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宋代的風俗人情有哪些?

宋代的風俗人情有哪些?

宋代風俗人情

壹、行裝的準備和旅費的籌集

(壹)行裝的準備

行裝在宋代稱行李或行囊,如蘇軾《與程德孺運使書》之壹寫道:"約程四月末間到真州,當遣兒子邁往宜興取行李……始就逮時,僮仆鳥散,行囊旁午道中。"周密《齊東野語》卷壹《林復》:"搜其行李,得朱椅、黃帷等物,蓋林好祠醮所用者。"又稱為行橐或囊橐,如陸遊《衢州早行》詩有"參差發行橐,迢遞望前頓"之句。葉夢得《平泉草木記跋》也有"病臥舟中,行橐蕭然"的文句。再如《夷堅乙誌》卷十二《章惠仲告虎》:"及登岸,馬猶立不動,遂乘以行,告敕皆在身,但囊橐為兵攜去。"

行李中的物品以出行時換洗的衣服為主,如《邵氏聞見錄》卷十載:"司馬溫公依《禮記》作深衣、冠簪、幅巾、?帶。每出,朝服乘馬,用皮匣貯深衣隨其後,入獨樂園則衣之。"

除路上換洗的衣服外,傘和藥品也是必不可少的。行人帶傘,或防雨,或阻止日光暴曬。如洪邁《夷堅乙誌》卷十二《大散關老人》載:"政和末,張魏公自漢州與鄉人吳鼎同入京省試。徒步出大散關,遇暴雨,而傘為仆先持去,無以障,***趨入粉壁屋內避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下《湖翻》:"凈慈、靈隱皆停堂,客僧數百皆渡江還浙東。內四僧偶別門徒,至中途忘攜雨具,還取之,至江幹則渡舟解維矣。"雨傘在宋代又稱為雨蓋。如嶽珂《木呈史》卷十壹《番禺海獠》載:"予之登也,挾二雨蓋,去其柄。既得之,伺天大風,鼓以為翼,乃在平地,無傷也。"用傘防日曬的,《默記》卷中有載:"元豐末,王荊公在蔣山野次,跨驢出入。時正盛暑,而提刑李茂直往候見,即於道左遇之。……語甚久,日轉西矣,茂直令張傘,而日光正漏在荊公身上,茂直語左右,令稱傘就相公。公曰:'不須。若使後世做牛,須著與他日裏耕田。'"此外,藥品同樣是人們外出時必備的。這可從周密《齊東野語》卷壹《林復》所載中可知:"林復……及其潮陽,遇諸道間。搜其行李,得朱椅、黃帷等物,蓋林好祠醮所用者,乃就鞫於僧寺中。林知必不免,願壹見家人訣別。既入室,亟探橐中藥,投酒中飲之……"時人董汲還著有《旅舍備要方》,作者在序中說:"汲少小多病,因習醫藥,常思世人榮辱汨馳,喜怒妄作,飲食不節,興居無常,倏忽之間,疾起不測,迫於倉卒,不暇藥餌,以斯致困,可不惜哉。況宦遊南北,客涉道途,冒觸居多,邪氣易入,方藥備急,尤當究心,且如觸寒心痛,冒熱中喝,厥風涎潮,伏暑霍亂,急病急治,方可安全。推類求之,不能悉數,汲自業醫以來,收經效奇方,計百余道,證治而法略,使覽之者曉然可用,目之曰《旅舍備要方》,為壹卷。庶幾道途疾病,治療有歸。不敢私隱,具錄如左。董汲序。"其藥有治療斑疹的神仙紫雪,有治療痰證的小半夏湯、枳實丸,有治療霍亂的丸方及厚樸湯、龍骨湯、大豉湯,有治療腰痛的藥棋子、神功丸,治療婦人疾病的萬安丸,小兒科的麝香膏,以及治療耳、口、牙齒等病的赴筵散、細辛散,等等。

(二)旅費的籌集

旅費在宋代又稱為路費、盤纏、盤費、裹足、行費、裹費等,如《夷堅乙誌》卷七《布張家》:"邢州富人張翁,本以接小商布貨為業。……張與路費,天未曉,親送之出城。"《清平山堂話本》卷三《楊溫攔路虎傳》:"要歸京去,又無盤纏。"《京本通俗小說·西山壹窟鬼》:"吳秀才悶悶不已,又沒甚麽盤纏,也自羞歸故裏。"又,《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望家鄉又在數千裏之外,身下沒些個盤纏。"《朱子語類》卷壹百三十:"(唐)垌初欲言時,就曾魯公借錢三百千。以言荊公了,必見逐。貧,用以作裹足。"《張協狀元》壹出:"些少裹足,路途裏欲得支費,望周全不須劫去。"九出:"張協有些子,盤費錢,怕壹路欲支遣。"又十九出:"程途怕遠,只要錢支遣。"《宋會要輯稿》刑法二:"官員使命往來差防,送人常壹二百人,止在道路。兵士雖給口食二升,裹費不足。"盤費在宋代也有旅費的意思,如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壹百六十《兵十二》載,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為完善每年"取押綱馬"的制度,責令軍政部門要分工協作,並明確"從各司量給盤費",以保證軍馬的安全運送。裹費之名在南宋羅大經所著的《鶴林玉露》乙編卷壹《住山僧》中有載:"楊誠齋立朝時,計料自京還家之裹費,貯以壹篋,鑰而置之臥所。"

由於長途旅行,故此所需的路費數目也較大,需要經過壹番籌備。或經過長期籌備,或典賣田地房產,或向親友求助,或向富人借高利貸。其中借貸在當時頗為常見,如"縉雲何丞相(執中)在布衣時貧甚,預鄉貢,將入京師,無以為資,往謁大姓假貸。"(5)又如《張協狀元》二十出:"妳出路日子在眼前,我壹夜思之怕沒盤纏,往大公家急忙去借典。"《夷堅支誌丁》卷七《丁?科名》載:"?假貸族黨,得旅費,徑入京師,補試太學,預貢籍。"《夷堅三誌己》卷二《程喜真非人》:"吾欲權寄汝在守墳仆家數日,卻營辦道路盤費,相攜去外方穩便團聚,汝意如何?"

二、行神祭祀

宋人有行前祭神的習俗,如蘇軾《泗州僧伽塔》詩雲:"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風三日沙吹面。舟人***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腳轉。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至人無心何厚薄,我自懷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變。"這種行前祭神的習俗,在古代稱為祖道,它在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有生動的描繪:在《清明上河圖》中部的平橋與高大的咚咚鼓樓之間,有壹輛兩個人前拉後推的重載獨輪車,車前還有壹頭瘦驢使勁地蹬地牽引著它。在車上滿載的物品上邊有壹條寬邊的布幅遮蓋著。這塊布幅上面布滿了文字花紋。另外還有壹把大傘掛在這輛車上。這種車就是宋代都市中常見的串車。這輛串車的後面緊隨著壹行人,壹人牽著壹頭蹇驢;他的後面跟隨著壹個仆從,仆人挑著行裝,為防止陰雨天氣,挑擔壹頭也掛著壹把傘,這傘的形狀與串車所掛的那把傘略同。騎驢人的側後方有三個衣著皂袍的人,兩人恭立,攤手作送別狀;另壹個人單膝跪地,他的前面側倒著壹只黃羊。跪地之人仰面望著騎驢之人,口中好像還念念有詞,而騎驢之人則回首顧盼,眼中流露出依依惜別之情。他們的行動、言語引起了周圍人的關註。在他們的側後方,有兩個挑擔的人回首張望著他們,另有兩個人面向他們有議論,還有兩個人側視著他們在小聲嘀咕些什麽。據孔慶贊先生研究,這是典型的"祖道"祭祀場景。首先,祖的地點正在大門之外,這正如今天送客送出大門外壹樣;其次,所用祭品正是古代祖道時常用的黃羊或黃狗;再者,跪地之人正在祝告,而騎驢之人正在回首傾聽,面露依依惜別之情;特別值得註意的是,乘驢者正是宋人所說的"策蹇重戴"的遠遊士人的典型形象。(6)

從文獻記載來看,宋人的行神主要可以分為陸地行神和水上行神兩種,其中陸地行神有梓潼君、五通神、紫姑神等,水上行神有天妃等。

梓潼君為蜀道行神,據北宋《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此神姓張,名惡之(壹作亞之),晉人,居蜀之七曲山,後"戰死而廟存"。傳說唐玄宗、唐僖宗奔蜀時曾得其護佑,故封其為"濟順王"。宋代又因其傳說幫助宋軍平定王均、李順之亂,故在鹹平年間被宋真宗封為"英顯武烈王"。同時,道教將其視為文昌司祿帝君,奉為主宰功名、祿位的神。因此,文人士大夫多將其供奉於家。如《鐵圍山叢談》卷四載:"長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號異甚。士大夫過之,得風雨送,必至宰相;進士過之,得風雨則必殿魁。自古傳無壹失者。"

五通神同樣被壹些宋人奉為行神,如《夷堅三誌辛》卷五《吳長者》載:"樂平故老吳曾,字孝先,潔處重義,裏社稱為長者。嘗有異鄉客泊旅邸,置傘於房外,遂失之,來見吳曰:'微物不足惜,但貯五通神像,奉事多年,壹旦屬他人,道途無所依倚。知公長者,能為我訪索乎?'"

關於江湖上行神之俗,在陸遊《入蜀記》中多有記載,如"十三日,至富池昭勇廟,以壺酒特豕謁昭毅武惠愛靈顯王神。……祭享之盛,以夜繼日,廟祝歲輸官錢千二百緡,則神之靈可知也。舟人雲:'若精虔致禱,則神能分風以應往來之舟。'""四日,平旦,始解舟。舟人雲:'自此坡澤深阻,虎狼出沒,未明而行,則挽卒多為所害。'是日早,見舟人焚香祈神,雲:'告紅頭須小使頭長年三老,莫令錯呼錯喚。'問何謂長年三老?雲梢工是也,長讀長幼之長。乃知老杜'長年三老長歌裏,白晝攤錢高浪中'之語,蓋如此。""二十二日,……中夜後,舟人祀峽神,屠壹?。""二十六日,……祭江瀆廟,用壺酒特豕。廟在沙市之東三四裏,神曰昭靈孚應威惠廣源王,蓋四瀆之壹,最為典祀之正者。"此外,龍王神也是宋人經常祭祀的行神。方勺《泊宅編》記鄱陽湖畔的"龍王本廟"雲:"士大夫及商旅過者,無不殺牲以祭,大者羊豕,小者雞鵝,殆無虛日。"又,周輝《清波雜誌》卷二《小孤祠》:"輝平生四泛大江,備嘗艱險,***載生死,系於沈浮之間。每過龍祠,薰爐瀝觴唯謹。"範成大《驂鸞錄》:"閏月壹日,宿鄔子口。鄔子者,鄱陽湖尾了,名為盜區,非便風張帆,及有船伴不可過。大雪,泊舟龍王廟。二日,雪甚風橫,禱於龍神。午霽,發船鄔子。"洪邁《夷堅支誌丁》卷七《蕪湖龍祠》載:"紹熙五年春,江西安撫司將官林應趾部豫章米綱往金陵。抵蕪湖,內壹舟最大,所載千斛,中夜忽漏作,水入如湧,舟中之人惶窘無計。林具衣冠向龍祠拜禱……"又,卷八《潭州都監》載:"潭州兵馬都監某,出於天馬禁衛,離兵籍得官。既滿秩,府帥使押米萬石至鄂渚,因挈家行。道過青草洞庭湖,泊舟龍王廟下,當具牲牢禮謁。"另外,還有壹些其他神靈被人們視為江湖上的行神。如方勺《泊宅編》卷三載道:"贛石數百裏之險,天下所***聞。若雨少溪淺,則舟舫皆木義以待,有留數月者。虔州水東有顯慶廟甚靈,或至誠禱之,則壹夕長水數尺,送舟出石。故無雨而漲,士人謂之清漲。前此,士大夫有禱輒應,刻石以識於廟庭甚多。"趙蕃《舟行》詩也反映了宋人舟行祭江神時的情景:"夜來投宿定花浦,迄曉占風更前邁。波濤洶湧勢莫遏,顧視吾舟真若芥。是時霜威甚可怖,篙師戰縮不可耐。急溫濁酒澆肺肝,向者肌寒人安在。自憐不比婁師德,未可輕犯垂堂戒。徑搜苦語謝江神,恐懼偷生勿吾怪。"(7)?

宋代海上航行的保護神眾多,如"臺州臨海縣上亭保,有小剎曰真如院。東廡置輪藏,其神壹軀,素著靈驗。海商去來,祈禱供施無虛日"。(8)而沿海的福建地區就更多了,有仙遊的東甌神女、涵江的靈顯侯、郡北的大官神、福州嶼神、泉州"通遠王神"等數位海神,他們均在各地有較大的影響,如興化軍城北的祥應廟神,也為海商所皈依,"商人遠行,莫不來祈"。(9)又如泉州延福寺的"通遠王神"在當地就廣有影響。據文獻記載,"每歲之春冬,商賈市於南海暨番夷者,必祈謝於此"。 (10)當地市舶司都要在九日山上舉行盛大的祈風儀式,屆時所有文武官員都要出席,並勒石紀勝。曾任泉州知府的真德秀在他所撰的《祈風文》中說道:"惟泉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是以國有典禮……壹歲而再禱焉。"又曰:"凡家無貧富貴賤,爭像而祀之,惟恐其後。"但後來隨著天妃(即後人所說的媽祖)信仰的崛起,這壹儀式也被其代替了。

據文獻記載及民間傳說,天妃原為五代時閩王統軍兵馬使、莆田湄州人林願第六女,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出生。少能言人禍福,且能乘席渡海,雲遊島嶼,人稱龍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升化後,常穿朱衣飛翻海上,故民間設廟祀之,號通賢神女。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泉州首建天妃宮(即媽祖廟)。北宋宣和年間,路允迪奉命出使高麗,中途遭遇大風,八只船中有七只沈溺,獨路允迪壹舟因有"湄州神女"保佑完好無損。於是,路允迪出使回來後,上奏於朝,朝廷賜廟額為"順濟",正式列入國家祀典。至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統治者又封其為"靈惠夫人";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改封為靈惠妃。(11)於是天妃信仰在民間迅速盛行起來,官員奉命出使海外,商人出洋經商,漁民出海捕魚,在船舶啟錨之前,總是要到天妃廟祭祀,祈求天妃保佑順風和安全。"千裏危檣壹信風"。(12)時人劉克莊說"妃廟遍於莆(田),凡大墟市、小聚落皆有之"。(13)此外,其他沿海地區也相繼建立了天祀廟。(14)

崇福夫人在福建、嶺南也被人們視為海神。如《湖海新聞夷堅續誌》後集卷二《崇福夫人神兵》載道:"廣州城南五裏,有崇福無極夫人廟,碧瓦朱甍,廟貌雄壯,南船往來,無不乞靈於此。廟之後宮繪畫夫人梳裝之像,如鸞鏡、鳳釵、龍巾、象櫛、床帳、衣服、金銀器皿、珠玉異寶,堆積滿前,皆海商所獻,各有庫藏收掌。凡販海之人,能就廟祈?,許以錢本借貸者,縱遇風濤而不害,獲利亦不貲。廟有出納二庫掌之。船有遇風險者,遙呼告神,若有火輪到船旋繞,縱險亦不必憂。凡過廟禱祈者,無不各生敬心。"又,《夷堅支誌戊》卷壹《浮曦妃祠》載:"紹熙三年,福州人鄭立之,自番禺泛海還鄉。舟次莆田境浮曦灣,未及出港,或人來告:'有賊船六只在近洋,盍謀脫計?'於是舟師詣崇福夫人廟求救護。"此外,還有祭拜廣利王的,如《夷堅乙誌》卷四《趙士藻》載:"趙士藻,紹興中權廣東東南道稅官。既罷,與同官劉令、孫尉***買舟泛海如臨安。士藻挈妻子已下凡六人俱,初抵廣利王廟下。舟人言:'法當具牲酒奠謁。'藻欲往,而令、尉者持不可。是夕,藻夢與二人入廟中,王震怒責之曰:'汝曹為士大夫,當知去就。大凡過壹郡壹邑,猶有地主之敬,今欲航巨浸而傲我不謁,豈禮也哉!'……"

行神和道神除要保佑人們交通安全外,還往往兼有其他職能。如宋人蔡 《鐵圍山叢談》卷四載:"長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神祠,素號異甚。士大夫過之,得風雨送,必至宰相;進士過之,得風雨則必殿魁。自古傳無壹失者。"又,宋人劉昌詩《蘆浦筆記》卷四也有壹則題為"草鞋大王事"的故事,傳說蜀道上有壹千年古木,樹葉繁茂,蔭可庇壹畝,因此往來的行者常常要到這株樹下歇息。歇息時,壹些行人在這裏要換上新草鞋,而將走破的舊草鞋遺棄在此,或將舊草鞋掛在樹枝上以為戲,久而久之,這株樹上掛滿了千百雙舊草鞋。後來有人在這株樹下蔔問心事,並常常應驗,遂敬以為神。有壹天,壹位士人上城應舉時路過這裏,他在樹上用佩刀刻寫了"草鞋大王,某年月日降"幾個字。等他參加應舉回來時,發現這裏已經立起了四柱小廟堂。士人看後笑而不言,走開了。三年後,當他再次經過這裏時,小廟堂已經變成了規模宏大壯麗的祠宇,並且有不少人家居住在這裏。他看後大為驚訝,忙問周圍百姓是什麽原因,大家都說是草鞋大王靈驗無比。於是,這壹天士人留宿於此,夜裏他托夢問此神:"神之名號不過是我壹時戲書,為什麽今天奉祠竟然如此之盛?妳究竟是誰呢?"此神告訴他:"我本是附近驛傳系統的老鋪兵,平生不敢欺心,被裁汰之後,經常在這裏幫助負重而行走困難的路人。不料天帝竟然記得我這壹勞績,但始終未能安排居處,承妳書此'草鞋大王'之號,於是才受封並享用奉祀。"士人又問道:"那麽,為什麽蔔問總是很靈驗呢?"神答道:"這並不是我的神能,不過是及時上奏天帝,帝感其誠,於是才給予答復。"最後,士人請神能夠預告自己的前程。第二夜,士人在夢中見神告道:"妳壹定會在某年登第,將來官職會達到某某品級。"果然後來壹壹應驗。從這壹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宋代行神崇拜的情況。(15)

此外,商人乘大船出海貿易時還有祈舶 風的風俗。舶 風為信風之壹種,有了這種風,可使船乘風破浪,快速地到達目的地。陳巖肖《庚溪詩話》載道:"每暑月,則有東南風數日,甚者至逾旬而止,吳人名之曰'舶 風',雲:海外舶船禱於神而得之,乘此風到江浙間也。"(16)蘇軾《船 風》詩曰:"三旬已過黃梅雨,萬裏初來船 風;幾處縈回度山曲,壹時清駛滿江東;驚飄簌簌先秋葉,喚醒昏昏嗜睡翁;欲作蘭臺快哉賦,卻嫌分別問雌雄。"作者在詩序中還說:"吳中梅雨既過,颯然清風彌月,歲歲如此,吳人謂之舶 風,是時海舶初回,雲此風與舶俱至雲爾。"

三、蔔行擇吉

宋人出行有擇日的習俗,這可從當時的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如陸泳《吳下田家誌》載:"出入忌月忌。"又,敦煌出土的伯三四○三《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歷書》也載:"正月……二十日己醜火開,歲對九焦九坎療病、嫁娶、出行吉。"《馬可波羅行紀》在記載南宋都城臨安風俗時說:"此地之人有下述之風習,……如有壹人欲旅行時,則往詢星者,告以生辰,蔔其是否利於出行,星者偶若答以不宜,則罷其行,待至適宜之日。人信星者之說甚篤,緣星者精於其術,常作實言也。"(17)但也有不信於此的,如"(邵)康節先公出行不擇日,或告之以不利則不行。蓋曰:'人未言則不知,既言則有知,知而必行,則與鬼神敵也'……"(18)

四、分離習俗

宋代的分離習俗,據學者研究,有餞別送行、持金贈行和送別三種禮俗。

(壹)餞別

餞別又稱餞行、送行,其俗在宋代頗為盛行。據文獻記載,中外商船出海時,市舶司機構照例要"支送酒食";有時還要設宴餞行,屆時大小商人和水手、雜工均可參加。(19)

時人送親朋友好遠行時,往往要在城門外或郊外設送行酒宴。如《涑水記聞輯佚》載:"初,範文正公貶饒州,朝廷方治朋黨,士大夫無敢往別。王待制質獨扶病餞於國門。"《五總誌》曰:"蔡元長自成都召還過洛,時陳和叔為留守,文潞公以太師就第,餞行於白馬寺。"陸遊《入蜀記》載:"(乾道)六年閏五月十八日,晚行,夜至法雲寺,兄弟餞別,五鼓始決去。"周密《齊東野語》卷八《曹西士上竿詩》:"趙南仲……赴鎮之日,朝紳置酒以餞。"又同書卷二十《劉長卿詩》:"劉後以召還,吳餞於郊外。"《醉翁談錄》佚文《蘇小卿》:"美任歸京,官吏送至郵亭餞別。"《清平山堂話本》卷壹《柳耆卿詩酒江樓記》:"這柳耆卿詩詞文采,壓於才士。因此近侍官僚喜敬者,多舉孝廉,保奏耆卿為江浙路管下余杭縣宰。柳耆卿乃辭謝官僚,別了三個行首,各各餞別而不忍舍,遂別親朋,將帶仆人,攜琴、劍、書箱,迤邐在路。"《青瑣高議》前集卷十《王幼玉傳》還記載了壹對戀人分別時的餞別情景。故事載東都士人柳富與名妓王幼玉相戀,"富因久遊,親促其歸。幼玉潛往別,***飲野店中。玉曰:'子有清才,我有麗質,才色相得,誓不相舍,自然之理。我之心,子之意,質諸神明,結之松筠久矣。子必異日有有瀟湘之遊,我亦待君之來。'於是二人***盟,焚香,致其灰於酒中***飲之。是夕,同宿於江上。翌日,富作詞別幼玉,名《醉高樓》。詞曰:'人間最苦,最苦是分離。伊愛我,我憐伊。青草岸頭人獨立,畫船東去櫓聲遲。楚天低,回望處,兩依依。後會也知俱有願,未知何日是佳期?心下事,亂如絲。好天良夜還虛過,辜負我,兩心知。願伊家,衷腸在,壹雙飛。'富唱其曲以沽酒,音調辭意悲惋,不能終曲,乃飲酒相與大慟。富乃登舟"。《青瑣高議》別集卷二《譚意歌傳》也記載了這樣的故事:故事載名妓譚意歌與潭茶官張正字相戀,後張調任他處,譚意歌"乃治行,餞之郊外。張登途,意把臂囑曰:'子本名家,我乃娼類,以賤偶貴,誠非佳婚。況室無主祭之婦,堂有垂白之親。今之分袂,決無後期。'張曰:'盟誓之言,皎如日月,茍或背此,神明非欺。'意曰:'我腹有君之息數月矣;此君之體也,君宜念之。'相與極慟,乃舍去"。筵酒之後,正式出行了!

宋代餞別之俗為古代祖帳之遺風,時人又稱為祖席。(20)如《醉翁談錄》辛集卷二載:"魁行,桂為祖席郊外,仍贈以詩……"梅堯臣有詩曰:"古人相送贈以言,今人相送舉以酒,酒行殷勤意豈 ,酒罷躊躇悲更有……"(21)?

(二) 持金贈行與送行詩

持金贈行是指親朋好友送別時,贈以路費。如高登《辭饋金》詩序曰:"頃罷官臨慶,士民 留不果,乃相與持金贈行,勤勤之意,既不可卻,復不當受,因請買書郡庠,以遺學者,作詩謝之。"

宋代重文,故以詩詞送行之俗也頗為盛行。這種詩詞,時人稱之為送行詩、送行詞。如《鶴林玉露》乙編卷二《遷謫量移》載:"呂子約謫廬陵,量移高安,楊誠齋送行詩雲:'不愁不上青霄去,上了青霄莫愛身。'蓋祖杜少陵送嚴鄭公雲:'公若居臺輔,臨危莫愛身。'然以之送遷謫流徙之士,則意味尤深長也。"又,周密《齊東野語》卷十壹《蜀娼詞》載:"傳壹蜀妓送行詞雲:'欲寄意,渾無所有,折盡市橋官柳。看君著上征衫,又相將放船楚江口。

後會不知何日又,是男兒,休要鎮長相守。茍富貴無相忘,若相忘有如此酒。'亦可喜也。"

(三) 送別

宋人送別,當以男女情人之間的別離最為難舍難離。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壹詞就對此作了極其生動的描述:"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從這首詞中還可知,宋人送行的時間壹般在拂曉。自然親人之間的生死離別,也是淒慘苦痛的。呂惠卿《建寧軍節度使謝表》中所說的"衰疲遠謫,人皆知其難堪;親愛生離,聞者為之太息",就表達了當時官員遠謫偏僻地區、與家人作生死告別時的心情。

而朋友之間的送別同樣令人感動,範成大《吳郡誌》中就記載了友人千裏送人的動人故事。故事載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範成大在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任上,奉旨召對,離成都回故鄉蘇州時,其友人聞悉後,紛紛與他送別:"四十裏宿新津縣。成都及此郡送客畢會邑中,借居僦舍皆滿,縣人以為盛。戊寅。為送客住壹日,飯罷發遣令各歸,留者尚十五六。新津縣廨上雨傍風,無壹寬潔處,送客貪於相送,歡然竟日,忘其居之陋也。""辛巳。招送客燕於眉山館,與敘別。""蜀中送客至嘉川歸盡,獨楊商卿父子、譚季壬德稱三人送至此,逾千裏矣,乃為留壹宿以話別。"

(四) 壯行

宋代出行時還有壯行之俗,屆時親人或朋友往往要為出行之人設酒壯行,如《湖海新聞夷堅續誌》後集卷二《送夫入學》載:"宋嘉熙戊戌,興化陳彥章混補試中。次年正月往參大學,時方新娶,其妻作《沁園春》以壯其行,詞曰:'記得爺爺,說與奴奴,陳郎俊哉。笑世人無眼,老夫得法,官人易聘,國士難媒。印信乘龍,夤緣葉鳳,還與揚鞭還得來。果然是,西雍人物,京樣官坯。送郎上馬三杯,莫把離愁惱別懷。那孤燈只硯,郎君珍重,離愁別恨,奴自推排。白發夫妻,青衫事業,兩句微吟當折梅。彥章去,早歸則個,免待相催。'壹時傳播,以為佳話。"有的還要贈以壹些路費,如辛棄疾帥浙東時,曾為劉過壯行色,而且還送上壹千緡錢作為其路費。

  • 上一篇: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廣興醫院特色科室
  • 下一篇:人參燉雞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