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三伏天中醫養生知識

三伏天中醫養生知識

三伏天中醫養生知識

 三伏天中醫養生知識。三伏天是壹個重要的時候,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現在正是進入三伏的時候了,天氣酷熱,溫度極高,熱得就像熱鍋中的螞蟻壹樣……下面看看三伏天中醫養生知識及相關資料。

三伏天中醫養生知識1

  1、養 氣

 暑天容易傷氣,這將導致體力、元氣不足,機體功能下降。所以夏令養生尤其要註意“養氣”,以防到了冬天陽氣不足。

  養生策略

  1、西洋參泡茶

 夏天最好的補氣藥是西洋參,這是人參中唯壹壹個不上火、不傷陰的參。

  2、黃鱔

 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小暑前後壹個月的鱔魚最為滋補,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等作用。

  2、養 心

 夏天出汗多,傷心陰、耗心陽。所以,夏天是心臟最累的季節,人五臟之中的心與夏相應,故夏季人們當以養心為主。

  養生策略

  常吃紅色食物

 國家高級營養師李永華介紹,夏季宜多吃紅色食物。比如紅棗、櫻桃、葡萄柚、藏紅花等。

  3、健 脾

 夏天沒胃口、沒有食欲是不少人的通病。脾胃為後天之本,吃不好就會引發很多問題。

三伏天中醫養生知識2

  何為三伏?

 中國古人對三伏的來源和定義,可以簡單地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壹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今年的三伏天***40天,比去年多10天,7月13日交“頭伏”,7月23日交“中伏”,8月12日交“末伏”,8月22日“出伏”。

 按我國陰歷(農歷)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壹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

 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壹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壹天。所謂庚日,是指農歷天幹為庚的日子,***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六種,依次每十天輪流壹下(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

 因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即為初伏和中伏的第壹天,而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時間為10天,末伏規定也是10天。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於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別。

  三伏養生之飲食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裏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俗話說“熱在三伏”。戶外陽光火辣辣地烤著,室內空調冷嗖嗖地吹著,在忽冷忽熱中,即使身體健康的人也難免頭暈目眩、心緒煩躁、食欲大減、胃腸道功能紊亂。所以,在三伏天,在飲食上要格外註意些什麽呢?

  1、補水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壹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2、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

 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壹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3、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癥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

 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三伏天中醫養生知識3

  三伏天這些事需註意

 首先,夏天應該註意少吃瓜,特別是西瓜,雖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紅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對於冰飲壹類,夏天更是不宜多食,特別是老年人更不宜飲用冷飲、雪糕之類的食物。

 其次,日常生活細節要註意。夏天時,人洗澡特別勤。有的人頭發濕漉漉的,就坐在空調屋裏,甚至頭發不吹幹就睡覺,導致“濕邪”在不知不覺中入侵身體。所以,夏天也要把頭發擦幹再入睡。頸椎、腰身不要對著空調。從外面壹身汗回來或者在運動後。

 對著空調使勁吹涼風,濕氣會借機順著張開的汗毛孔進入人體,損傷陽氣。在空調房裏穿衣服,要過肘過肩,女性不露腰,男性不露頸椎。熬夜納涼也是大忌,睡眠不足就是脾虛的癥狀,表明體內濕氣過重,三伏天應該睡30~60分鐘午覺。

 另外,夏天雖然天熱但還是應適當運動,不宜久坐不動。久坐會使人供血不足,加重乏力和肌肉酸痛,影響濕氣的排除。夏練三伏,但別傻練。

 夏天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的時候,人體會出汗;且情緒調節中樞就會受到明顯影響,人也容易心煩意亂。這個時候練壹練的方法很簡單:端坐、閉目、吞津,就是壹個好方法。

  三伏天應該如何養生

 三伏天養生要把握兩個原則:壹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補三伏。至於三伏天養生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三伏灸中醫療法、三伏進補,加上適當的體育鍛煉。

  1、冬病夏治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壹階段,人的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2、三伏灸

 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祖國醫學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療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學,“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

 這種療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藥制成藥餅,通過有經驗的針灸醫生辨證分析後,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治療。

  3、伏天進補

 民間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徐州人也常說“彭城伏羊壹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三伏進補養生,壹定要把握伏天的特點:溫度高,濕度大,白晝時間長,人相對睡眠時間少。進補應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分清虛實、對癥補益,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4、夏練三伏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古代長期養生修煉的經驗總結。夏練三伏要辯證避開高溫時段防中暑,運動時間最好選擇清晨或傍晚,運動期間要註意補水。另外,老年人在運動時要特別註意運動量適量,避免出現身體難以負荷的現象。

  • 上一篇:子宮囊腫有什麽癥狀?
  • 下一篇:妳知道這個醫生開了什麽處方嗎?胃病導向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