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看如何治療脾胃病

看如何治療脾胃病

用藥之妙,全在壹個“平”字,無過,無不及。作者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從生理及病理角度分享自己的脾胃病用藥心得。

用藥治病,壹般來說,有是病而用是藥,但用藥不及,則不能糾其偏,若用藥太過,則反傷其正,亦可致偏。而用藥之妙,全在壹個平字。筆者根據多年來脾胃病的用藥經驗,歸納如下。

壹、燥濕健脾,勿傷脾陰胃津

脾者,太陰也,本氣為濕,得胃陽資助,以行其運化之功。所以脾體陰而用陽,以燥濕相濟為特點。脾氣太過則病濕,脾氣不及又反為燥。燥脾之濕,莫過於蒼術,藿香、佩蘭化濕亦強。然皆芳香燥烈,易耗傷脾陰胃津。若脾濕過重,非此類不可者,筆者常佐以白薇,俾使燥濕而不傷其陰津,此藥之剛柔相濟之理也。若脾濕不重,常以茵陳、茯苓、苡仁、扁豆、蘆根等平淡之品,以利濕健脾。

總之,用藥在於取其病濕,不可傷其本氣。傷本氣,則脾氣不及而反為燥,燥則損傷脾陰胃津,必然導致另壹類病理狀態,亦能損其脾胃。此醫者用藥之過也。

二、益胃滋陰,勿礙脾之健運

胃者,陽明也。本氣燥,得脾陰之滋,行降納之用。唐容川說:“胃以燥納谷,全借脾之濕以濡之。”所以,胃體陽而用陰,以喜潤惡燥為特點。胃氣太過則病燥,胃氣不及又反為濕。

益胃增液,急則以五汁飲以澆之,解其燃眉之危。壹般可用沙參、麥冬、石斛、玉竹之類。而白薇為清胃涼血之至品。但皆為滋潤之品,恐傷胃之本氣,助濕礙脾,筆者常以白術、扁豆、苡米、粳米之類以佐之,務使燥潤相濟,脾胃相和,以平為期。

三、清熱燥濕,須防傷中礙食

脾氣本濕,胃氣本燥。脾氣升而以濡胃,胃氣降而以健脾。氣升,則脾不存濕,氣降,則胃不生熱。若升而不升,脾必存濕,降而不降,胃必生熱;濕熱中阻,納運失調,剛柔失濟,沖和之氣致偏。燥其濕,則礙清熱,清其熱,則礙燥濕。唯苦寒之品,既能清熱,又能燥濕,但苦寒易傷中礙食。

余每遇此證,若濕熱壅滯胃腸而偏於下者,如痢疾、腸炎之類病證,每雖重用黃芩、黃連、白頭翁之類,但常配以當歸、杭芍、木香、檳榔之類,以和營血,兼行其氣,俾濕熱分消而不傷正礙食,且中病即止,以防苦寒傷中。

若濕熱壅滯脾胃而偏於上者,常以健胃藥中加入茵陳、青蒿、白薇、苡仁、蘆根、茯苓之屬,少佐黃芩,扶正以祛邪。論其健脾,白術為健脾之正品,唐容川說:“白術有油,以補脾之膏油,而油又不粘水,故能利水,氣香溫,亦主利水,又能升發,使脾之氣上升。”確系經驗之說。健胃白蔻最佳,且能化濕醒脾。如配合得當,既能清化濕熱,又能健脾和胃。

四、滋陰增液,應當脾胃有別

脾體陰而用陽,胃體陽而用陰,因此,脾胃都有陰虛的壹面。但脾陰與胃陰不足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此,在治療上也應當不同。

在胃主要表現為津液不足或虧損,或因熱病所劫,或因暴吐暴瀉津液損傷,或因脾陰不能上滋所致。急則五汁飲,壹般可用沙參麥門冬湯之類化裁,以救其津。否則“胃火益旺,脾陰愈傷。”(《明醫雜著》)

筆者每用沙參、麥冬、石斛、玉竹之類滋陰增液時,常佐以白術、扁豆、粳米之屬,以健脾,俾化源生生不息。在脾,除陰液不足的壹面外,常表現為營血不足,因脾統血舍營,為營血之本。

王旭高說:“歸脾湯補脾之陰,補中益氣湯補脾之氣”,實為經驗之談。可見補脾陰尤應註意營血,如生地、當歸、杭芍之類。余每於滋營養血藥中少佐砂仁、炮姜,以制陰藥之膩胃,俾陰藥得以蒸騰敷布,此陰生陽長之義,其收效更佳。

五、益氣溫陽,勿助邪火傷陰

脾升胃降,中氣沖和,納運自健,邪火頓熄,陰霾自散,何病之有?若脾胃損傷,影響升降之樞,則邪火食氣,陰寒犯中,終致脾胃氣虛,中氣下陷,久則中陽虛綏而不振。氣虛、氣陷者補中益氣;脾胃虛寒者,香砂養胃;中陽虛餒者,理中、附子理中湯丸,均為對癥之方。

但須中病即止,以防過劑而助邪火傷陰。因此類藥多為溫熱辛散之品,過服、久服,易耗傷脾胃之陰,陰虛則邪火中生;“氣不足便是寒,氣有余便是火”,正屬於此。

觀仲景理中湯中用人參、甘草,以緩其辛散之性,且有護陰之妙。張錫純升陷湯中,佐知母以制黃芪之溫燥,可免助火傷陰之慮,真乃妙趣盎然,實為用藥須明剛柔相濟之先河,故為之由衷壹鳴。

六、行氣活血,謹防耗氣傷正

脾升,肝腎之氣亦升;胃降,心肺之氣亦降。若脾胃損傷,升降之樞逆亂,最易出現氣滯血瘀。當此之時,在認證確切的情況下,理應行氣、活血、化瘀。但行氣之藥,易耗傷正氣;化瘀活血之品,亦能傷及營血,所以,選藥宜平和之品,以防傷正,或扶正以祛邪,方為穩妥。因脾陰竭,仙丹莫救,胃氣壹敗,百藥難施。

筆者每臨氣滯之證,喜用佛手、香櫞、砂仁、甘松、陳皮、蘇梗、枳殼之屬,理氣行滯,且有健脾開胃,調中疏肝之妙;肝氣以疏,百氣皆調。若氣滯兼有血瘀者,佐以丹參、元胡、香附、沒藥之屬。若血瘀較重,診斷指征明顯者,每以丹參飲合失笑散,但中病即止,不可過劑,宜少用青皮、烏藥、桃仁、紅花等破氣、破血之品,謹防挫傷中氣。

七、吐血便血,當將脾胃分治

氣為血之帥,氣升血亦升,氣降血亦降;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便血,血隨氣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浮沈升降之樞紐;胃為腑為陽,陽絡傷則胃失和降,血隨胃氣上逆而出竅;脾為臟為陰,陰絡傷則脾氣不升,血隨脾氣下陷而出下竅。

所以,消化道出血當從脾胃分治。吐衄當降氣,可用張錫純之補絡補管湯;便血宜升舉,以張錫純之升陷湯。無論降氣從其胃治,或升舉從其脾治,凡消化道出血均宜加白芨、三七,或用童便為引更妙。亦可用伏龍肝澄清液煎藥,更有敦土厚脾胃之妙意。

八、升清降濁,非升柴之能及

升麻升脾氣,柴胡升肝氣,眾所周知,對脾氣下陷者,確有升提之力,而論升清降濁,非升柴之能及。唯荷葉、澤瀉而有獨到之功。

因荷生於汙泥濁水之中而不粘汙,稟春生之陽蒸蒸日上,其葉不論水之深淺總是浮露於水面,其升清之力較強;清氣升,則濁陰降,故為升清降濁之佳品。澤瀉亦生沼澤之中,入脾、胃、腎、膀胱諸經,能滲濕降濁;濕滲濁降,土乃得令,而清氣上行,故亦為降濁升清之良藥。

臨床欲增升清之力,荷葉配桔梗,以行舟楫之令;欲增降濁之力,澤瀉配半夏、藿香、茯苓之屬,降濁滲濕。

總之,脾胃病變無非陰陽、氣血、升降、燥潤、納運失調之變化。就其治法,或抑其所勝,補其不足;或調其升降,和其氣血;或清化濕熱,滋陰潤燥;或溫中助陽,消導通降,都應中病即止,以平為期,務使脾胃協調,中氣輪轉,生生不息,乃為卻病延年之根本。

每日壹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 上一篇:運城緩解便秘的中藥是什麽
  • 下一篇:中藥叫什麽炭?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