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第五講中醫如何運用陰陽理論看病(下)

第五講中醫如何運用陰陽理論看病(下)

壹、八類分陰陽。

中醫最基本的綱領性辯證方法--八綱辯證法。外感熱病還有六經辨證、齊威薛瑩辨證和三焦辨證。基於內科疾病的臟腑辨證;用於指導針灸臨床辨證經絡;和

所謂“八綱辨證”,就是首先要區分疾病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即。在八項基本原則中,陰陽是總原則,所以要用陰陽來控制表裏、寒熱、虛實。裏、虛、寒屬陰證,表、熱屬陽證。

(1)區分表裏

中醫的表裏之分是指對病變部位和病變層次的識別。內外是陰陽。皮毛和筋相比,皮毛是表,筋是裏;與六腑相比,肌肉為表,六腑為裏;與五臟相比,六腑為表,五臟為裏。其實中醫更註重表裏證的辨識,在外感疾病的診治上更有臨床價值。

區分表裏很重要,因為表裏證的病因、病機、治療原則和方法完全不同;內外判斷不清會導致虐待的嚴重後果。?

表裏之病,多為外邪入侵所致;胃病往往與氣血不和有關。?

外患入侵,善惡之爭,矛盾性質屬於敵我矛盾;氣血不和,邪從內傷,矛盾的性質屬於人民內部矛盾。

治外邪,發汗驅邪為先,多求速效。所謂“外邪待將”。治內證,重在調和氣血,往往需要緩圖,所謂“治內傷如相”。

如果表證不解而攻內,正氣在表邪上苦苦抵抗,而體內為毒所惑,邪氣必然乘虛而入,病情加重。表裏不壹而攻表,體內氣血不和,治不好而攻表,都是在消耗正氣,裏證更是雪上加霜。

表中,如何判斷?

判斷標準有兩個,壹個是惡寒,壹個是脈浮。

惡寒就是怕冷,但是這種怕冷即使蓋著厚厚的被子也不管用,還是會發冷。每當看到惡寒的癥狀,壹定說明表中有邪。俗話說“重感冒,表壞。”

脈浮是指脈象很表淺。妳的手壹接觸村口的皮膚,就能感受到強烈的脈搏。用力按下後,脈沖強度降低。它也是正義和反抗邪惡的象征。

(2)區分寒熱

▌病歷1?

患者,男,58歲。患“胃病”近30年,在醫院做胃腸鋇餐造影,確診為“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前壹天晚上喝了少量白酒後,當晚11左右突然上腹部陣發性絞痛,消散至右側腹,伴有噯氣酸、口苦口幹、喜按手、面冷四肢、微汗,喝熱開水可緩解疼痛。舌質紅潤,苔黃厚,脈緊而多。

這是廣西中醫學院方先明老師的病歷。這位患者的胃痛是涼的、熱的還是寒熱混合的?

我們來分析壹下。

患者口苦口幹,舌苔紅黃厚,脈象似熱證的表現。患者到某醫院門診就醫時,主治醫生也根據上述“熱像”並結合胃脘痛的癥狀特點,診斷為“肝火犯胃所致胃痛”,給予龍膽瀉肝湯治療。

但服用1劑量後,胃痛加重,伴有腹脹、頻繁噯氣、厭食、惡心、嘔吐、大便不暢。有什麽問題?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除了上面提到的發燒,還有壹個癥狀特別值得註意,那就是“喝熱開水可以止痛。”

結合其他壹些表現,如舌紅但潮濕、胃脘痛絞痛、四肢冰冷等,可以判斷患者目前的疼痛以寒冷為主。然後就是吃了感冒藥秦艽後疼痛加重的反應,可以進壹步確認疼痛是受涼引起的。結合全身癥狀綜合診斷,患者屬於寒熱夾濕,目前治療應以祛寒為主。

病歷2

楊,女,30歲。壹開始會腹痛、高燒、便秘。我已經病了4天了。我用灌腸緩解便秘,導致腹痛,上吐下瀉,四肢冰冷,坐立不安,面色發青,脈微。服用大劑量附子理中湯(重用附子)後,服用後病情加重。癥狀:臉色發青,精神煩躁,四肢冰涼,上吐下瀉,發熱,口臭,口渴感冷,口幹舌燥。舌質紫,脈閉。仔細檢查:手背雖冷,手掌卻是熱的。

表面上看,患者面色青紫,四肢冰冷,脈搏沈重,都是寒性。又見發熱,口臭,口氣重,口渴引寒,口幹唇燥,都是熱的癥狀。看似寒熱相遇,實則不然。患者的問題是體內的陽熱太強,陰熱太弱,無法制約陽熱的亢奮,反而被陽熱排除,導致體內出現真熱,體表出現虛寒。所謂真熱假冷。

二、用陰陽來確定疾病治療的原則

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虛瀉實,恢復陰陽相對平衡,是治療的基本原則。

1)陰陽為上的治療原則——損傷有余(實際上是瀉下)

陰陽為上,即陰或陽邪實為實證,故治療原則為“損實”、“實瀉實”。它包括兩個方面:熱的人冷,冷的人熱。?

①?熱則寒:陽勝熱,實為熱證。提倡寒涼藥控陽,以寒治熱,稱為“熱則寒”。

雙黃連口服液用於表熱感冒;

內熱要分臟腑:肺熱咳黃痰,用魚腥草片,或急糖漿;肝熱目赤腫痛,龍膽瀉肝丸;

心火舌潰瘍,心煩失眠,用朱砂安神丸或蓮子心泡水;

黃連上清丸或牛黃衛青丸用於胃火、口苦、口臭。

這些都是“熱者冷”的應用。

②?寒引熱:陰勝寒,是真寒證。宜用溫藥控其陰,以熱治寒,即“寒引熱”。

用於外感和感冒的感冒清顆粒;

寒邪應分臟腑:肺寒咳嗽,痰白稀,用通宣理肺丸治療;胃寒胃痛,用傅亮丸治療;用天臺烏藥散治療肝寒、小腸疝氣、少腹冷痛。這些都是“寒熱”的應用。

因為陽勝熱,陽勝陰病,即陽熱過盛易耗陰液。陰多則寒,陰多則陽病,即陰多則易損楊琪。所以在調整陰陽偏勝的時候。要註意是否存在相應的陰或陽衰。

如果陰或陽占優,對方不構成虛損,可以采用“損其有余”的方法。

若另壹方較弱,則應顧及其不足,配合扶陽或益陰之法。阜陽可以是幹姜、肉桂等。,而伊尹可以是百合、烏梅、雪梨等。

2)陰陽兩虛的治療原則——補其不足(虛則補之)。

陰陽兩虛,即陰陽兩虛,是壹種虛證,所以治療原則是“補其不足”,也叫“虛則補之”。包括扶陽益火,滋陰強水。

①?扶陽益火(益火之源,以陰病治陽):如果陽虛不能控制陰,陰盛則屬虛寒證,故不宜用辛溫藥散陰寒,宜用“益火消陰滯”法,即扶陽益火消陰之法。

“益火消陰”是王冰對《蘇文至真大論》“寒熱者取陽”的詮釋。就是用辛熱藥治療寒證,但是感冒更嚴重。這不是外感寒邪引起的寒證,而是腎陽(真陽)不足引起的虛寒。所以要用溫補腎陽的藥物來補火,以消除陰寒過盛,也就是所謂的“以陰病治陽”。這裏的“陰病”壹詞與《陽勝陰病》中“陰病”的含義不同。

“陽勝陰病”的“陰病”指的是陽邪過盛導致的殷琦不足,而“陰病”在“以陰治陽”中強調的是陽虛導致的“虛寒證”,因為是楊琪不足導致的,所以稱為“陰病”,所以治陽就是要補陽。

②?養陰利水(利水利陽病治陰大師):陰陽衰,即陰虛或陽虛不足,或為陰虛或陽虛。陰虛引起的陽亢,不能控制陽氣,屬於虛熱證。壹般苦寒藥是不能直接降熱的,所以壹定要用“利水控陽”的方法,即滋陰利水抑制陽亢。

“強水主馭陽”是唐代王冰對《蘇文至真大論》的評論,“寒熱之人皆取陰”。也就是說,用苦寒藥治療熱證,但熱度不退,反而增加體重。這不是實熱證,而是腎陰(真陰)不足所致的虛熱,所以治療應以滋陰補腎水為主,以消除陽熱過盛。也叫“陽病治陰”,這裏的“陽病”和“陰勝陽病”的意思是不壹樣的。

“陰勝陽病”的“陽病”指的是陰邪過盛導致的楊琪不足,而“陽病治陰”中的“陽病”強調的是陰虛導致的虛熱證,因為是殷琦不足導致的,所以稱為“陽病”,所以治陰就是要補陰。

第三,通過陰陽來分析藥物的表現。

陰陽用於疾病的治療,不僅是為了確定治療原則,也是為了總結藥物的性味功能,作為指導臨床用藥的依據。

在用中醫治療的時候,我們只是利用壹些藥物偏差來糾正人體內相應的問題。用感冒藥治熱,用熱藥治寒;進補藥治虛,瀉藥治實。如果醫生分不清疾病的寒熱,以寒為熱,以熱為寒,用藥就會錯。後果輕則無效,重則害人。我們必須謹慎。

壹般來說,藥物的性能主要由其氣(性)、味和盛衰決定,藥物的氣、味和盛衰可以用陰陽來概括和解釋。

藥性:主要指寒、涼、熱、溫四種藥性,又稱“四氣”。其中,寒屬陰(涼次於寒),溫屬陽(溫次於熱)。壹般來說,能緩解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多為寒涼藥,如梔子、黃芩等。相反,能緩解或消除寒證的藥物壹般都是溫的或熱的,如幹姜、附子等。

五味:甜、辣、酸、苦、鹹。有些藥有澀味,所以其實不止五種,但習慣上還是叫五味。其中,辛、甜、淡屬陽,苦、鹹屬陰。

所以《蘇文誌珍大論》說:“甘甜滲陽,酸苦溢陰,鹹溢陰,淡味滲陽。”若辛辣,可散結,行氣活血,為陽;味甘,有滋補作用,屬陽;酸味,有收斂收斂的作用,為陰;苦味,有瀉火燥濕的作用,為陰。鹹味軟硬兼施,人血分入腎,為陰。這裏的“湧”是“過”的意思,湧理解為通過,即向下排放。淡味附甘,有健脾滲瀝、利濕之功,為陽。

上下:即上為上,下為下,浮為發散,沈為收斂,排便。壹般具有補陽、祛風、散寒、止嘔、開竅功效的藥物,有上有下,多為升浮,升浮者為陽;但具有瀉下、清熱、利尿、安神、潛陽熄風、消積、降逆、收斂等功效的藥物。,都向內沈降,沈降者為陰。

簡而言之,治療疾病就是根據陰陽相勝的情況來確定治療的原則。結合藥物的陰陽屬性,選擇相應的藥物來糾正疾病引起的陰陽失調,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 上一篇:杜仲的功效、用途及禁忌。
  • 下一篇:使用中草藥添加劑有什麽好處?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