關中等地,忽必烈從漠北南遷至周桓、撫州,在灤河上遊的沖擊平原金連川廣招天下名士,建立了“金連川幕府”,形成了宰相忽必烈在中原軍事的人才庫和智囊團。確立了崇尚懦弱的王道思想,復興了“文誌”以“奠定世界和平的基礎”。

1256年,忽必烈命劉“在零陵以北灤河之孫築堡、營宮”。北有龍崗,南有灤河,南有金蓮川。開平市建於1259。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處於大汗位置,開平升為府衙,成為夏都,置中書省,任國務總理。1263年,開平府正式加為商都,設商都為總經理。當時北平叫燕京,1264改為中都,八年後改為大都。

商都是蒙元帝國鼎盛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忽必烈潛宗時期的疆域,是元朝帝王大業的發祥地。元世祖忽必烈繼成吉思汗、窩闊臺汗之後,立即征服天下,下馬統治臣民,立下汗馬功勞。三代相繼成為蒙元帝國的鼎盛時期。

大元帝國的六位皇帝先後在商都登上大汗寶座。元代中期以來,“南坡之變”、“兩京之戰”、“商都兵變”等宮廷鬥爭和流血沖突,證明了商都極其重要的政治、軍事和文化地位。

大元帝國廣闊的疆域和穩定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繁榮和與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

商都在中外交流史上影響深遠。許多外國使者、傳教士、商人、遊客等。都受到了上海元朝皇帝的接見,並建立和發展了友好關系。王允《正殿物語》記載,統壹二年(126t),法郎國(歐洲)使者赴開平見忽必烈,並“獻花服萬物...遠道而來,回報以黃金和絲綢”。同年,朝鮮國王知望也派王子帶領朝鮮總督李藏永等18人到惠平。龐德四年(1300),緬甸木蓮市首領阿桑奇派其弟蘇率91人代表團來華。元代召見蘇。鄭錚二年(1342),教皇使者馬黎諾裏壹行到了商都,受到元順帝的召見。

阿拉拉特、波斯、土耳其等國的商人經常來往,被稱為“色目人商人”或“徽商”。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拉帶著凱爾和波羅來到中國,受到忽必烈汗的盛情款待。凱爾波羅在中國生活了17年,受到忽必烈汗的高度重視。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詳細描述了商都的宮殿、寺廟、宮廷禮儀和風俗習慣,向世界介紹了商都,讓世界了解了中國。

外國科學家也來到商都工作,促進了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波斯科學家紮姆阿拉丁受蒙哥汗的委托建造了壹座天文臺。元朝八年(1271),商都回歸天文臺,正式成立(又稱北寺天文臺)。忽必烈汗給了他元朝任命的第壹個天文局長的稱號。查先生發明了各種大型天文儀器,制作了“萬年歷”。前北四天文臺副臺長馮和著名科學家郭守敬都受到過針刺的影響。

上都城有許多佛教寺廟、道教宮觀、惠惠寺廟和孔廟。除了蒙古薩滿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很活躍。佛道二辯影響深遠。佛道之爭是由朝廷組織分析的。兩家相約:道士贏了,和尚就加冕為道士,和尚贏了,道士就剪發出家。第壹次是在1255年,全真教教主李誌昌被少林寺佛教代表傅宇駁倒。第二次1258”孟戈委托忽必烈在開平召集漢傳佛教、道教代表進行第二次辯論。300多名佛教高僧、200多名道士、200多名達官貴人和儒生參加了辯論。吐蕃(吐蕃)人班禰衡和八思巴,作為掌管佛教的皇帝和克什米爾僧侶南無等宗教領袖,也參加了辯論。意見紛紛發表,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爭鳴,在朝野引起轟動。

商都作為蒙元時期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世界上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所以使用的語言很多。官方的蒙古語被廣泛使用,它的文字包括吳偉和新詞巴斯巴。有漢語、藏語和伊斯費薇(古伊朗波斯)語。

夫子廟和巴斯巴蒂寺都有很高的地位。怯懦,蒙古文字學,醫學,天文學都蒸蒸日上。

元世祖忽必烈汗1260是上都的大汗寶座。這份即位上諭談到了“文誌”。“我的祖先創建了壹個區,選舉中有四個政黨。武功鼎盛,文誌缺五十余年。”中國統壹的第二年(1261),世祖皇帝向全國發布聖旨,“玄聖寺及掌管書院有歲祭。它是在《新月》上映的。至元四年(1267),撥巨資重修孔廟。至順二年(1331年)和

至元二年(1336),兩次頒布詔令,給商都孔廟立碑。

哪裏有寺廟,哪裏就有學問。孔廟尊崇,儒學廣傳。中國文化的三大傳統——懦弱、道、佛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懦夫思想的核心是“仁”,是崇尚道德的“仁”。道家以自然為法,“道即自然”,主張無為的自然主義,主張“天人合壹”,佛家從“解脫”的坐標看待人生,信奉“無常苦”的價值判斷,為人們提供解脫的途徑和方法的精神支持。儒治天下,道治身,佛治心,儒活於世,道隱居,佛生於世。這三個學派在以下三個方面融為壹體:壹是關註人的生命價值。二是追求人生的崇高境界,三是重視精神修養。儒釋道思想的深入闡釋,東西方各種宗教和學說的廣泛發展,都說明了蒙元文化的多元與繁榮。

中國文化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蒙元時期呈現出顯著的文化性、多樣性和廣泛接受性特征,這與貫穿歐亞的遼闊疆域和文化視野以及多民族的大統壹大融合是壹致的。這樣的歷史條件是前所未有的。事實上,中國文化是在不斷吸收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

令世人矚目的是,在元朝近百年的發展中,文化藝術尤其是元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元雜劇在金元本和朱功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各種曲種和技法的發展成果,達到了壹個高峰階段,在中國文化史上可與唐詩宋詞相媲美。著名作家如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等。已經成仙了。《竇娥袁》、《西廂記》等壹大批名作,在戲劇和文學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對後世戲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雜劇現存作品約150種,成為人類戲劇和文學藝術的瑰寶。

詩歌、書法、繪畫也有了較高的發展,湧現出壹批書法、繪畫、詩歌大師。趙孟頫師從王羲之學習書法。圓而美,人稱趙體。詩和畫都很優秀。元好問是著名的詩人和批評家,有許多傳世之作。蒙元文化是中國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階段,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蒙元時期,中國的疆域橫跨歐亞廣大地區,多民族的大壹統局面,使得文化的發展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和廣闊的內涵。中國各民族的不同文化,蒙古族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交匯融合,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提升的時空。商都作為元朝的夏都和蒙古可汗的發源地,具有舉足輕重的中心地位。與大多數相比,商都被認為是“蒙古人的故鄉”。與大都相比,同為蒙古元朝政治文化中心的商都文化,更顯示了蒙古文化的本來面目。這裏有許多草原特色,如薩滿教、優質太陽宴、馬奶宴、白靈鳥歌舞、茶和牡丹。元世祖忽必烈在商都所在地金蓮川設立幕府,為元朝的建立做了思想、文化、理論和人才上的準備。從36歲的總經理,努力十年,46歲(1260)登上商都大汗寶座。商都“控西北,東臨三海,南控天下,大都市形勢尤為沈重”。(《道學古誌》卷十)商都靠近原蒙古汗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哈慈、林,是溝通南北的重要樞紐。漠北蒙古氏族貴族,具有強大的聯系力和控制力,在政治和軍事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文化上也成為蒙古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點,蒙古草原文化與漢族農耕文化、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融合的地方,是元朝無可爭議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商都文化是蒙古元文化的集中表現,也是高度發展的蒙古文化,吸收了各種文化的有益成分,達到了歷史的高度。作為元代的主流文化,它對社會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世界強國,對世界文化發展和人類文明也有很大影響。

  • 上一篇:中草藥就是中草藥。
  • 下一篇:經常用茶麩洗頭會有害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