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中藥是怎樣配伍的?

中藥是怎樣配伍的?

樓上精辟

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又學會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制成湯液,即是最早的方劑。劑,古作齊,指調劑。《漢書·藝文誌》:“調百藥齊,和之所宜。”方劑是治法的體現,是根據配伍原則,總結臨床經驗,以若幹藥物配合組成的藥方。方劑壹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方劑壹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見於《內經》,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主病之為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記載。歷代醫家對它們的涵義各有解釋。如元代李東垣說:“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齋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可見“君臣佐使”的涵義是經過不斷補充而逐漸完善的。君藥是方劑中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藥味較少,藥量相對較其他藥大。臣藥協助君藥,以增強治療作用。佐藥是協助君藥治療兼證或次要癥狀,或抑制君、臣藥的毒性和峻烈性,或為其反佐。使藥引方中諸藥直達病證所在,或調和方中諸藥作用。例如《傷寒論》的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藥組成,主治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等,屬風寒表實證。方中麻黃辛溫解表,宣肺平喘,針對主證為君藥;桂枝辛溫解表,通達營衛,助麻黃峻發其汗為臣藥;杏仁肅肺降氣,助麻黃以平喘為佐藥;甘草調和麻黃、桂枝峻烈發汗之性為使藥。“君臣佐使”現多改稱“主輔佐使”或“主輔佐引”。 方劑按照壹定結構組成後,在臨床運用過程中還必須根據病證的不同階段,病情的輕重緩急,患者的不同年齡、性別、職業,以及氣候和地理環境作相應的加減化裁,方能達到切合病情、提高療效的目的。方劑的加減變化包括藥味加減、藥量加減和劑型更換。藥味加減變化是指方劑在君藥、主證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兼證或次要癥狀的增減變化而相應地加減臣藥和佐藥,若因藥味加減而引起君藥和主證改變時,則屬另行組方。藥量加減變化是指由相同藥物組成的方劑,加減其中某些藥物的劑量而使方劑的功效和治療範圍有所擴大或縮小,若因藥量的增減而使方劑的君藥和主證完全改變時,也屬重新組方。劑型更換變化是指同壹方劑,由於選用不同劑型而使治療作用發生相應變化。

有資料記載中藥湯劑創始人就是伊尹。 《史記·殷本記》有“伊尹以滋味說湯”的記載。《資治通鑒》稱他“閔生民的疾苦,作湯液本草,明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甘鹹淡之味,輕清濁重陰陽升降走十二經絡表裏之宜。”《甲乙經·序》亦謂“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有文描述伊尹身為奴隸,專職為湯王做飯,善於研究和揣摩上人的心思和口味,不但做出的飯菜時時被眾人稱贊,而且對國事治理有自己鮮明的見解。湯王慧眼識人才,看到伊尹才智出眾,富有創見,就大膽地聘用其為右相。

關於伊尹創湯液的說法,最早在漢代或漢代以前就已流傳,欒川民間都知道煎中藥源於伊尹。伊尹在為百姓治病過程中,嘗遍百草,中毒無數次,得出經驗生食草藥不如煮熟為好,他從做飯的道理摸索,生米生菜做成美味佳肴,營養豐富,口感上乘,何不將草藥混合煎成藥水用之?時間的流逝也就創造了草藥湯液。 《呂氏春秋·本味》提到伊尹在與湯王的對話中曾以醫為喻,“有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伊尹還從醫食同源的角度進壹步闡明,食物與藥物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系,以生姜、肉桂為例,伊尹論證:“楊樸之姜,招搖之桂”,大概意思是說常用的調味品也是常用的藥物,在烹調中了解到姜、桂的辛溫發散作用,轉而用來治病是很自然的事情。現在看來,湯液就是將各種生藥加水煎煮而成,方法與烹調食物十分近似,但在古時只有伊尹才能有所發現和實踐。伊尹既精烹飪,又兼通醫學把自己加工食物的經驗轉而用來加工藥物,不能說不是壹個偉大的創造。湯液的創制歸根結底是伊尹善於研究又身處欒川景室山得天獨厚的草藥資源所致。

  • 上一篇:壹個武術好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真的能像電影裏壹個打壹群
  • 下一篇:瑪卡的功效和作用及食用方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