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什麽是鱗翅目害蟲?

什麽是鱗翅目害蟲?

鱗翅目昆蟲

這個目包括飛蛾和蝴蝶。屬於有翅亞綱,全變態。全世界已知約20萬種,中國已知約8000種。該目是昆蟲綱中僅次於鞘翅目的第二大目。分布範圍極廣,熱帶種類最為豐富。絕大多數種類的幼蟲危害各種栽培植物,較大的幼蟲經常吃掉所有的葉子或枝幹。體型較小的人經常卷葉、裝飾葉子、結鞘、織網或鉆入植物組織中取食。成蟲多以花蜜作為補充營養,或口器退化不再取食,壹般不會造成直接危害。

壹.形態特征

從小到大。成蟲的翅膀、身體和附肢上布滿鱗片,口器虹吸或退化。幼蟲呈杯狀,有咀嚼口器,有散生的剛毛、毛狀體、叢毛、分枝等。在身體的每壹部分。它有2-5對腹足,大部分有趾鉤,能吐絲結繭或結網。蛹是壹床被子。大多數雞蛋呈圓形、半球形或扁圓形。

(1)頭部

略呈球形或半球形。天線有多節形、絲狀、棒狀、梳狀(羽狀)等。男性的觸角通常比女性更發達。口器是典型的虹吸式口器,除了小翅蛾等少數低等飛蛾,保留了上顎和下顎。即上顎完全退化,上唇較短,下顎必須發育或退化,下唇僅保留三根下唇須。它的主要取食器官是兩個下顎的外顎葉延伸合並而成的虹吸管(喙管),取食時伸入花中吸食花蜜。復眼發育良好,通常有兩只單眼,位於復眼後面,但有些種類(蝴蝶、蛾等。)不要單眼。

(2)胸部

胸部發達,胸段趨於愈合。低等飛蛾前胸更發達,高等飛蛾壹般退化,頸狀,兩側有小突起,稱為翅膀(或項圈)。中胸很大,有盾有小盾。盾前兩側有1對發達的肩板(或稱肩板)。後胸板小。腳細長,前足脛腓骨關節內緣通常有1個脛骨突(角向器),中足和後足脛腓骨關節分別有中距和端距。5個跗關節中,1關節最長,有1個爪。

壹般有2對翅膀,發達。只有少數種類的雌性昆蟲沒有翅膀或者只有退化的翅膀。翅膜質,被鱗片和鱗片覆蓋。許多蛾類以其形狀或位置命名,其分布和形狀因種而異,這是在科下分類的重要依據。鱗翅目昆蟲的脈沖序列與想象中的脈沖序列非常接近,其結構和主要變化特征是:中脈(M)基部退化或消失,形成較大的翼室(即中室)。前翅通常有12 ~ 14縱脈。前緣脈(C)與前緣匯合;次前緣靜脈(Sc)起源於中央室上方的機翼基部,無分支。橈動脈搏動(R)起源於側腦室前緣,壹般分為五支,或減弱或合並;中間靜脈(M)壹般為3支,均發自腦室末端,Ml在腦室上角,M3在腦室下角,M2在中間。兩條肘靜脈(Cu)起源於中間腦室的後緣;臀靜脈(a)在內側室下方自翅基部延伸,有1 ~ 3條靜脈。橫脈很少,除中腔末端外,次前緣脈基部與機翼前緣基部之間壹般有1肩橫脈。除了中室之外,有些物種還在中室上方有壹個由徑向脈和徑向分支包圍的封閉室,稱為輔助室或小翼室(如赤眼蜂科)。後翅壹般有8 ~ 10條縱脈。次前緣脈和第壹橈側脈合並成Sc-10 Rl,橈側支脈(Rs)不分枝。其他靜脈的分布與前翼基本相同。鱗翅目昆蟲在飛行過程中前後翅的接觸有三種常見的類型,即壹些低等蛾類(如蝙蝠科的某些種類)的翅扼聯動、大多數蛾類的翅韁聯動和蝴蝶的附著聯動。

(3)腹部

腹部呈圓柱形或梭形,有10個結節,1結節變性,蹼消失或僅為膜狀。雌蟲腹部可見七段,第七段明顯拉長,第八至第十段明顯變細,套筒縮入第七段,產卵時可伸長,形成偽產卵器。有些低等飛蛾在第9腹節只有壹個生殖孔,稱為單孔類。大多數物種在第8腹節有壹個交配孔,在第9腹節有壹個產卵孔,稱為雙翅目。產卵孔兩側有1對花瓣狀結構,稱為肛乳頭,用於盛放產下的卵,使卵粘在物體上。

雄蟲腹部有8節,第9-10節的附肢已進化為外生殖器。第九腹節的背板(背袋)和腹板(基腹弧)形成壹個環,腹板中部伸入體內成囊狀突起;10籃板後端有1鉤形突起略向下彎曲,下方有1對顎形突起,通常合二為壹,為10腹節的蹼,略向上彎曲,肛端位於鉤形突起和顎形突起之間。陰莖發生在後囊與基底腹弧之間的橫膈膜上,基部形成兩個外向圓錐形突起,稱為雄端環,其上有骨片,稱為雄端基環。雄莖末端可折疊,稱為終膜,常有刺。第九腹節的生殖肢進化成1對大花瓣,稱為抓器,上面生有各種刺、毛、骨屑。雄性生殖器在物種間分化很大,常作為物種鑒定的重要依據。

(4)幼蟲

1.頭

大多數種類的頭較低,少數種類(如斑潛蠅)為前突,通常頭殼堅硬,顏色較深。頭前有壹條L型倒Y型蛻皮線,是幼蟲蛻皮時最先開裂的地方。蛻膜線內側的兩個窄骨碎片分別是前額(有人稱之為額旁)和前額下方的三角唇基(有人稱之為前額)。蛻膜線兩側為顱區,下方有6個呈弧形排列的莖,部分物種單眼數量減少或完全消失。口器有嚼勁,上唇前緣有壹道1的深凹口。它的凹口形狀和深度都不壹樣,這是家族的特征之壹。上顎發育有牙齒,下顎、下唇和舌頭結合成壹個復合體。舌頭位於中央形成噴絲頭,兩側有兩根下頜須。

2.胸部

分割明顯,在胸背前方附近形成骨化板,稱為胸盾。胸部兩側有1個瓣膜。胸足通常發達,末端有5個節和1個彎爪。壹些受沈水葉損害的物種不同程度地退化或消失。

3.腹部

通常10節,最後壹節背側表面骨化形成臀板,有些物種在臀板下有壹個硬化的梳狀結構,稱為臀梳,用於彈開排泄的糞便顆粒。壹般有8對腹瓣,位於1 ~ 8腹段兩側。腹足通常有5對,分別附著在第3 ~ 6腹節和10腹節上,10腹節上的那壹對也叫尾足或臀足。腹足類有時減少或退化,如足蛾只有兩對腹足,分別附著在第6和第10腹節上;潛伏蛾退化或完全消失;壹些夜蛾科的1或1和2對足也退化了。腹足的結構比較簡單,由壹個亞單位、壹個基節和壹個可伸縮的膀胱狀趾組成,趾腹表面有趾鉤。趾鉤的存在是鱗翅目幼蟲區別於其他多足幼蟲的重要原因之壹,趾鉤的數量、長度和排列是鱗翅目幼蟲分類的顯著特征之壹。趾鉤的排列可分為單線、雙線、多線;按趾鉤長度,可分為單序、雙序或3序;按趾鉤排列的形狀,可分為環(圓形或橢圓形整環)、缺環(少於壹整環有小間隙)、假環(前後有間隙,也叫兩縱帶)、中帶(只有壹排平行於身體縱軸的弧形趾鉤)和兩橫帶(兩排垂直於身體縱軸的趾鉤)。

4.條紋、線條和毛羽

鱗翅目幼蟲的軀幹(胸部和腹部)常有明顯的花紋或縱向條紋,按其位置命名。有些線條可以作為物種識別的輔助特征。幼蟲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常有各種各樣的外覆物,如剛毛、毛狀體、剛毛、剛毛和刺。剛毛附著在體表的瘤樣突起上,稱為毛狀體;剛毛基部常有骨化和深色區域,稱為毛;如果毛狀體是圓錐形的,就叫毛狀體;毛發長而密簇或簇狀,稱為簇毛或叢毛;有些種類有刺,叫做分支。刷毛可分為三種:初級刷毛、次初級刷毛和次級刷毛。初生剛毛出現在1歲,次初生剛毛出現在2歲。這兩種剛毛的分布和位置是相對固定的,它們被賦予了特殊的名稱,稱為毛序。毛羽是幼蟲分類的重要特征之壹。次級剛毛數量多且無固定位置,長短不壹。可生於毛突、毛瘤或骨化塊上,壹般不命名。

(4)蛹

大多數蛹呈長方形、褐色或棕褐色。蝴蝶的蛹多為綠色或淺色,頭部和胸部常有突起。蛹可以清晰地分為頭、胸、腹三部分。復眼位於頭部兩側,天線的基座位於復眼外側。下唇須兩側是L對下頜外葉(喙管),其長度因物種而異。下頜必須位於復眼外,壹般不外露。胸部從背部開始明顯分段,中間胸部通常最大。前腳掌位於下頜兩側,中腳掌位於前腳掌外側,後腳掌通常只在末端露出。前翅芽可覆蓋或超過腹表面第四腹節,後翅芽壹般被前翅芽覆蓋,僅邊緣外露。胸部有1對瓣膜,位於前、中胸後側。

腹部段10,通常只有5、6、7段能活動,8 ~ 10段常自愈。第十腹節腹面中央的縱裂為肛門,周邊常略突出。雄蟲第九腹節中央有1生殖孔,為縱裂,周圍常略突起。雙翅目雌性有兩個生殖孔,位於第8和第9腹節的中央。前者是交配孔,後者是產卵孔。在許多種類中,兩個孔連接成L形縱向裂紋。據此可以鑒別雌雄蛹。腹部有8對瓣膜,位於1 ~ 8腹段,但L腹段的瓣膜被翼芽覆蓋,第8腹段的節流閥退化為裂紋狀。腹部末端向後突出,形成臀棘,臀棘上有鉤刺,用以鉤住物體或繭。

第二,生物學特性

成蟲以花蜜為食,有助於植物授粉。但夜蛾科的成蟲能刺穿果實;吸汁導致落果,成為柑橘、桃、李、梨等果樹的重要害蟲。

蝴蝶在白天很活躍。蛾多在夜間活動,常有趨光性。成蟲活動主要包括飛行、覓食、交配和尋找合適的產卵地。有些成蟲有季節性遠距離遷飛的習性,如粘蟲、稻縱卷葉螟等。幼蟲多為草食動物,是農林作物、果樹、茶葉、蔬菜、花卉等的重要害蟲。幼蟲的生活方式與飼養有很大不同。大種多為裸露,很多種類有隱居的習性,如卷葉、折葉、築巢葉等。壹些物種還結鞘或結網。有些鉆入植物組織危害,潛入葉肉和鉆莖;有的侵入芽、花、種子等組織,有時引起蟲癭。生活在土壤中的幼蟲叮咬植物的根部,成為重要的地下害蟲。它是壹種重要的倉庫害蟲,危害儲存的谷物、物品或毛皮。少數種類為捕食性,捕食蚜蟲或介殼蟲,如食蚜灰蝶,是甘蔗蚜蟲的天敵。常見的資源昆蟲有家蠶、柞蠶和蓖麻蠶。冬蟲夏草是壹種珍貴的中草藥,是由真菌寄生蟲草蝠蛾幼蟲而形成的。

三。重要科目的分類和介紹

在分類系統中,鱗翅目根據成翅的脈序、連鎖方式、觸角類型等特征,壹般分為同翅目、異翅目、膜翅目三個亞目。有學者(O.W.Richards B.R.G. Davies,1977)主張將其分為鱗翅目、蝙蝠蛾、毛頭蛾、單孔和雙孔五個亞目。至於建立壹般家庭和家庭,意見不是很壹致。比如有人主張分為28個壹般家庭和158家庭,也有人主張分為20個壹般家庭和135家庭。

  • 上一篇:女生月經的時候肚子疼,用什麽簡單的方法可以緩解?
  • 下一篇:熟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熟南瓜子的功效與作用及副作用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