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中醫整體觀在藥學中的應用?

中醫整體觀在藥學中的應用?

所謂整體觀,就是中醫對人體的統壹性和整體性,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整體認識。壹般認為人體和外界環境是壹個統壹的有機整體,人體本身就是這個龐大系統(即個人世界)的縮影,是壹個統壹的有機整體。所以中醫的整體觀包括兩個方面:壹是認為人體本身是壹個有機的整體,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認識和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診治。第二,認為人與自然界(即外部環境)也保持著統壹的整體關系。

人體由幾個器官、組織和器官組成。每個器官、組織或器官都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但這些不同的功能都是人體整體活動的壹部分,從而決定了機體在組織結構上的整體統壹性,從而保證生理上的相互聯系以維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和平衡。病理上,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變化,產生復雜的病理變化。

身體整體統壹性的形成是以五臟六腑為基礎,通過“五臟歸五臟,外絡連四肢”的經絡系統功能來實現的。五臟是代表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人體的所有組織器官都可以包含在這五個系統中。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將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骨骼等全身組織器官連接成壹個有機整體,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壹的功能活動。這種五臟觀充分體現了人體的五臟六腑是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的,而是統壹的有機整體。中醫學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認為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壹方面依賴於各個臟腑的功能,另壹方面依賴於臟腑之間的互補協同作用和相反的制約作用,以維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和平衡。但每個臟腑都有自己不同的功能,在整體活動下有分工合作。可見,這是人體部分和整體的統壹。

以肝臟為例,分析如下:

在整體活動下,肝系:肝膽表裏,肝主筋,開竅於目,光華在爪。五行中肝屬木,五行中心屬火,五行中肺屬金。反映在生理關系上,肝木能滋養心火;肺金可以制約肝木。其他臟腑也是如此,如脾與胃相合,主肌肉四肢,開口,其華在唇。

再如膳食水谷的攝入、消化、吸收、轉運、排泄的全過程,也是通過胃、膽、小腸、脾、肝、大腸的分工、合作、協調來完成的。

此外,生理整體觀還體現在中醫的氣血津液理論和形神統壹理論中,充分體現了功能與形式的整體統壹關系。需要指出的是,人體陰陽之間的制約、消長、轉化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五行之間的生成和克制是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條件,特別是“克制生化”理論,可以進壹步揭示臟腑之間的關系,對維持機體的生化和動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可見,整體觀在中醫生理學中的體現,概括地說,主要在於運用陰陽對立統壹理論和陰陽之秘來解釋陰陽的相對動態平衡;運用五行相克理論,揭示了臟腑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整體結構關系。現在看來,這種動態平衡和制約調節的觀點不僅對中醫生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現代生理學的發展也具有啟發意義。

病理反應綜合分析

中醫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時,不僅從整體上探索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而且註重整體和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病理反應。人體的局部和整體是對立統壹的,人體某壹部位的病變往往包含了臟腑氣血陰陽盛衰的整體信息。因此,中醫病理學壹般將局部病變與整體病理反應統壹起來,既重視局部病變與相關內臟器官的關系,又強調病變與其他器官的相互作用。中醫病理學總的來說是用陰陽學說來分析和總結人體陰陽失調的整體反應狀態,用五行學說來揭示其臟腑病變的傳變規律。所以病理整體觀主要體現在病變的相互影響和傳遞。比如,臟腑功能失調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體表組織器官的病變也可以通過經絡影響內臟。同時,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也可以通過經絡相互影響,造成疾病的傳播。例如:

例如,外感風寒證和皮膚表面的致病因素可導致營衛不和,從而產生惡寒、發熱和脈浮。這是因為肺和皮毛表裏不壹,外邪襲肺,使肺氣不利。咳嗽發生在肺失宣,氣上。但是咳嗽可以是肺本身的病變引起的,也可以是其他器官的病變影響到肺引起的。如果肝火亢盛,上炎灼肺,也可出現咳嗽,甚至咯血。

又如肝病(包括黃疸型肝炎和非黃疸型肝炎),其發病多為脾胃濕熱蘊結或肝氣郁結。臨床上常見惡心嘔吐、腹脹、便溏等癥狀。這些癥狀多是脾胃功能失調的反映,即肝病和脾胃的影響。因此,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必先健脾。”健脾就是強化或補脾。

另外,臨床上常見的是肝火過盛,所以面紅目赤;心火上炎時,舌潰爛疼痛,舌尖發紅;當肺熱盛時,妳會看到鼻子發幹,呼吸粗重;當風寒襲肺時,鼻塞就會清鼻;腎虛不足、腰酸背痛、耳鳴(高音響)等。,都是臟腑疾病的臨床癥狀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組織器官。診斷和治療的整體主義

由於人體各器官、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相互聯系和影響,決定了可以通過五官、體型、色脈等外在異常表現,由表及裏地了解和推斷內臟器官的病理變化,從而做出正確的診斷,進行相應的治療。

中醫臨床診斷疾病的主要理論總結是“有內因,外因不可免”(《孟子·講故事》)。《靈樞本藏》也說:“看其外應,知其內器,則知其不妥。”如果舌頭通過經絡的循環直接或間接地與五臟相通,那麽內臟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疾病的輕重都可以在舌頭上呈現出來,所以可以通過檢查舌頭來檢測內臟的病理狀態。其他的診斷方法,比如看色、切脈,都可以診斷人體病變的寒熱虛實,道理是壹樣的。

正因為人體是壹個有機的整體,所以對於任何局部病變的治療,也必須從整體出發,進行整體治療,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例如:

如果舌頭和口腔被侵蝕,可以通過清心瀉小腸火來治療。這是因為心開始了解舌,心和小腸是表裏關系。再比如感冒咳嗽,可以用宣肺止咳的方法治療。可以吃通宣理肺丸或者止嗽清果丸。這是因為肺氣上來咳嗽,所以降肺氣的宣告可以止咳。再比如脫發、耳聾等疾病,可以通過補腎填精,服用六味地黃丸等方劑來治療。這是因為腎主藏精,精血可以相互轉化。是血的時候,腎氣盛,開竅於耳,所以腎虛導致耳聾脫發,可以用補腎精的方法。其他如“從陰到陽,從陽到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蘇文·陰陽應象大論》)、《病從上取,病從下取》(靈樞終始)等,都是在整體理念指導下確定的治療原則。

可以看出,中醫治療學強調從整體出發,從調整全身的陰陽氣血臟腑平衡出發,扶正祛邪,從而消除病變對全身的影響,切斷臟腑之間病變相互傳遞所引起的連鎖病理反應,通過整體治療效果達到祛邪治病的目的。其實,中醫的辨證論治就是整體觀治療的具體體現。人與自然的統壹關系,生理適應,病理內外影響,診療內外兼顧

人體本身既是壹個有機整體,也是人體與自然的對立統壹關系。人生活在自然中,自然環境中有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人體通過各種感覺器官與自然環境接觸,受到自然變化的影響,在生理和病理上有相應的反應。屬於生理範圍的是生理適應性;超出這個範圍就是病理反應。形成了中醫學獨特的“天人相應”觀。例如,淩可說:“人對應天地”,淩陸也說:“人對應天地,對應日月。”說明人類生命活動的規律與自然界的變化密切相關。中醫根據這種“天人相應”的觀點,認為天有陽六氣三變,木、火、土、金、水五運,人體也有陽六經五臟氣三運,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變化與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相對應。人與自然統壹的整體關系主要表現在這三個方面:生理適應和調節;病理性的內部和外部影響;診斷和治療中的內外因素。整個概念是什麽?整體是統壹完整的。中醫非常重視人體的統壹性和完整性,以及人體與自然的關系。它認為人體是壹個有機整體,組成人體的各種成分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使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人類在主動適應和改造自然的鬥爭中維持著身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壹和身體本身的完整性的觀念被稱為整體觀念。

中醫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人體是壹個有機整體;第二是人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人體是壹個有機整體,由若幹臟器、組織和器官組成。它們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而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都是整體活動的壹部分,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壹性,決定了它們在生理上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維持各自生理活動的協調和平衡,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產生復雜的病理反應。這種整體的聯系或影響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系功能來實現的,體現在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

(1)生理上,兩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中醫認為,五臟與皮膚、肉、脈、筋、骨等人體組織,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後陰等官官官竅有機地聯系在壹起,形成壹個整體,* * *可以完成人體統壹協調的功能活動。而且臟腑組織的關系也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約、相互調節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2)病理整體觀主要表現在病理的相互作用和傳遞。比如臟腑功能失調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體表組織和器官的病變也可以通過經絡影響臟腑。同時,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也可以通過經絡相互作用,造成疾病的傳播。

(3)中醫臨床診斷疾病的主要理論基礎是“有內因必有外因”,所以“看外因,可以知五臟六腑,進而可以知疾病。”這就決定了中醫可以通過五官、體型、色脈等外在異常表現,由表及裏地推斷和了解內臟的病理變化,從而做出正確的診斷,為治療提供依據。如果舌頭通過經絡直接或間接地與五臟相通,那麽五臟的虛實、氣血的盛衰、津液的盈虧、疾病的輕重都可以通過經絡呈現在舌頭上,所以可以通過檢查舌頭來衡量五臟的功能狀態。

(4)在整體治療方面,辯證施治的中醫治療學強調從整體入手治療,註重整體陰陽氣血的失衡,整體協調陰陽氣血和臟腑的平衡,扶正祛邪,消除病變對全身的影響,切斷臟腑之間病變相互傳遞所引起的連鎖反應,通過整體治療效果達到祛邪治病的目的。心若始知舌,心與小腸為表裏,故可用清心瀉小腸火之法治療舌糜爛。其他的如“從陰到陽,從陽到陰,從右到左,從左到右”,“從上病,從下病,從下病”等等,都是整體觀指導下確定的治療原則。中醫臨床科學的辨證治療實際上是整體治療觀的具體體現。人與自然的統壹人體不僅是壹個有機整體,而且是人體與自然對立統壹的整體關系。人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環境和條件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同時,自然界的各種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身體也相應地做出反應。屬於生理範圍的是生理適應性;超出這個範圍,就是病理反應。

(1)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每年都不壹樣。春季氣溫高,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是全年氣候變化的壹般規律。在四季規律性的影響下,人體也以不同的生理機能進行適應。比如春夏時節,陽氣外升,氣血容易浮於體表,所以皮膚松弛松弛,人體通過發汗散熱來調節。秋冬季節,陽氣收斂,氣血陷在裏面,所以皮膚致密,出汗減少,必須排出體外的水分從大便排出。在病理上,人體也會受到自然氣候變化的影響。當氣候變化過於劇烈,超過了機體調節功能的壹定限度,或者由於機體本身不夠健全,不能適應外界變化,就會發生疾病。如春天的溫病,夏天的發熱,秋天的幹燥,冬天的傷寒。臨床上,有些疾病,如關節痛、哮喘等,在氣候突變或節氣交替時,往往會復發或加重。

(二)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蘇文》說:“平丹人氣健,楊琪日中強,楊琪日西虧,閥門關。”這顯示了人體陽氣的晝夜波動。這與現代生理學研究揭示的體溫日波動曲線相壹致,表明人體機能隨著晝夜寒冷和溫度的變化而發生節律性變化。早晚的變化對病情也有壹定的影響。《靈樞》指出:“夫日有病之人,多為智,日安,夜深。“也就是有些疾病在清晨和上午多為輕度,從下午開始逐漸加重,尤其是夜間。這是由於陰陽晝夜的變化,人體的正氣也有起有落。

(3)地域疆域對人體的影響,由於地域氣候、地理環境、生活習慣的差異,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比如江南濕熱,人體寬松;北方幹燥寒冷,人體密集。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壹旦到了另壹個地方,環境突然發生變化,剛開始會覺得不適應,但是過了壹定的時間,就可以慢慢適應了。生活在不同的地理條件下,有不同的病理變化,特別是壹些地方病,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比如低窪潮濕的地方的人,經常關節疼痛或無力,走不動路;住在高山上的人經常患疥瘡(大脖子病);昆蟲疾病在湖區很常見。許多地方病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由於人與自然既矛盾又統壹的關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已成為中醫治療學的重要原則。因此,在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和分析外部環境與內部整體的有機聯系,從而進行有效的治療。

在此,有必要對中醫和西醫這兩種主要的醫療體系做壹個簡單的比較:

曾被譽為國粹的中醫,以整體觀為核心,以陰陽五行臟腑辨證施治和獨特的經絡學說為架構,以傳統文化中“天人合壹”的觀點關註養生之道。藥食同源,預防重於治療,治療以中草藥為主,輔以針灸等手段。中醫講究疾病與生活方式的密切關系,講究“三分藥補,七分食補”,“三分藥毒”,所以中醫治療對人體毒副作用小,但療程長,見效慢。

西醫從人體器官功能的六大系統:運動、神經、內分泌、呼吸、消化、循環的生理解剖入手。治療主要是服用化學藥物、手術和儀器。療程短,見效快。後來發展了心理治療和心理療法。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虛實辨證為基礎的中醫不再受到來去匆匆的現代人的喜愛。吃藥、打針、做手術的立竿見影成為主流醫療方式,中醫迅速淪為其附庸。然而,人們對健康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西醫的副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壹些慢性病的難以治療,迫使西醫開始重視過去被忽視的臟腑器官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中醫也開始借助現代精密儀器檢驗治療效果。這樣,中西醫結合,從治療性到“生理-心理-社會”預防模式的“無病醫學”已成為大勢所趨。

中西醫都有很好的理論和治療原則,但在社會的大熔爐中被扭曲了。來自患者、社會和經濟的需求正迫使醫學考慮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這使得其理論和治療規則的缺失迅速擴大。中國有句名言,“針尖大的洞,鬥不過大風。”

中西醫學模式的對比,恰恰從某個角度反映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其實中醫是在“洋務運動”中被列強羞辱、落後的歷史背景下開始被冷落的!它們的結合標誌著兩種文化的交融,甚至是中國國民性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新塑造。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本土化的寶貴啟示。

/lunwen/lw92-lw99919687/

  • 上一篇:子宮肌瘤可以吃營養品嗎?能吃的話哪種比較好?
  • 下一篇:新買的信鴿怎麽餵?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