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壹種祛寒濕的中藥配方

壹種祛寒濕的中藥配方

小編導讀

“病多寒濕,法宜溫補。”前幾天的推文中,給大家講了經方大師趙亮總結的治療寒濕的治療方法。在臨床應用中,以“溫”為基礎,上、中、下三焦要分別對待,治療方法各有不同。驅寒祛濕,見溫之法奇效。

1.上焦寒濕證-溫肺生津。

臨床表現:惡寒、頭身疼痛、無汗、咳嗽、痰稀而白或幹咳無痰、咽部喘息或喘息。舌淡、嫩或胖,苔白膩或淡,脈沈或緊,寸浮。

病機:外寒內飲。

治療原則:溫肺解表。

處方:小青龍湯。

具體藥物:麻黃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5克、幹姜10克、阿莎麗5克、半夏20克、炙甘草10克、紫菀15克、款冬花65克。

烹飪方法:先將麻黃加水煮沸,去沫,再將裏面的藥材煎煮,使湯溫熱。

加減:落枕、惡寒嚴重者加葛根;

咳嗽咽幹癢者,合用半夏厚樸湯;

口幹咽痛者,加桔梗、石膏。

2.中焦寒濕證-中焦燥濕。

臨床表現:腹脹疼痛,喜溫壓,嘔吐,納差,排尿不暢,大便稀,乏力氣短,四肢不溫。舌質嫩或胖,苔白膩或淡,脈沈細。

病機:脾胃虛弱伴寒濕。

治療原則:溫中、燥濕、止瀉。

處方:理中湯。

具體藥物:黨參20克,蒼術15克,茯苓30克,白芍15克,幹姜10克,木香15克,砂仁10克,炙甘草10克,陳皮15克,防風15克。

烹飪方法:取三碗水,煮壹碗,使湯溫熱。

加減:口幹尿黃者,加葛根;

陰風多汗者加桂枝;

蹲重者,加附子。

3.下焦寒濕證-溫陽利濕

臨床表現:畏寒、四肢暈厥、排尿困難、心緒不寧、頭暈、肌肉抽搐、站立不穩、四肢劇痛、水腫,尤其是腰部以下;或者腹痛、腹瀉;或者咳嗽、哮喘和嘔吐。舌質淡胖,邊緣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沈細。

病機:脾腎陽虛,水濕溢盛。

治法:溫陽利水。

處方:真武湯。

具體藥物:紅參10g、蒼術15g、茯苓30g、白芍15g、生姜5片、防己15g、當歸15g、附子10g(先煎)、川芎15g、澤瀉30g。

烹飪方法:取三碗水,煮壹碗,使湯溫熱。

加減:若冷水射肺咳嗽,加幹姜、細辛溫肺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

下焦陽虛者,去芍藥之陰氣,加幹姜,助溫裏散寒;

對於因腸胃不適而嘔吐的水寒,應增加生姜的用量,可加入吳茱萸、半夏,幫助暖胃止嘔。

(註:方中的白芍有四層意思:壹是利水生津,經典說它能“利水”,名醫的書也叫“去濕益膀胱”;兩者都是柔肝止腹痛;三法斂陰舒筋解痙;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長期服用,緩治。)

上、中、下三焦分開處理,簡單明了。這就是溫熱療法最初的應用方式。

這是壹個會提前給大家劇透的小知識點。更多關於“溫經方”的論述,請見《溫經方》。

溫經方,微發展

技巧

這本書預售中,預售期間有八折優惠!

預售日期即將截止,不要錯過最後的時間~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文華法微》(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趙亮執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上一篇:淋巴結發炎
  • 下一篇:廣東有壹種小黑蟲,比蚊子還可怕。咬過之後極其癢,咬過的細胞很難消失。這是什麽蟲子?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