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中藥材 - 慢性結腸炎怎樣治療?

慢性結腸炎怎樣治療?

概述慢性結腸炎是壹種慢性、反復性、多發性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病部位。癥狀為左下腹疼、腹瀉、裏急後重、時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生、時好時壞,纏綿下斷、反復發作。現代醫學認為慢性結腸炎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遺傳,神經精神等因素造成的結腸炎性改變。

本病多屬中醫的“泄瀉”、“久痢”範疇。臨床表現壹般有大便溏薄,夾有粘液,甚則腹痛,便下膿血等癥。其主要病變在脾胃和大腸,亦有肝腎所引起,而脾虛是導致本病的主要因素。本病屬本虛標實,虛者以脾腎兩虛為多,實者有氣滯、寒濕、水飲、濕熱等,虛實夾雜亦不少見,其治療選方應隨證選用。脾虛者宜健脾益氣,腎虛者宜溫腎固澀,肝旺乘脾者抑肝扶脾。攻邪不可過用伐品,補虛不可純用甘溫;有邪慎澀,虛重慎利。此外,在治療的同時,適當註意飲食調護,避免生冷油膩等食物,才能有助於提高療效。

治療1.寒濕泄瀉證主癥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苔白膩,脈濡緩。方壹藿香正氣散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藿香10克,紫蘇10克,白芷6克,厚樸10克,大腹皮10克,半夏12克,陳皮10克,茯苓12克,白術12克。

功效散寒化濕。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克,),水壹盞,姜三片,棗壹枚,同煎於七分,熱服。

方解方中藿香用量偏重,既取其辛溫而解在表之風寒,又以其芳香而化在裏之濕濁,且可辟穢和中,升清降濁,故本方以其為君藥。配以紫蘇、白芷辛香發散,助藿香外散風寒,兼可芳化濕濁;半夏曲、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白術、茯苓健脾運濕,和中止瀉;厚樸、腹皮行氣化濕,暢中除滿;桔梗宣肺利膈,既益於解表,又助其化濕;生姜、大棗、甘草諧營衛而調藥和中。綜合全方,具有表裏雙解,化濕辟穢,升清降濁,理氣和中之功,能使風寒外散,濕濁內化,氣機通暢,脾胃調和,則寒熱吐瀉自愈。若感觸山嵐瘴氣,以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此化濁辟穢,快氣和中而壹並治之。

按語本證治療要點重在芳香化濕,濕邪得除,泄瀉自止。且勿妄投收澀、補益之品;除服藥外,尚宜服熱米粥以助藥力,並註意腹部保暖;如病情較重,泄瀉次數較頻,可每隔4~6小時服藥1次。若外感風寒,內有濕濁者,可選用荊防敗毒散;若濕困於脾,脘悶納呆,加砂仁、神曲;寒濕內阻加幹姜、蒼術。

2.濕熱傷中證主癥泄瀉腹痛,瀉下急迫如水,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身熱煩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方壹葛根芩連湯來源《傷寒論》組成葛根15克,黃芩12克,黃連8克,炙甘草6克。

功效清熱利濕。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方解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平,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而止下利,為君藥。臣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厚腸止利。使以甘草甘緩和中,協調諸藥。四藥合用,***成解表清裏之劑。原方先煮葛根,後納諸藥,則解肌之力優而清裏之力銳,使表解裏和,身熱下利自愈。

按語葛根芩連湯意在清熱、利濕、解毒,有具有堅陰厚腸胃的作用。故苦寒燥濕而無傷脾之慮。但苦寒之品用量不宜過大或過久。葛根升清止瀉、清熱解肌、透邪外出,可重用至20~30克,黃芩、黃連常用5~10克,苦參6~9克,為宜。方二香連丸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黃連10克,木香10克。

功效清熱利濕。

用法黃連、吳茱萸二味同炒,去吳茱萸,加木香,為丸。亦可作湯劑。

方解黃連清熱燥濕,木香理氣止痛。

按語有風熱表證者,加金銀花、連翹、薄荷;濕邪偏盛者,加藿香、厚樸、茯苓、豬苓、澤瀉、燈心草、六壹散;盛夏之季腹瀉較重者,加香薷、佩蘭、荷葉、扁豆,或新加香薷飲合六壹散。後方最好溫湯調服,每次10克,每日3次。夾食滯者,加神曲、麥芽、山楂。

3.食滯腸胃證主癥腹痛腸鳴,脘腹脹滿,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噯腐吞酸,瀉下伴有不消化食物,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方壹保和丸來源《丹溪心法》組成神曲15克,山楂15克,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陳皮10克,萊菔子10克,連翹12克。

功效消食導滯。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山楂消肉食油膩之積,神曲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消谷面痰氣之積;法夏、陳皮行氣化滯止嘔;雲苓健脾滲濕止瀉;連翹清熱散結。

按語食積較重,脘腹脹滿用枳實導滯丸;食積化熱加黃連;兼脾虛加白術、扁豆。方二枳實導滯丸來源《脾胃論》組成大黃9克,枳實9克,神曲10克,雲苓8克,黃芩6克,川連6克,白術8克,澤瀉6克。

功效消食導滯。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病人濕熱食滯,內阻腸胃,引致積滯內停、氣機壅塞,故脘腹脹滿疼痛;食積不消,濕熱下註,故有泄瀉或下痢;另外,熱壅氣阻,故出現大便秘結。方中大黃攻積瀉熱;枳實行氣消積除脹;神曲消食化濕;黃芩、川連清熱燥濕止痢;雲苓、澤瀉利水滲濕止痢;白術健脾止瀉。

按語食積較重,脘腹脹滿,可用枳實導滯丸以蕩滌積滯;食積化熱,加黃連;兼脾虛,加白術、扁豆。

4.脾胃虛弱證主癥便時溏時瀉,完谷不化,遷延反復,食少,食後脘悶不適,稍進油物,則便次明顯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方壹參苓白術散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黨參15克,白術15克,山藥15克,扁豆15克,蓮子肉15克,茯苓15克,薏苡仁20克,砂仁3克,桔梗3克。

功效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大棗湯調下。

方解本方中人參、淮山、蓮子益氣健脾,和胃止瀉;白術、雲苓、薏苡仁、白扁豆健脾滲濕,止瀉;砂仁、陳皮理氣寬胸;桔梗為藥引,引藥上行;炙甘草益氣和中。

按語腹脹便溏者,加厚樸,陳皮,廣木香以理氣消脹;腹中畏寒者,加肉桂、幹姜等以溫中散寒。方二香砂六君子湯來源《古今名醫方論》組成人參3克,白術10克,甘草6克,陳皮15克,半夏6克,砂仁6克,木香6克。

功效健脾益氣,化濕止瀉。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六君子湯健脾化痰止嘔;加木香行氣止痛、溫中和胃;調中理氣,開胃消食,健胃止吐。

按語若脾陽虛衰,陰寒內盛者,宜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附子、肉桂,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者,可用補中益氣湯。

5.腎陽虛衰證主癥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瀉後則安,腹部喜溫,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沈細。方壹四神丸來源《證治準繩》組成補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吳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

功效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用法上為末,生姜12克,紅棗五十枚,用水壹碗。煮姜、棗,水幹,取棗肉,丸桐子大,每服6~9克,空心食前服。

方解本方證為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能溫暖脾土,以至脾腎虛寒,運化無力,固攝無權所致。方中補骨脂辛苦性熱而補命門,為壯火益土之要藥,故為君藥;肉豆蔻溫脾腎而澀腸止瀉;吳茱萸暖脾胃而散寒除濕,二藥合用,既助主藥溫暖脾腎治本,又可治標,並為臣藥;五味子收澀固腸,助肉豆蔻澀腸止瀉,生姜溫中散寒,助吳茱萸溫暖脾胃;大棗滋養脾胃,並為佐使藥。如此配合,則腎溫脾暖,大腸固而運化復,自然泄瀉止,諸癥皆愈。

按語可選用附子理中湯:用於臍腹冷痛,真人養臟湯:用於瀉下滑脫不禁,或虛坐努責。方二右歸丸來源《景嶽全書》組成熟地15克,山茱萸12克,山藥12克,當歸10克,肉桂10克,枸杞10克,鹿角膠10克,菟絲子10克,附子3克,杜仲12克。

功效溫補腎陽,固澀止瀉。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方中附子、肉桂、菟絲子、山茱萸、熟地等溫補腎陽,鹿角膠、枸杞、當歸益精養血。可加川芎、牛膝以助當歸、肉桂溫陽活血通絡。

按語若臍腹冷痛,可選用附子理中湯;若年老體衰,久瀉不止,脫肛,加黃芪、黨參、升麻、白術;若瀉下滑脫不禁,或虛坐努責,可選用真人養臟湯脾虛腎寒不著,反見心煩嘈雜,大便夾有粘凍,可用烏梅丸。

6.肝氣郁滯證主癥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時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矢氣頻作,舌淡紅,脈弦。

方壹痛瀉要方來源《景嶽全書》組成白術10克,防風10克,白芍10克,陳皮12克。

功效抑肝扶脾。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痛瀉之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脾運失常所致。方中白術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土虛,為君藥。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術相配,於土中瀉木,為臣藥。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脾和胃,為佐藥。配伍少量防風,具升散之性,與術、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氣,且有燥濕以助止瀉之功,又為脾經引經之藥,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藥相合,可以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瀉自止。

按語烏梅敗醬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路誌正):烏梅12~15克,敗醬草12克,黃連4.5~6克,木香(後下)9克,當歸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實10克,太子參12克,炒白術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功用:清熱化濕,調氣行血,健脾抑肝。適用於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方二木香順氣散來源《萬病回春》卷二。

組成木香10克,青皮10克,桔皮10克,甘草6克,枳殼10克,川樸10克,烏藥10克,香附10克,砂仁6克,柴胡10克。

功效疏肝理氣、開胸解郁。

用法水煎服,每日壹劑。

方解木香、青皮、桔皮疏肝理氣、消積化滯;烏藥、香附理氣解郁,止痛;枳殼破氣,行痰,消積;砂仁調中理氣,開胃消食,健胃止吐;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按語久瀉不止,加烏梅、石榴、訶子肉、山楂、甘草;胸脅脘腹脹滿疼痛,噯氣,加柴胡、木香、郁金、香附;神疲乏力,納呆,黨參、茯苓、扁豆、雞內金。

  • 上一篇:過去用來稱量金銀手飾的稱桿是什麽木頭
  • 下一篇:半夏杏仁酒-祛濕化痰,理氣平喘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