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中醫痰的辨證

中醫痰的辨證

在肺,痰是幹的,所以治療應該是潤燥益氣。

痰在肺多為燥火,蓋肺為臟,不濕不燥。燥熱傷肺,肺陰虛,虛火灼金,精液為痰,其痰少而難出,為燥痰。李時珍稱之為“痰絲”,用“痰絲”這個名稱來幹痰,既深刻揭示了幹痰的病機,又形象貼切地描述了。李時珍認為燥熱灼肺宜用女品潤肺,故以麥冬、五味子為丸,酸甘,養陰液,潤肺,收斂虛火,燥痰自會。其他,如枇杷葉、天花粉、瓜蔞、貝母等。,也是李時珍常用的滋陰化痰之品。

脾胃痰中,燥與潤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脾胃是後天之本,氣機之樞。太陰太濕的土導致運氣正,陽明的幹土導致陰氣自安。如果脾胃升降失衡,痰涎停止聚集,壹切疾病就開始了。痰病的治療不能單純的治療痰。在脾胃痰濁中,對於燥濕有不同的處理。在脾方面,要健脾理氣,燥濕化痰,使氣行,水行四處精,痰化為飲。痰為陰邪,寒則凝,濕則動,故以濕運為主。朱丹溪指出:“治痰、健脾固土、燥脾化濕為基本治法。”

在胃陰的基礎上,葉天圖進壹步發展了清代的痰飲學說,從調節陰的精血入手,從而消除痰飲之源。葉天圖認為“胃易燥,性喜軟潤”,“胃主降”,“所謂胃宜溫和,不必用硬降,也不必從苦寒中取之以損胃氣,而以甘潤養胃陰”。外感濕熱、燥邪、五臟過盛,以及汗、吐、瀉用不當,均可損傷胃陰。胃陰受損,失則水谷積痰濁。胃燥津竭,土不生金,則肺燥生痰,胃陰虛火旺。虛火順著肺脈侵犯肺金,津液就會燒成痰。所以在治療上,養胃陰,歸津液,收虛火,養土生金,調整飲食,就能根治痰源,痰不消就消。

腎中之痰,宜溫腎納氣固本。

腎為臟水,含真火溫臟腑,調氣機開合。腎陽較弱,不利開合。若氣化失水,水化為痰,心射肺,則氣短氣短。《黃帝內經》說:“痰之根為水,水源於腎。”明代醫家李時珍指出:“腎主水,凝為痰,溢為腫。”李仲子指出:“在腎經者,謂之寒痰。”臨床上表現為“脈沈、面暗、小便急痛、腳冷、心恐、黑斑、痰稀”。桂江丸宜用於溫陽化痰。偏腎陽虛,共服八味地黃丸;如果脾腎虛寒,痰多食少,宜用胡椒理中丸。

葉在《醫案臨床指南》中指出:“痰證的情況各不相同。古人不研究標本,做消痰論的人也不少。後人依其法用之,未能治之,故有人稱痰為怪病。不知痰是病之標,非病之根。”痰飲源於水,腎主水。針對腎虛痰多之證,葉用酸、甜、軟、深情之品,填精強腎,吸水治痰,使元氣更強,痰更少。可以看出,他深刻理解根治問題的關鍵。

心熱治痰,要清熱化痰。

心主神明,是五臟之主,屬於辟火之臟,是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的中心。平時若含痰熱,可形成痰熱證,為六淫外感,或情誌抑郁,五情化火,津液燒成痰所致。世人認為丹溪為滋陰之學,丹溪用於雜病。他認為膈內的痰或痰使人著迷,使人“瘋狂或健忘”;指出心陽虛則痰濁,心迷痰濁則驚悸;如果抑郁癥在心經、膽經,就要用溫膽湯;“郁失誌,流涎於心脾經”,心悸驚悸,用益安智湯治療。

清代名醫王孟英將痰的病機歸罪於“火”。解釋痰、火、氣相互交織、互為因果的病理機制尤為恰當。服藥時不要盲目升溫,忌食稠濁之物。

在肝中,祛風化痰,痰分陰陽。

肝剛臟盛血,體陰陽,性如風木,易動風。如果情誌衰竭,肝氣不能泄出,阻礙了氣機,則氣郁痰生,或肝郁化火生風,津液燒成痰,風痰盛。在丹溪,如果風痰盛,痰隨氣上,痰厥頭痛,胸膈痰多頭暈,甚至運動頭暈,先治痰,用東原半夏白術天麻湯之類。萬米齋調大肝氣治痰,治療肝經痰瘀互結所致的婦女不孕癥。祛痰常加香附、青皮、陳皮、郁金、柴胡等品,疏肝解郁,行氣化痰。著名溫病學家王孟英特別重視痰、火、氣互為因果的病理機制,對痰的治療尤為靈活。他認為“痰濁必除,邪不附而去,藥不懼老人”。

  • 上一篇:觀音蓮是什麽植物 觀音蓮的環保功效
  • 下一篇:魚是冷的食物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